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作村
- 外文名:Ma made the village
馬作村名的演變,馬作,
馬作村名的演變
馬作村現在叫做“焦作市光亞實業總公司”,它北臨建設路,南臨工業路,東臨東環路。我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漢陶倉樓就大多出土於該村。
據當地人傳說馬作的前身叫“馬家作”,因姓馬的開設作坊而得名。該村有碑文記載說,早在我國南宋之前就有姓馬的以鑄鐵為業,並且開設作坊,因此時人稱其為“馬家作坊”,逐漸就叫成了“馬家作”。後又曾經改名為“馮馬作”,原因是馬姓有一人犯法被捕,村里百姓得知後,為了避免官府追究,以致禍及全村,便商議將“馬”字旁邊加了兩點,改稱“馮馬作”了。再後來由於戰亂,再說該村也沒有姓馮的家戶,於是就又恢復了“馬家作”的名稱。
明朝初年,在“馬家作”的北邊又出現了一個“洪棗村”,是由山西洪洞縣遷來的一支王姓移民組成,他們也以鑄鐵為業,並且也開設了作坊。民國二十八年該村的《王氏族譜》的序文中記載有“王氏自元明之際,遷河南修武之馬作,凡二十七世、六百餘年”。據老人們說,早些年間,馬作的南北兩端各有一座七尺高的磚塔,奇怪的是北塔有頂,南塔無頂,兩塔相距二里來地,王姓人原來住在北塔以南,塔上刻有王姓始祖“爺爺王普宗之塔”(該塔遺址在今焦作礦山機械廠東)。塔下原有一座山神廟,廟的石碑上寫有“安信鄉洪棗村”。據考證“洪棗”之“洪”即“洪洞”,“棗”即指山西方言“棗”字,至今還有人稱山西為“山西小棗”。由此可見,王姓雖遷居此地,但仍念念不忘故鄉。安信鄉在明朝屬修武管,轄洪棗村、周莊、崗莊等村。
清朝初年,由於“洪棗村”在原來的“馬家作”後邊,便更名為“後馬家作”,而原來的“馬家作”則稱為“前馬家作”。後來,“前馬家作”又分化為“東前馬家作”和“西前馬家作”。直到民國時期的近40年間,該村仍是一條東西方向的街道,村民分別稱為“前街”和“后街”。再後來人們為了說起來方便,把該村就叫成了“前馬作”和“後馬作”,合稱為“馬作”。
值得一提的是,曾任民國時期河南省省長的馬作名人王印川在1903年中舉之後,於1904年3月21日出資創辦了“修武馬作光亞國小”,他在演講到學校為什麼要用“光亞”命名時,充滿激情的說:“‘光’,是‘陽光’,太陽光芒四射,陽光普照大地;‘亞’,是‘亞洲’,亞洲在世界的東方,中國是亞洲最大的國家,‘光亞學校’要成為亞洲的希望之光,‘光亞學校’要為國家、為民族培養有用人才做出貢獻。”王印川不僅親自任命馬作村有一定經濟實力且德高望重的文化名人王敬五、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且曾任中國救濟總署河南分屬專員的王容川等先後任校長,還親自審定教材並開設了體育課。1927年,馮玉祥來焦作視察時,親臨光亞國小,讚揚光亞國小辦得好,並給全校師生講了話,希望全校師生共同努力,使光亞國小越辦越好;鼓勵同學們勤奮學習,為民族獨立、國家興旺成為有用之才。
如今,由於城市化的迅速發展,馬作早已順利實現了由農村到城市、由農業到工業、由計畫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馬作村名改為“焦作市光亞實業總公司”,沿用了給他們帶來光明的“光亞”二字,其企業規模及效益在全區一直名列前茅。這一切,都充分展示了馬作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光亞學校百年來的文化教育密不可分。
馬作
(洪棗村、馮馬作、前馬作、後馬作、馬家作)
馬作,也叫“馬家作,系因馬姓開設作坊而得名,‘作坊’是舊時生產或經營某種產品的場所。也是焦作市至情愛縣現有的12個以作坊為村名的村莊之一。
馬家作這一村名,現據當地人相傳,並有碑文記載:“早在我國南宋(公元1127年至1279年)以前”,就已有姓馬者以鑄鐵為業,並開設作坊營生。另“馬家作”村還有“馮馬作”之傳說,原因是馬姓犯法被抄,為了避免官究滅口,才將“馬”字旁邊加了兩點,稱為“馮馬作”。這一傳說,經實地考察,多方查證,若按馬姓因罪改為馮姓,不可能稱其村名為“馮馬作”,也就是說:村名不便再出現“馬”字。同時得知,馮馬作村名,早於馬家作,約在我國唐末或北宋年間,由於北宋時此地戰亂,馮姓無人,故改稱為“馬家作”村名了。不過,此村名確為了馬姓在此“鑄鐵為業”製造鐵甲而得名,是毫無疑問的。
明朝初期,由山西洪洞縣遷來王姓居此,並以鍛鐵為業,據民國二十四年該村《王氏族譜》序文中有:“王氏自元明之際,遷河南修武之馬作,凡二十七世,六百餘年。”其《宗祠祀文》也記載有:“始祖潛德,烈祖增光,太原望族,洪洞舊幫。洪武正位,移民墾荒,遷至河朔,以實山陽,烈祖卜居,安信為鄉,耕田鍛鐵,農工並倡,孝悌勤儉,詩禮書香,子孫綿綿,繁衍四方,恩村牆南,馬村北張,府城榆村,永興待王, 不唯祖繁,聲華安陽,雁塔數題,鹿鳴屢唱,異政佳著,譽滿異鄉。由此證明:遷自山西洪洞的王姓,不但在該村“耕田鍛鐵”,並還從此遷居外村。
早年,馬家作的南北兩端,各有一座七尺高的磚塔,但北塔有頂,南塔無頂,兩塔相距僅二里,中間有村相隔,王姓原住在北塔以南,塔上刻有王姓始祖“爺爺王普宗之塔”(塔的遺址在今焦作礦山機械廠東端)。塔下原有一座山神廟,其石碑上寫有該村名為“安信鄉洪棗村”,另在村中的觀音廟(也稱為“奶奶廟”)碑上也有如此記載。
現經實地考查表明:王姓自山西洪洞遷到此地時,原在馬家作的北端,考證“洪棗”二字的原意是:“洪”字取自“洪洞”的“洪”字,“棗”字指山西人的話音“棗”,至今還是仍有人稱山西人為“山西小棗”嗎?由此證明:王姓雖遷居於此地,但仍念其故鄉,表白是來自洪洞縣的山西棗人。安信鄉,在明代屬修武縣轄,該鄉包括有洪棗村、周莊、崗莊等。
清初洪棗村改為“後馬家作”。後來,前馬家作又分為:東前馬家作和西前馬家作,民國年間至解放前夕,前馬家作仍為一道東西方向的街道,稱為“前街”和“后街”。同時,人們為了將村名讀得順口,故將前,後馬家作的“家”省略,稱為前,後馬作,現簡稱“馬作”。
公元1931年,前馬作共住有15戶,男76人,女74人,共150人。後馬作共住有73戶,男250人,女281人,共531人。王姓居於首位,共有48戶,人口達356人,其餘人口為郭姓和田姓。如今,前後馬作為一個村,歸焦作市郊區王褚鄉所轄,該村位於焦作市東南約一里的新(鄉)濟(源)公路南側,其北距焦作市礦山機械廠和新鄉地區軋鋼廠約200多米,南距定和2里,東距牆南五里,西距姜河一里。現有567戶,2410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