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角山

馨角山

馨角山是興化道教的第一座名山。唐武周時,蘇州女子吳媛,因拒婚離家出走,來到馨角山結茅為庵,修道行醫,人稱仙姑。傳說後在山上採藥化蝶升天,唐玄宗(公元715年)老百姓改庵建馨角宮,尊稱吳媽。馨角山麓建起第一座宮殿,宋代道教盛興,御封吳媛為順應夫人晉封吳聖天妃,成為興化大地的第一尊女神———醫聖。流傳著許多民間故事傳說,並有梳妝檯、藏經洞、三牲石等多處景點。 馨山書院是宋代建立的興化第一座書院。據載宋太宗設興化軍,以興教化,建書院,興講學之風,以敦教化,遂有宋乾道年間“相去其間無百里,七年三度狀元來”的光榮歷史。理學家朱熹曾來此處講學,寫下“養我浩氣”題詞。馨山書院始終成為莆仙永邊區的最高學府。書香溢世,人才輩出。如今是馨角山一道亮麗的人文景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馨角山
  • 地理位置:福建省莆田市
  • 著名景點:尾林
    龍溪
    中共仙遊縣革命紀念館
馨角山是馨山的主峰。
馨山,坐落於興化平原北端,海拔880公尺,峰巒起伏,綿延數十公里長,縱橫仙遊縣和莆田市。它的上部隸屬仙遊縣,俗稱“頂山”,下部隸屬莆田市,俗稱“下山”,古時名稱“下山”為“常泰”、“頂山”為“興泰”。如今交通便捷,馨山通往莆田市區不到一個小時車程,已成為莆田市的後花園。這裡四面八方都是仙境:東有霞峰、汀洋、美林(俗稱尾林),西有古荒,峪谷、龍溪,南有險石、金川,北有石山、金石……以上均為地名、村名,但由此可見其自然景觀之美妙與神奇!據悉,國家地質部門已探明,馨山東南底部確有金礦。這裡的山好水好人更好。山民們和睦相處,熱情好客,艱苦奮鬥,助人為樂,生活溫馨,故名馨山。馨角山人文景觀豐富多彩,首先是紅色之旅的革命傳統文化。中共上宮支部是1927年宣告成立的中共仙遊的第一個支部。據載:1927年5月1日,中共莆田特委廖華(陳國柱)於興泰上宮組成中共仙遊縣第一支部即上宮支部,燃起了仙遊縣的革命星火,發展黨員,組織農會,進行地下革命活動,為了紀念此次紅旗插上馨角山,稱此處為舉義岩,是革命老區的載體。後廖華任仙遊縣委書記,臨時縣委機關設在馨山書院,揭開了仙遊黨史光輝的第一頁。2007年5月,中共仙遊縣委紀念第一個支部建立80周年,整修革命舊址為中共上宮支部紀念館,開闢為仙遊縣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馨角山是興化道教的第一座名山。唐武周時,蘇州女子吳媛,因拒婚離家出走,來到馨角山結茅為庵,修道行醫,人稱仙姑。傳說後在山上採藥化蝶升天,唐玄宗(公元715年)老百姓改庵建馨角宮,尊稱吳媽。馨角山麓建起第一座宮殿,宋代道教盛興,御封吳媛為順應夫人晉封吳聖天妃,成為興化大地的第一尊女神———醫聖。流傳著許多民間故事傳說,並有梳妝檯、藏經洞、三牲石等多處景點。
馨山書院是宋代建立的興化第一座書院。據載宋太宗設興化軍,以興教化,建書院,興講學之風,以敦教化,遂有宋乾道年間“相去其間無百里,七年三度狀元來”的光榮歷史。理學家朱熹曾來此處講學,寫下“養我浩氣”題詞。馨山書院始終成為莆仙永邊區的最高學府。書香溢世,人才輩出。如今是馨角山一道亮麗的人文景觀。
據民間傳說,隋唐時代此地建有古峰寺。嵩山少林弟子阿治師父游至此擇地建寺,離馨角山約1公里,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故有古峰寺之稱。有識之士主張重建古峰寺,繁榮寺廟文化,發展旅遊事業。
其中供奉的是無聖天妃。
吳聖天妃,姓吳名媛,吳四娘出生於唐貞觀二十三年,即公元649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父親吳競,祖籍河南光州固始縣善進鄉人,致仕後任唐僕射直筆,後因事棄官前往江蘇省浮海白鶴村定居,並在蘇州城開設祖傳藥堂,鋪名百福堂,人稱百福先生。吳競生五男一女,長發、次興、三良、四媛(女)、五瑞、六斌。因吳媛居四,故稱四娘。
據傳,吳媛出生時,天上瑤池有一隻蝴蝶飛入百福堂,不久即降生了一個女嬰,眾人對這一好兆頭十分重視,故稱給她取乳名小迪,綽號蝴蝶精。吳媛秀外慧中,對醫學頗感興趣,孜孜不倦,背誦醫書,過目成誦。她重於實踐,經常跟父親上山採藥,辨識各種青草秘方,積累豐富的醫學知識。
唐高宗669年,吳四娘拒婚離家依山勢取向出走,雲遊至江西廬山、浙江金華等地,先後拜崑崙大仙師,併到黎山老母學道,學成歸來憑著祖傳醫術,針草治病,惠及窮苦百姓。公元671年,吳四娘經尤溪南下永福(今永泰縣)梧桐至清源縣(今仙遊)古寨下來到興角山下古峰亭,又稱古峰庵。長年與庵內主人林阿治濟世救民,百姓口碑載道。後來,林阿治帶著吳四娘上興角山擇鳳凰飛天寶地結茅而居。從此,吳四娘雲遊四方修道行醫,鞭地湧泉治水利民益世,為百姓所擁護和愛戴,威名遠播。
公元714年農曆六月初一,吳四娘自仙遊西鄉澤被百姓後返回興角山上,在一處梳妝石上羽化升天,享年65歲。百姓為紀念她生前功績,便在其定居的仙廬立廟奉祀之,前來許願無不靈驗,長年香火旺盛。民間親切地稱她吳媽、大媽、阿姑、仙姑嬤等。宋代道教興盛,吳媛助兄吳興治水有功,並在吳興除蛟龍英勇獻身後繼續治水成就了南北洋平原的魚米之鄉。宋高宗紹興十九年(公元1149年),興化郡守陸奐欽奏請高宗皇帝敕封吳興為義勇侯,理宗淳佑五年(公元1245年),朝廷下旨褒揚吳氏一門治水開興化北洋平原之先河有功,加封吳興為“義勇普濟侯”,妣葉氏為“昭惠夫人”,吳媛晉封為“吳聖天妃”(莆田縣誌載)。宋理宗欽賜“護國庇民”寶匾和兩副對聯:護國天妃功昭日月,庇民哲聖惠若乾坤;聖母顯威靈震動滿天星斗,天妃施神力共襄大地乾坤。
截止目前統計,全球有上千座吳聖天妃分靈宮,信眾一千多萬。每年元宵節或是農曆六月初一吳聖天妃升天日和農曆七月十五誕辰日,各地善男信女會自發前往興角祖宮或興角山朝聖。
時隔1362年春天,萬物復甦,百業待興。吳聖天妃託夢於“童身”道出興角山仙廬遺址。同年農曆八月廿八吉日,為重建吳聖天妃顯跡遺址,興角祖宮董事會召集部分分靈宮代表上聖山參觀古蹟遺基,並商議恢復古蹟和重建天妃殿一事,得到眾代表紛紛回響。特別是涵江哆頭昭惠廟的同仁們,心向天妃神明,心繫古蹟重建,心朝文化發展,集思廣益,眾志成城,多次帶領相關人員攀山越嶺到興角山上實地考察和研究,並本著“凡是吳媽弟子,有義務挖掘和發揚天妃文化大事”的原則,高標準、重質量、嚴要求地規劃重建天妃殿藍圖,得到哆頭鄉親的踴躍支持和熱情回響。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一座規模宏大、雕工精緻、格式先進的復古宮殿將矗立在道教聖地興角山,將成為海內外眾多吳聖天妃弟子謁祖朝聖、弘揚天妃民俗文化的好去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