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聖天妃

吳聖天妃

吳聖天妃名吳媛,俗稱吳四娘,也被親切地稱為吳媽。唐貞觀23年(649年)生於蘇州中醫世家,因排行老四,故又稱吳四娘。唐高宗669年吳四娘拒婚離家出走,追尋九仙足跡雲遊至江西廬山、浙江金華等地,先後拜黎山老母學道,學成歸來憑著醫術,針草治病惠及窮苦百姓。公元671年,吳四娘經尤溪南下永福(今永泰縣)梧桐至仙遊古寨嶺來到興角山擇鳳凰飛天寶地結茅而居。因在閩中地區懸壺濟世、鞭石築壩、扶持農桑等,被封為吳聖天妃,其信俗文化不但在閩中的福州、莆田、廈門、漳州、泉州等地婦孺皆知,而且在台灣、澳門、新加坡等地信眾良多。據不完全統計:至目前,全球有800多座分靈宮,遍及美國、阿根廷、新加坡等國家以及台灣等地區。信眾一千多萬。其信俗文化豐富多彩,被莆田市政府批准為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名錄。

基本介紹

  • 本名:吳媛
  • 別稱:吳媽娘娘
  • 出生地:江蘇浮海白鶴村
  • 出生時間:唐中宗四年(公元649年)七月十五日
離奇身世,人物貢獻,修道行善,開荒治水,建陂惠民,封神上榜,信仰意義,故居遺址,

離奇身世

吳聖天妃,姓吳名媛。在莆田人音譯中被親切的稱之為“吳媽”或“古媽”。於唐中宗四年(公元649年)七月十五日誕生於江蘇浮海白鶴村吳家莊名醫世家。其父名吳競,祖籍河南光州固始縣善進鄉人,名鋒,諱惠遠,致仕後任唐僕射直筆,後因事棄官遷居江蘇,並在蘇州城開設祖傳藥堂,鋪名百福堂,人稱百福先生。因其學識淵博,醫術高超,為人忠厚善良。母親葉氏賢良淑德,知書達理。家有三位兄長,兩個弟弟。大哥吳發,致仕後被授賀州節度使而遷往遼陽省定居。二哥名吳興(即義勇普濟侯)。三哥吳瑞,五弟吳良,六弟吳斌。傳說吳媛出生之前,家裡屋頂忽然出現一隻繽紛炫彩的大蝴蝶繞著院子翩躚起舞,蝶身光影層疊,華麗不可方物。後來,仙蝶飛入室內化作光芒萬千,然後消失不見……不久,吳媛誕生了。仿佛是為了印證這一傳奇的降世,吳媛自出身那一刻起,就體散異香,靈光照面,全鎮的人都為之驚嘆。因其排行第四,故又稱吳四娘。於是人們紛紛相傳她是瑤池飛仙下凡轉世的神嬰。
由於父母的百般寵愛,吳媛自幼便享有和兄長共入學堂的待遇。靈慧如她,不僅在學業方面博聞強記過目不忘,對於家族的醫學秘方更是如數家珍。多數不在學堂的日子她都喜歡隨父親一起上山採藥,或者外出救死扶傷。小小年紀就贏得了十里八方的美名。
公元669年。時光荏苒中,雙十年華的她出落得娉婷玉立,有著宛如蓮花般盛開的容顏。時年有村中惡少爺垂涎她的美貌,欲強行逼婚。萬般無奈下,吳媛背井離鄉逃婚南下,她追隨著九仙的足跡沿著氣候溫和的福建方向走,沿途流浪行醫,懸壺濟世。於公元680年入閩。

人物貢獻

修道行善

公元681年,吳媛經過武夷山乘舟渡閩江南下,至尤溪小憩數月,行醫救民。在一次偶遇中得到一位鶴髮童顏的老者的指點,吳媛來到仙遊的興角山(位於今日的仙遊縣內與城廂交界處)下的古峰庵(又曰古峰庵),拜見了當年的道法高深博學多才的住持慧貞師太(俗名林阿治),從此長住了下來,潛心修習天文,地理、陰陽、歷算、五行、以及更深奧的醫道(多年以後她才知道這之路的老者原來是船沃亭泗州文佛所化來點化她的)。修行期間,她時而上山採藥,時而深入民間為百姓行醫義診,深得附近民眾的喜愛。
公元682年,仙遊縣興泰里90多里範圍內發生瘟疫,蔓延速度驚人。周圍村落的百姓哭聲載道,屍浮遍野。吳媛望著這樣的景象,心痛如絞。於是獨自深入山野密林,廢寢忘食摘採藥草,研究配置對抗病魔的方子。然後下山傳播醫理之道。因為有修行神奇的法術護體,吳媛幾乎是不眠不休地與鄉民們一起熬藥、治病,奔忙。也不知道多少個日日夜夜過去,吳媛用興角山上三葉松研製出來的藥,如靈丹一般發揮功效,瘟疫終於逐漸得到控制,病人也開始慢慢好轉起來,滿城漸漸恢復生機。百姓們都感激她的恩德。從此,她的慈善感召於人,方圓之內的百姓都開始親切的稱之為吳仙姑,或慈感娘。

開荒治水

傳說昔日的興化大地原是淹沒在一片汪洋大海中。後經地殼變遷,滄海桑田,莆田上升為大陸。但目之所及,南北洋皆為荒地,遍地蒲草。公元689年,距吳媛離家已有二十年了。六弟吳斌官至福州侯官,吳家又南遷入閩,吳媛的二哥吳興繫著全家人的牽掛在閩尋覓胞妹,沿路聽聞吳媛光輝事跡很快便來到了仙遊的興角山。多年未見,吳興驚嘆於胞妹的變化,被其仙靈般的風姿和出神入化的道行所震撼,便帶胞妹回鄉。面對兄長的要求,吳媛只好一步三回頭地隨兄下山。行到筆架山外,吳媛心生一計,便拿出一條寫著“修道行善”四個字跡的羅帕讓兄長山下的風巷山腰小水坑裡(後人稱之為“洗字潭”或“洗字坑”)清洗,說是只要把這字洗乾淨了我就和你回去。可是,儘管吳興用盡了辦法揉搓淘洗,手帕上的墨跡不但沒有褪色,反而越來越清晰。吳興明白胞妹法術的高深和修道的決心,也不再阻攔,獨自返回家鄉。
吳興回家復命後,決定回興角山和妹一起修行。很快的,三年時間過去了。吳興覺得道行已有所成,於公元706年——即唐神龍二年,舉家遷入莆田並定居華岩山下(今名洋西)。

建陂惠民

彼時,延壽溪上游,下游低洼水緩,旱季水弱,雨季水漲,難以馴服。吳媛正在為荒蕪的北洋之地探究治水之道。自兄長來了之後,幫助她整理出一系列的治水方案。其家人知道這一善舉後,非常贊同,決定傾資捐助這項治水工程。吳媛兄妹深惡痛絕洪荒為害,決心堰溪蓄水,屯延壽溪水,灌入平野河溝,使旱地成為水田。遂帶領僱工百餘人,日夜施工,開始修為後世所感恩稱頌的築杜塘長堤(即泗華陂前身),悍潮為田。堤自溪白,經洞湖,後卓、漏頭、泰葉莊,至沙塘坂,趨泄口,堤長12公里,以阻擋海潮侵拖,引延壽溪水灌田。有良田32000多畝,名曰旱田。又於堤南之灘地,率眾開挖水道62道,北至漏頭匯秋盧溪水,南至郊下匯木蘭溪水,水溝縱橫交接,一為排洪,二為灌田,形成延壽溪中下游流域主渠支渠四面交匯的灌溉水體系,受益範圍達172個村莊,良田18萬多畝。故杜塘之東、木蘭溪之北,統稱北洋平原。從華岩山、龍橋山開岩鑿石,搬運至長生港,壘築延壽攔溪石堰。堰成,世人稱延壽陂。陂長253米,高5米,頂寬1米餘,溢流漫堰處長42米,以減輕蓄水對堰基的壓力。
時一場山洪,延壽溪上流洪水直下,其勢甚銳,堰下之水因古峰擋道,波浪翻騰,形成深潭。是日,洪水滾滾而至,淹沒堰壩,堰頂數處壘石被洪水衝決。吳興立於堰頂,指揮里人以石壘高堰壩,在延壽陂下游修建泗華陂。並且焚香請求遠在興角山的吳四娘前來助陣。時人看到水中有蛟龍作怪。吳興氣勢如虹,鼓舞眾人說,“何懼,吾當斬孽蛟!”言後,毅然投身撲至堰壩決口,喊道:“洪水清澈就是蛟龍死了,洪水赤色就是我死了,清赤混騰就是同歸於盡。”當洪水再度復至,吳興奮勇躍入深潭於蛟龍搏鬥,第一刀砍中龍背,血濺橋樑(後來這裡就被稱作龍橋)。追逐時風雲變色溪水翻湧,突然變成了赤色(後來這裡就被稱作赤溪)。
這一日,正在興角山採藥的吳四娘看到南邊天際烏雲滾滾,雷電交加,便躍上雲霄往南望天象,知道兄長要出事了。便趕去施法相助,用神針重傷孽龍眼睛,使它威力大減。但彼時吳興年歲已高,負傷後更是體力不支,追到七步鄰村時屠龍寶刀被龍尾捲走丟棄於此地,於是這裡就被稱作吳刀。吳興最終誅殺孽龍後葬身古峰深潭時,享年64歲。吳媛含悲收伏蛟龍(教化後主管三江口外海至延壽溪和木蘭溪河堤的安寧,如今在涵江哆頭昭惠廟內供奉),並秉承胞兄遺志,堅持修築泗華陂直至工程竣工。改善了北洋農田灌溉水系,使黎民百姓安家樂業。至今,北洋平原的荔城區拱辰街道、西天尾鎮、梧塘鎮和涵江區哆頭及城廂區北磨、24戶半山、下黃、新度東郊、黃石等地,主祀吳媽神像的廟宇,比比皆是。
後世邑人鄭岳在《興化府莆田縣誌·建置》中有記:莆田水利南洋稱李長者,北洋稱吳長官兄妹,曆元至今五百年而祠祭弗舉豈非曠典。”又記之以詞稱:“若有人兮江之湄,含靈氣兮耀奇姿,捐家資兮千億,堰溪流兮成坡,何怪物兮為崇,赴滄坡兮手刃妖蠄,變斥鹵為膏壤兮梗山離離,閱千祀兮民食其遺。”

封神上榜

公元714年農曆六月初一日,吳媛回馨角山坐在巨石上小憩時,化蝶升天。百姓感其恩德,把其生前修道庵改建為馨角宮,塑像紀念,民間尊稱吳媽,各地亦稱大媽、阿姑(西洙吳興後裔稱呼)、古媽、慈感娘、仙姑媽等。自此,吳四娘成為百姓心目中的女神,香火不絕。唐玄宗年間(712--756年),莆田四方百姓紛紛建廟奉祀吳媛。宋徽宗大觀三年(1109年),興化郡守詹丕遠有感吳媛兄妹的事跡深孚眾望,祈求靈應,便以其治水公德奏起朝廷,徽宗帝賜額“孚應廟”。黎民同塑吳公兄妹二人金身,列位孚應廟正殿,朝廷置有司員掌管祭祀典禮,每歲配享祭祀儀仗,受萬民朝拜。
宋代道教興盛,吳興、吳媛兄妹治水有功,高宗紹興十九年(公元1149年),興化郡守陸奐欽奏請高宗皇帝敕封吳興為義勇侯,吳媛為順應夫人。朝廷下旨褒揚吳氏一門治水開興化北洋平原之先河有功,加封吳興為“義勇普濟侯”,妣葉氏為“昭惠夫人”,吳媛晉封為“吳聖天妃”。宋理宗欽賜“護國庇民”寶匾和兩副對聯:護國天妃功昭日月,庇民哲聖惠若乾坤;聖母顯威靈震動滿天星斗,天妃施神力共襄大地乾坤。於是,吳媽廟奇姿明藥,香火不絕,靈氣含蘊,歲久不廢。

信仰意義

隨著吳媽神靈的遠播,各地奉祀的宮廟越來越多。據傳,迨至明洪武年間,從興角山下的祖宮直接分靈出來就有26個。經各地第一批分靈宮再析出的,更是不可勝數,單就常太鎮的松峰祖宮就析出13個分靈宮之多;涵江哆頭昭惠廟更是析至新加坡……時至今日,據不完全統計,吳媽宮分布至台灣、新加坡、美國、馬來亞等華人聚居地,共查明有近千座個,信眾千萬以上。
每年的七月十五中元節,即中國傳統的“鬼節”。而此日也是吳媽的誕辰日,傳說吳媽具有傳善揚德、治水醫病的神道,是鎮邪壓惡的化身。故而,每年此日,各地分靈宮都舉行隆重的民俗活動,恭請吳媽賜福保平安。便衍生了許多豐富多彩的民間民俗活動。如興泰山區吳媽宮的青壯男人赤腳踩踢碳火堆、涵江哆頭神童點火和入道、上天梯下刀山、西天尾高蹺舞獅等,這些精彩紛呈的民俗活動,成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叢林中的一朵奇葩,是非物質文化中一筆不可多得的遺產。

故居遺址

吳聖天妃女神的故居遺址——興角祖宮(俗稱“上宮”),主祭比媽祖女神年代還要早300多年的吳聖天妃,同時還供奉陸上女神臨水夫人陳靖姑和海上女神媽祖娘娘林默,是莆田最早一處同祀三尊莆仙女神的廟宇,也俗稱作“三女神廟”或者“三媽宮”、“三妃宮”、“三後宮”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