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布賴恩·馬爾羅尼

馬丁·布賴恩·馬爾羅尼

馬丁·布賴恩·馬爾羅尼(Martin Brian Mulroney)(1939年3月20日—),是第十八任加拿大總理,他的任期從1984年9月17日到1993年6月25日。在1984年9月4日舉行大選中,保守黨領袖馬丁·布賴恩·馬爾羅尼一舉擊敗了約翰·內皮爾·特納而榮登總理寶座,從此開始了加拿大歷史上又一個新時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丁·布賴恩·馬爾羅尼
  • 外文名:Martin Brian Mulroney
  • 國籍:加拿大
  • 出生地:加拿大魁北克省貝科莫
  • 出生日期:1939年3月20日
  • 職業:政治家,律師,商人
  • 信仰天主教
  • 政黨加拿大進步保守黨
簡介,執政政策,政治生涯,

簡介

馬爾羅尼出身於魁北克省貝科莫一個愛爾蘭裔家庭,青年時期曾就讀於聖弗朗西斯·格扎維埃大學。在那裡他參加了保守黨,並與當時的保守黨領袖約翰·迪芬貝克建立了聯繫。大學畢業後,馬爾羅尼進入魁北克城的拉瓦爾大學法學院,被迫重操法語,因而熟練掌握了加拿大的兩種主要語言。他曾任魁北克北岸與拉布拉多鐵路公司董事和總經理、聯合省保險公司董事,並在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漢納煤炭公司、標準廣播公司等企業任職。
馬丁·布賴恩·馬爾羅尼馬丁·布賴恩·馬爾羅尼

執政政策

馬爾羅尼政府的對外政策:
1、同經濟、貿易領域的開放政策相配合,加拿大在馬爾羅尼時代更積極地參與了國際事務。
2、1988年加拿大在國際事務中值得自豪的另一件事是得到在安理會中為期兩年的理事國席位。自1948年聯合國成立以來,加拿大先後4次被選為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大約每10年一次。
3、對於當時一些重大的國際問題,加拿大政府的態度是明朗的。如在美國對尼加拉瓜實行禁運後,加拿大不僅繼續同尼加拉瓜保持經貿聯繫,而且同意把尼加拉瓜原設在美國的貿易辦事處遷往加拿大。
4、除了積極參與維持世界和平外,加拿大還熱衷於改善自然環境和人權狀況。1988年9月29日,馬爾羅尼在聯合國大會的致詞中說:“當今世界正面臨一場空前嚴重的環境危機。大自然亦向我們發出緊急警告:假使我們再不密切注意這個問題,它將會給我們帶來災難。這個危機的訊號有目共睹:林木短缺,表土瘠化,廣泛的土地沙漠化,魚類數量劇降,大批海狗在北海死亡和白鯨被衝上聖勞倫斯河畔等等。還有人說,人類的生存已經受到直接威脅。”1989年3月,馬爾羅尼總理參加了在海牙舉行的最高級會議,也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次針對自然環境問題而舉行的各國首腦會議。他號召世界各國為保障全人類的生存權利,共同起來防止大氣污染和減輕溫室效應。
馬爾羅尼榮登《時代》封面人物(1984年)馬爾羅尼榮登《時代》封面人物(1984年)
5、80年代初,加拿大外事機構發生了很大變化。1981年4月,國外移民計畫的管理責任與加拿大僱傭和移民委員會班子一起移交到外交部。
6、外事機構的調整是與加拿大政府施政重心的轉移和加拿大國際地位變化密切相關的。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加拿大由一個不具備外交權利的自治領發展為一個在世界上有廣泛影響的泱泱大國。
7、在發展同其他國家的關係方面,加拿大一方面穩定了它與美國和大英國協國家的關係,另一方面也努力加強同亞太國家之間的聯繫。
8、發展與穩定同大英國協各國的關係,仍然是加拿大對外政策的一個重要方面。加拿大在大英國協中的政策目標是:加強團結,為國際和平與發展做出貢獻;加強作為實用性合作圈子的自身發展。同美國的關係是加拿大對外關係的重心。美、加兩國依然是軍事盟國,對北約承擔著義務。1986年3月,馬爾羅尼總理訪問了美國,兩國簽署了共同治理酸雨污染的協定,續簽了《北美航空航天防禦司令部協定》。
9、1985年,加拿大出口商品的78%銷往美國,占其國民生產總值的24%,同時也進口了占美國出口總額22%的商品。加美互惠貿易協定簽訂以後,兩國的經濟關係更為密切。老布希當選總統後,首先出訪了加拿大,與馬爾羅尼總理商討了諸如酸雨及加美自由貿易協定的履行等問題。1989年以來,兩國在政治上的見解更趨一致,並加強了協商合作。馬爾羅尼總理與布希總統除保持著里根時期建立的兩國領導人年度磋商外,還進行了一些非定期會晤。
10、為了在國際政治中發揮積極作用及促進對外貿易與合作,加拿大還加強了同第三世界國家的關係,中國便是其中之一。1986年5月,加拿大總理馬爾羅尼訪問了中國。1989年5月,中國萬里委員長訪問了加拿大。1989年5月,在中國舉辦了以“共享未來”為主題的加中友好月。內容包括教育、文化、體育、經濟開發和貿易促進等領域的20多項活動。馬爾羅尼總理為此專門發表了電視致詞。加中友好月所舉辦的各項活動,反映了中加關係已經在相當廣泛的領域內獲得發展。在兩國建交20周年之際,雙方可以充滿信心地總結過去的友誼與合作,展望未來的發展前景,以期真正實現友好月的口號:共享未來。

政治生涯

第23任加拿大總理。他的任期從1984年9月17日到1993年6月25日。
1965年馬爾羅尼成為蒙特婁市一位頗負盛名的律師。1973年他同比他小13歲,出身於南斯拉夫移民家庭的米拉結婚,婚後生育了3個子女。
1977年後,馬爾羅尼歷任加拿大鐵礦公司總裁、董事兼總經理,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及其他12家公司董事等職。
1983年馬爾羅尼復出從政,並當選為進步保守黨新領袖,並通過補缺入選眾議院。在1984年9月的大選中,保守黨獲得211個議會席位,達到加拿大歷史上的空前多數,1984年9月17日,45歲的馬爾羅尼成為加拿大第十八位總理。新政府強調民族和解,承認魁北克省的特殊性,於1987年6月與10省政府達成有關承認魁北克省特殊社會地位的米奇湖修憲協定。1988年1月2日馬爾羅尼總理和里根總統分別簽署加、美自由貿易協定。
1988年秋,馬爾羅尼在西北地區的一個土著民族社區內簽署了一份歷史性協定,給予1.5萬名居住在馬更些河盆地的甸尼(Dene)和梅蒂族部落以西北地區1萬平方公里土地的擁有權,包括地下權在內。馬爾羅尼說:“這份原則性條約,一旦徹底執行,將會在生長於斯的人民和服務於他們的政府之間建立起一個新的、更密切、更健康的關係。”
1988年10月1日馬爾羅尼宣布解散議會。11月21日加拿大舉行第三十四屆聯邦大選,馬爾羅尼連任總理。
1989年1月30日,馬爾羅尼總理宣布改組內閣,並成立了由總理任主席的政府開支審查委員會,以控制政府開支,減少財政赤字。
1990年6月米奇湖修憲協定因未能在規定的3年內獲得全部10省議會的批准而宣告夭折。魁北克省法裔民族的獨立情緒隨之再度高漲。馬爾羅尼與10省2地區和土著人代表經過馬拉松式的艱苦談判,終於在1992年8月達成一項新的修憲協定。為保證該協定在聯邦和各省議會順利通過,馬爾羅尼決定以全國公民投票方式對該決議進行表決,結果因55%的選民投票反對而遭否決。這是繼1990年米奇湖協定夭折後,馬爾羅尼政府在修憲問題上再次受挫。隨後的民意測驗結果表明,馬爾羅尼的選民支持率降至12%,遠遠落在自由黨領袖的後面,保守黨的選民支持率也只有19%。為使保守黨在1993年秋天的大選中獲勝,馬爾羅尼於1993年2月宣布辭職。6月,加拿大國防部長金·坎貝爾在執政的保守黨領袖選舉的第二輪投票中獲勝,當選為該黨的新領袖,並接替前領袖馬爾羅尼出任政府總理,成為加拿大第一位擔當此任的女性。9月8日,坎貝爾宣布解散議會,定於10月25日舉行聯邦大選。選舉結果自由黨獲勝。讓·克雷蒂安當選新總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