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法比奧·羅西從病床上醒來,這位33歲的記者問自己:我這是在哪裡?我是誰?床邊站著的一位金髮女郎又是誰?原來他頭部受到重擊,失去了記憶。這位溫柔多情、俯身在他跟前的年輕貌美的女子,應該是他幾星期前結識的女友--可法比奧卻覺得從未見過她。法比奧在生活中慢慢尋找自己。他漸漸找回了自己過去的面容,原來50天前他無意涉及到了一起食品安全大案:一家赫赫有名的朱古力生產集團為使利潤最大化,在朱古力中添加了一種"朊病毒"的病態蛋白質,這是造成瘋牛病的元兇,也是導致人類克雅二氏病的病原。作為一個有良知的媒體記者他決心揭露此事,可隨著調查的展開,食品專家巴特博士"臥軌自殺"了,好搭檔同事盧卡斯被發現"死於水庫",女友也離他而去……小說驚險刺激,離奇曲折,極具現實意義。
基本介紹
- 書名:馬丁·蘇特小說選:完美朋友
- 作者:馬丁·蘇特
-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 頁數:347頁
- 開本:32
- 外文名:Ein Perfekter Freund
- 譯者:郭力
- 出版日期:2013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32761878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馬丁·蘇特(1948— )被譽為瑞士當代最成功的作家,創作了十餘部膾炙人口的小說,這些小說頻頻出現在德國暢銷小說榜單上。2006年的《與魔鬼的約定》獲得格勞澤小說大獎,《愛情謊言》(2005年出版,已賣出30餘萬本,2009年改編電影上映熱播),2010年的《廚子》一出版便榮登《明鏡周刊》暢銷書排行榜首位,去年2月柏林電影節上已有製片人宣布將該書改編成電影。他的作品情節描寫細膩,具有優雅睿智的文筆,犯罪小說《神經三部曲》描寫醫學界的黑暗驚悚秘辛,引人入勝,它們分別是《小世界》(1999)、《月亮的黑暗面》(2001)和《完美的朋友》(2003)。《小世界》獲得1998年法國最佳外國文學獎,《完美的朋友》獲2003年德國最佳驚悚小說獎,2006年被法國導演法蘭西斯吉洛(Francis Girod)改編翻拍成電影版,由法國凱薩獎影后卡蘿布凱主演。他的小說目前總銷量已達500餘萬冊。蘇特在當作家前,曾在廣告界發展,當時年僅27的他,在知名瑞士廣告公司GGK擔任過廣告文案編寫人、藝術和創意指導總監。除了撰寫小說外,他也寫專欄、舞台劇和電影劇本。2007年曾為知名瑞士歌手史帝芬艾切的專輯《黃金國》寫過歌詞。近年來旅居在西班牙與瓜地馬拉間,仍寫作不輟。
序言
自1991年起,馬丁·蘇特成為一名自由專業作家。1992年到2004年初,他在瑞士《世界周報》辟有每周一次的“商務艙”專欄。後來“商務艙”專欄出現在蘇黎世《每日導報))上,直到2007年4月。為此,1995年蘇特在奧地利的克拉根福獲得了奧地利工業界贊助的“約瑟夫·羅斯新聞獎”。不久,“商務艙”專欄系列陸續結集出版。此外,他在《新蘇黎世報》文學月刊((佛里奧》上的專欄“和格麗·威貝爾一起過好日子”,同樣取得很大成功,並在2001年後得到陸續結集出版。
作為一名作家,蘇特真正的成功突破是在1997年。這一年第歐根尼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小說《小世界》,從此他的其他所有作品,都由這家瑞士蘇黎世出版社出版。《小世界》之後,《月亮的陰面》(2000年)、《完美朋友》(2002年)接連問世,為讀者展現出了一個個驚險曲折的懸疑故事——儘管書中懸疑故事主要穿插於日常生活、醫學診療事故之中,在書中只占很小篇幅。蘇特自己將他這頭三部小說稱為“精神分析三部曲”,因為書中主人公都先陷入了“我是誰”、“我怎么了?的心理困惑,繼而走上尋找自我的道路。《小世界》使蘇特在該書出版的當年獲得了瑞士蘇黎世州榮譽獎,還使他1998年獲得了法國最佳外國文學作品獎。2010年《小世界》由法國導演布魯諾·奇徹拍成電影,主角由傑拉德·帕迪約和亞歷山德拉·’瑪麗亞·娜拉主演。《完美朋友》出版不久後,被授予2003年度“德國犯罪小說獎”,並由法國導演弗朗西斯·吉洛於2006年改拍成同名法國電影。
蘇特的第四、第五部小說分別為2004年發表的《莉拉,莉拉))和2006年發表的《與魔鬼的約定》,前者2009年被改編為電影《愛情謊言》,而後者使蘇特2007年獲得德語區另一重要的犯罪小說大獎“弗里德利希·格勞茨獎”。2008年和2010年,蘇特繼續乘勝追擊,相繼發表了他的第六、第七部長篇小說:《最後一個威英費爾特》和《廚子》。這兩部小說也隨即受到讀者喜愛,很快在許多德語國家暢銷書排行榜上遙遙領先。
蘇特多才多藝,為蘇黎世新市場劇院他曾寫過兩部喜劇:《超然物外》(2004年)和《木乃伊》(2006年),被譽為成功劇作家。
2007年4月他還與瑞士音樂家史蒂芬·艾徹合作發行唱片《黃金國》,其中的一些歌曲由他填寫歌詞。
2010年,馬丁·蘇特的“商務艙”由於其辛辣幽默的筆觸揭示了商務經理們的種種弱點,獲得了斯威夫特經濟諷刺作品獎。2011年1月,馬丁·蘇特還獲得由瑞士電視台頒發的2010年度文化範疇的瑞士進步獎,並被譽為持續暢銷書作家和最成功作家。從1997年到2010年,蘇特成績驕人,發表的十部長篇小說幾乎都成為暢銷書,沒有哪位瑞士作家可以與之媲美。
現今馬丁·蘇特與家人游居於西班牙和瓜地馬拉之間。
《完美朋友》發表於2002年,是蘇特的第三部小說,也是繼《小世界》(1997年)、《月亮的陰面》(2000年)之後,“精神分析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部。
故事從報社記者法比奧·羅西在醫院中醒來說起。這位從昏迷中醒來的義大利籍病人,臉部只有一半感覺正常,那是頭部遭到一次重擊的後果,然而後果還不止於此,他發現自己失去了過去五十天的記憶。面前的女友他不認識了,可出院後還得跟她回家,住進她陌生的公寓。
他以前的朋友都不願意再理他,比如《周日晨報》的同事們,因為自他開始乾“那件大事兒”,他變得傲慢自大、目中無人。以前他總跟女友諾麗娜和好友盧卡斯在一起,現在他想請他們幫他恢復記憶,可這兩位對他唯恐避之不及。
他只好請求得到新女友的幫助。《周日晨報》的女秘書莎拉·瑪德也給了他真誠幫助,告訴他,他想不起來的那個法比奧是個臭狗屎。
他開始知道,過去五十天裡,自己發生了重大變化;不僅換了住處,換了女友,交了新朋友,打了辭職報告,自己也換了一個人:對同事不再熱心隨和,不再樂於助人,而是趾高氣揚起來。他只同一個叫弗雷迪的中學同學來往。這個弗雷迪出手闊綽,常出入上演脫衣舞的夜總會和豪華飯館。
他需要知道“那件大事兒”是什麼,莎拉認為可能同採訪經歷過臥軌事件的火車司機有關。法比奧翻出採訪磁帶來聽,注意到他還採訪過一位自殺者的遺孀傑奎琳.巴特。法比奧開始像個偵探尋蹤而去。原來巴特博士去世前,在實驗室中找到了檢測食品中的朊病毒的方法。朊病毒是病態蛋白質,是造成瘋牛病的元兇,是導致人類克雅二氏病的病原。他猜想這件大事可能與巴特博士有關,因為巴特博士最後的重大發現是,在勒米厄集團生產的朱古力中檢測出了朊病毒。勒米厄是世界上最大的朱古力生產集團。
可以推測,為了迫使博士保持沉默,勒米厄集團收買了他。這樣的話,對於他的內疚自殺,以及他遺孀突然能夠享受豪華生活,便可以做出解釋了。儘管巴特太太極力對此進行否認,想在電腦里找到自己的記錄,法比奧卻發現自己筆記本電腦、掌上電腦,以及原先辦公室電腦中的資料和日程記錄全被清除了,他懷疑這是女友瑪琳和盧卡斯聯合所為,於是憤然搬出瑪琳家。弗雷迪把他安排到一個漫著霉氣的小公寓。
儘管諾麗娜成了盧卡斯的女友,法比奧還是同諾麗娜又走近了。他要向她了解過去那個法比奧。對盧卡斯,法比奧的怒氣則越來越大,特別是當他看到盧卡斯同可惡的勒米厄集團管事坐在一起時。法比奧認定,為了掩蓋那件大事,或者用它來換取自己的名譽或者金錢,盧卡斯刪除了他筆記本電腦及掌上電腦的數據。此外,巴特太太曾交給法比奧的有關朊病毒的實驗記錄,也消失得無影無蹤。法比奧找到盧卡斯追問,盧卡斯卻假裝一概不知。
不日,盧卡斯被發現死於水庫。讀者不能得知他是自殺還是他殺。因為由於盧卡斯拒絕收買,勒米厄集團也有可能對他下毒手。法比奧再次因為氣味,喚起了另一個記憶島嶼,那是他發生“意外”的那天:他與盧卡斯吵了起來,各持己見之下,法比奧惱羞成怒,對盧卡斯動了武……
法比奧與諾麗娜破鏡重圓了,儘管法比奧沒有告訴她他又回憶起來的那一天。只是在盧卡斯死後,法比奧才發現,盧卡斯是一個怎樣忠誠的朋友,他對他有著怎樣的誤解。為了保護法比奧不受勒米厄的打擊,盧卡斯刪除了電腦上的數據,而且對法比奧隻字不提他們曾有的爭執,他希望法比奧能夠忘記這一切。顯然,盧卡斯一直還很佩服他,儘可能以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式幫助他。他真是一個完美朋友嗎?
能翻譯馬丁·蘇特的小說,作為德文譯者是件榮幸的事。前幾年,當他的名字屢屢出現在德文圖書暢銷榜上時,我對他也有過關注。因而,當譯文出版社裴勝利先生問到可否翻譯他的(《完美朋友))時,譯者在感謝裴先生信任的同時欣然接下了這個工作。
這樣,2012年德國大學的夏季學期,漢語課的課外時間我都用在這部小說《完美朋友》的翻譯上了。問了問漢語班上的德國大學生,有幾位還讀過這部小說。如果翻譯上遇到問題,我也很喜歡請教我的學生——並非一定要請他們幫忙,還想給他們一種語言經歷,讓他們體會一下中國人讀德文會遇到怎樣的困難。當然他們總是樂於幫忙,這又可以活躍課堂氣氛。
馬丁。蘇特的筆觸機敏輕鬆,在他的筆下讀者的情感常會情不自禁地陷入矛盾境地:法比奧果真是個正直記者嗎?他的好友是不是偷了他的調查資料?那位剛失去了丈夫的研究員寡婦,怎么一下子住進了豪華酒店?遭遇臥軌事件的司機是否有理由怒氣沖沖?
伴隨小說主人公尋找記憶的旅程,讀者還會同他走進心理診療所、重返編輯部、坐進一個個小酒吧、參加太極拳班、走訪他曾採訪過的火車司機……可以領略到義大利海濱的旖旎風光、瑞士小城的湖光山色、生活在瑞士的義大利人之間的交往,以及南美辣妹的風情萬種……
法比奧乘坐市區有軌電車時,享受了三個學生的詩歌朗誦。那首19世紀德國詩人艾興多夫的名詩,正是譯者八年前在自己的散文集《萊茵北流去》中介紹過的。能有機會對自己的譯詩再做加工修改,真是翻譯中的意外愉快經歷。
“蘇特寫的一個個小酒吧,真讓人想親自前往。那兒會不會在伯爾尼?”沒去過伯爾尼的我問。
“倒更像是蘇黎世。”一位瑞士學生說。我這才想起羅西乘坐的遊船豈不就在蘇黎世湖上?——令我有似曾相識感。
“讀蘇特的書,不到最後一頁是不知道故事結局的。”一位學生還說。法比奧定要找回五十天的記憶,開始令人感到不可思議。可讀完最後一頁,合上書後,竟會讓人慢慢回味。
這的確是一次愉悅的翻譯經歷,在此還學到了一些知識:心理學的、食品化學的、免疫學的、人文地理的……
但願讀者閱讀時也能有這樣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