形態特徵
頭部和身體長度為585-950毫米;
尾部長度為300-482毫米。
體重5-11千克。體毛顏色是由黃褐色或灰色以及體背上的黑色斑點組成,脖子和喉嚨兩側通常有三個黑領子和兩個白領子。皮毛長而松,通常沿著脊柱區域拉長,形成一個低的冠或鬃毛。該
鬃毛有一條從肩膀到尾巴的黑色條紋。尾巴上還有黑白相間的條紋。馬來靈貓的腳都是黑色的。每隻腳有五個
腳趾。在前腳的第三和第四指是皮膚的裂片,它覆蓋並保護它們伸縮的爪子。
棲息環境
馬來靈貓生活於各種各樣的棲息地,如森林、灌木叢和草原。它們白天呆在濃密的掩體裡,晚上到外面去。它們主要是陸生的,但如果有必要,它們可以很容易地爬樹。也有生活在村莊附近的山地森林的混亂地區。
生活習性
大部分是夜間活動和孤獨的。雌雄結合交配。如果一隻馬來靈貓被逼到牆角,它可能會打架,但在其他方面似乎沒有表現出什麼侵略性。馬來靈貓可以通過跟蹤或從藏身處猛撲來獲取獵物。馬來靈貓從它們的肛香腺分泌出一種稱為麝香的分泌物,遇到危險時,也可以分泌一種類似於
臭鼬(鼬科)的惡臭液體來進行防禦。同時,也可以把分泌並摩擦在各種物體上與該種動物交流。
馬來靈貓是很強的獵手。它們會殺死小型哺乳動物、鳥類、蛇、青蛙和昆蟲。它們也會吃雞蛋、水果(包括咖啡豆),並被觀察到吃了一些草根。它是雜食性的,以各種無脊椎動物為食,如昆蟲或蠕蟲、小型脊椎動物如蜥蜴和森林水果。在靠近好森林的農村地區,還可以探索村莊的邊緣,尋找食物殘渣。也會吃腐肉。
分布範圍
存在:分布於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加里曼丹)、馬來西亞(沙撈越、沙巴、馬來西亞半島)、印度尼西亞(馬魯古、蘇拉威西島)。主要分布於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島、邦加島、婆羅洲島、里奧群島和菲律賓群島。已被引入許多其他東南亞島嶼。
起源不確定:菲律賓、新加坡。
存在不確定:汶萊達魯薩蘭國。
繁殖方式
一隻雌性馬來靈貓每窩1-4隻幼崽,每年2次。幼崽出生在茂密的植被中或地上的洞裡。他們出生時眼睛是閉著的,但他們確實有毛髮。斷奶大約在1個月後開始。雌性馬來靈貓在腹部有2-3對乳房。雄性馬來靈貓有桿狀體。馬來靈貓的壽命大概在5-15年左右。
亞種分化
中文名 | 學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 Viverra tangalunga lankavensis | |
| Viverra tangalunga tangalunga | |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種群現狀
馬來靈貓分布在分布地區許多保護區。馬來西亞根據1972年《野生動物保護法》對該物種進行了部分保護,這意味著,任何人發現殺死該物種將被處以不超過3000林吉特(約合790美元)的罰款或不超過三年的監禁,或兩者兼有(Azlan,2003)。然而,該法第55條允許農民射殺任何對其財產造成損害的野生動物,只要已作出合理努力將其嚇跑,而且許多馬來靈貓在馬來西亞半島被視為害蟲,因為它們被視為捕食小牲畜和襲擊果園(Azlan 2003)。在印度尼西亞,它不是完全受保護的物種(Shepherd 2008),也不是
CITES列出的物種(CITES 2014)。
主要價值
馬來靈貓的分泌物俗稱麝香,麝香在商業上用於生產香水,也被可以藥用。人們在雨林中收集馬來靈貓的糞便,然後從中抓取咖啡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