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傳播
根據歷史記載,第一個在馬來西亞建立的佛教國家是狼牙修(Langkasuka),又稱狼士須。狼牙修的建國大約是在西元二世紀,興盛時,領土有吉打與吉蘭丹二州,以吉打城作為貿易港,中印交通非常密切。直至西元十三世紀,狼牙修一直是受到印度文化影響的佛教王國。
一般而言,佛教傳入馬來西亞,可分為早期與近期兩個時期。最早自西元二世紀至十五世紀, 在印度文化、宗教、藝術、政治的輸入和影響下, 馬來西亞陸續建立了許多邦國,並且信奉婆羅門教或佛教,但都不統一。 由於麻六甲( Malacca )海峽自古即是中印海路交通要道,因此蘇門答臘、爪哇、馬來半島就成了各國的貿易中心。中印兩國僧侶由海路往來的,也必須經過此地。例如西元五世紀,東晉法顯大師從斯里蘭卡航海回中國,途中遇到風浪,漂流抵達印尼,後來到馬來西亞弘法。西元七世紀,唐朝義淨大師到印度取經,回程時也到過馬來西亞。因此,在十五世紀以前,馬來半島各邦國的宗教信仰普遍是以佛教或婆羅門教為主。
十四世紀,回教初入馬來西亞;西元十五世紀初葉,麻六甲王朝興起,太子伊斯乾達沙( Iskandar Shah )迎娶回教國家巴散的公主為妻, 回教勢力因此快速發展。伊斯乾達沙太子深受公主影響,繼位後,即運用強大的政權,下令全國人民一律改信回教。回教興盛,早期的佛教就此趨向衰亡。
西元十七世紀中,大批中國人渡海到南洋謀生,佛教才再度傳入馬來西亞。中國僧侶接踵而至,佛教寺院到處林立,佛教又在馬來西亞繁盛起來,雖然直接傳自印度的佛教早已沒落,但從中國傳來的佛教卻在此落地生根。
佛教團體
馬來西亞目前的佛教團體可分為三種類型,即全國性團體、區域性團體以及寺院庵堂。
全國性
馬來西亞佛教總會
簡稱“大馬佛總”或“馬佛總”。馬來西亞的佛教徒占全國宗教人口的第二位(次於回教),一九五九年,佛教界有識之士在檳城極樂寺正式成立“馬來亞佛教會”。一九六三年,因東馬沙巴、砂□越的加入,改稱為“馬來西亞佛教總會”,成為馬來西亞華人佛教寺院及各地佛教團體的代表機構,首任會長竺摩法師。
馬來西亞佛教總會成立之初,除了組織弘法團巡迴全國弘法外,也在一九六二年成功地向政府爭取將“衛塞節”列為國定假日。另一方面,為了保障佛教徒的權益,馬佛總也時常與政府對話,包括首相署、內政部、教育部、外交部與國家電影檢查局等。多年來,一直積極地向國家電影檢查局爭取禁映誣衊佛教的影片及刪除侮辱佛教的劇情。此外,該會設立有施診所、佛教圖書館、文物流通處、檳州弘法會、佛學函授班,以及創立歷史長達三十餘年的馬來西亞佛學院,並與佛青總會成立考試委員會,每年在全國各地舉辦中、英文佛學考試,出版《無盡燈季刊》,定期舉辦佛學講座等。
馬來西亞佛教總會在檳城建有規模宏大的佛總大廈,在首都吉隆坡也有佛教大廈,各州成立州分會或區域
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
簡稱“馬佛青”,成立於一九七○年,是大馬唯一的佛教青年組織,目前擁有近三百個團體會員,在全國各州設有聯絡委員會,是一個活躍於全國的組織,曾主辦多項活動,如佛青訓練營、聯誼會、座談會、工作營、短期出家,贊助外國講師巡迴全國講學,參加國際青年交換計畫、各種佛教學術會議,舉辦文物展覽、園遊會等。在出版工作上,編印中、英文對照的會訊以及出版《佛教文摘季刊》,也成立馬來西亞佛教基金會來推廣佛教弘法工作。
馬來西亞佛光協會
簡稱“馬佛光”,一九九二年成立,在全國十三個聯委會的群策群力下,佛光會通過主辦各種活動,將佛光山人間佛教的理想,無遠弗屆地傳遍各個角落。一九九五年,《傳燈——星雲大師傳》一書在馬來西亞的華人社會掀起一股搶購的熱潮,本書因而躍居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佛光協會與當地著名的華文報《星州日報》聯辦《傳燈》萬元徵文比賽,也獲得讀者熱烈迴響。
一九九六年四月二十一日, 星雲應邀在莎亞南體育館( Stadium Shah Alam )舉行一場“人間佛教人情味”的佛學講座,有八萬人參加,兩萬人皈依三寶,佛教在此以回教占優勢的國家有如此突破性的創舉,實屬不易,也為佛教寫下輝煌的歷史。
馬來西亞僧伽會
簡稱大馬僧伽會,是大馬唯一包括南北傳佛教僧眾的總機構。一九九二年籌備成立,一九九五年獲準註冊。
馬來西亞斯里蘭卡佛教會
( Sasana Abhinurdhi Wardhama Society ),簡稱大馬蘭卡佛教會。一八九四年,由大馬斯里蘭卡佛教徒發起,是大馬南傳佛教歷史最久的組織,會員多屬斯里蘭卡裔的佛教徒。在馬來西亞斯里蘭卡佛教會的初期,建立了十五碑斯里蘭卡佛寺,作為弘法中心,後成為大馬南傳佛教的中心。
一九六二年, 該寺住持達摩難陀上座創立大馬佛教弘法會( BMS ),定期弘法,開辦周日學校,舉行短期出家修道等活動。由十五碑斯里蘭卡佛寺出版與流通佛教書籍、小叢書及定期刊物,尤其聞名全球的佛教之音( Voice of Buddhist),對馬來西亞受英文教育的佛教徒具有莫大的影響。
馬來西亞泰裔佛教會( MIBO )
簡稱泰僧總會,成立於一九六八年,是大馬泰裔僧伽唯一的僧團,會員都是出家人,嚴謹地奉行原始佛教的生活及修持,其宗旨是協調馬來西亞七、八所泰國佛寺的活動,並統理泰僧事務。
區域性
區域性佛教團體大概可分為四種,以州、縣、地區及佛教教義命名。
在馬來西亞,上述佛教團體大約有五、六百個,其中比較知名的團體有:世界佛教徒友誼會檳城分會,除了代表世界佛教會之外,也是大馬各佛教團體聯合慶祝衛塞節的聯絡中心。此外尚有三慧講堂、馬來西亞禪坐中心、慧音社、北海佛教會、雪蘭莪佛教會、迦瑪噶舉教會、慈航佛學社、菩提佛學院等。
華裔以供養觀世音菩薩的道場為最多,歷史最悠久的是在明末清初麻六甲的青雲亭。建於一九八五年的檳城極樂寺是大馬規模最大的寺院,寺中有一座綜合中、泰、緬三國型式的大佛塔,現在已成為檳城建築物的象徵,也是大馬建築物的象徵。檳城另有一些寺院如瑪興達錫蘭佛寺、平萬安泰佛寺、竺摩法師住持的三慧講堂、佛光山派下的佛光學舍,都有相當的影響力。在吉隆坡方面,覺蓮苑泰佛寺、甘榜暹佛寺、觀音亭、鶴鳴寺及佛光山派下的南方寺、青蓮堂、東禪寺、佛光文教中心、六里村念佛會、東禪佛學院,都是非常活躍的佛教道場。
佛教徒、寺院庵堂在不斷增加中,因此政府對寺廟建築有所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