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袋料栽培是指在香菇的人工栽培中,以原料來源較廣的木屑、棉殼、麩皮等配比以其它原料,代替椴木來培植香菇的一種技術。袋料栽培技術具有原料來源廣泛、生產周期短、產量高、收益大等優點,成為目前香菇栽培的主要方式。香菇袋料栽培生產過程大體上可以分為制袋,脫袋轉色和出菇管理三個方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香菇袋料栽培
- 屬性:栽培技術
- 材料:香菇
- 原料:木屑、棉殼、麩皮等
技術要點,制袋,脫袋轉色,出菇管理,
技術要點
(1)嚴格把好菌種關在確定生產用的優良品種以後,菌種是否被雜菌污染則是優質菌種最基本的條件。優質菌種可採用目測和培養的方法來確定。凡菌絲粗壯,打開瓶塞具特有香味,可視為優質菌種。有條件的,還應抽樣培養,同時還可檢查菌絲生活力?
接種室應嚴格消毒;做好接種前菌種預處理;接種過程中菌種瓶用酒精燈火焰封口;接種工具要堅持火焰消毒;菌種儘量保持整塊;接種時要避免人員走動和交談;及時清理接種室的廢物,保持室內清潔。?
夏季氣溫偏高時,接種時間應安排在午夜至次日清晨。?
對青黴、木霉污染嚴重的菌袋,添加適量新料後重新滅菌接種;污染鏈孢霉的菌袋,及時深埋。此外,要防鼠滅鼠,避免老鼠間接污染,對污染廢棄的菌袋要集中處理,千萬不能到處亂扔,以免造成重複感染。
制袋
香菇是腐生菌,本身不含葉綠素,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只能從提供給它的基質內吸收碳水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以及少量礦物質和生長素進行生長。
常用的配方有:
1.雜木屑78%,麩皮20%,糖1%,石膏1%,水120―125斤,PH值自然。
2.雜木屑78%,麩皮15%,連麩面5%,石膏1%,過磷酸鈣1%,水120―125斤,PH值自然。
3.雜木屑40%,棉殼40%,麩皮18%,糖1%,石膏1%,水120―125斤,PH值自然。
4.雜木屑20%,蔗渣58%,麩皮20%,糖0.5%,石膏1.5%,水120一125斤,PH值自然。
5.棉殼90%,麩皮8%,糖1%,石膏1%,水110一130斤,PH值自然。 以上各種原料,必須新鮮、無霉變、無蟲蛀。其中松、杉以及含芳香類物質較多的楠木、樟木木屑不能用於香菇的代料栽培。
使用以上配方時,加入0.1%的多菌靈(50%的含量)對抑制雜菌有一定的效果。即1000公斤科中加多菌靈1公斤。
將培養科98―100℃滅菌10―12小時,待菌袋冷卻後進行接種發菌和菌袋培養。接種時必須進行嚴格的無菌操作。菌袋培養時,料溫應保持在18―23℃,在菌絲培養過程中,料溫會逐漸上升,當料溫達到25℃時;要及時翻堆,同時打開門窗散熱,接種5―7天后,需要進行檢查菌絲是否吃科,有無雜菌感染等,以後每隔5―7天翻堆一次,發現雜菌應立即淘汰。菌袋培養50-60天,菌筒成熟,袋內菌絲起波浪狀或形成少許原基,接種塊(穴)周圍有部分出現棕褐色水珠,菌筒表面有零星原基出現時,即可以進行脫袋轉色。
脫袋轉色
香菇菌筒脫袋轉色的好壞,會直接影陶其出菇的早遲、品質和產量。 脫袋必須選擇在晴天或者陰天,無西北風,氣溫在15-25℃,最適宜氣溫為20―22℃。用小刀輕輕劃破薄膜並小心撕去,將菌筒按10厘米間距,80度傾斜排放於地面。 菌筒的轉色主要靠人為調節控制覆蓋薄膜內的小氣候。
具體做法是:菌筒脫袋後,若薄膜內溫度在20―22℃之間,空氣相對濕度85%,3―5天內不要掀動薄膜,使菌絲適應新環境,恢復正常生長,但當溫度超過25℃時,第二天使要掀開薄膜,通風降溫;若氣溫在20℃以下,7―8天后才掀開薄膜通風,總之,首先要使菌筒表面菌絲恢復生長,長出一層濃白的氣生菌絲後,才開始掀動薄膜,掀動薄膜的目的是增加氧氣,降低溫度,防止菌絲徒長,防止黴菌危害。
一般情況下,脫袋後3―7天內每天通風換氣1―2次,每次20―30分鐘,當菌筒出現淡黃色水珠,可以用噴霧器輕噴細水一次,然後蓋緊薄膜,使黃水均勻分布菌筒表面,第二天用噴霧器沖噴菌筒,洗淨黃水,通風至菌筒表面晾乾不粘手而稍有粘感,再覆蓋薄膜,3―5天內不掀動,然後每天上午9時與下午3時掀動薄膜通風換氣,散發水分,增加散射光,拉大菌筒表面的乾濕差,這樣反覆進行2―3天,即可使菌筒正常轉色。從脫袋到轉色完畢一般15天左右。
出菇管理
開袋後經過15―20天,菌筒已經正常轉色,菌絲已儲藏極為豐富的營養,菌絲生命力很強,這時必須給予一定的於濕差,晝夜溫差和光刺激,菌絲突然受一外界惡劣環境條件的作用,菌絲生命力便會相對減弱,開始從營養階段轉向生殖生長階段轉化,並相互交織扭結形成原基,繼而變成菇蕾,當菇營長到黃豆大小時,應及時供給充足的水分,以利於子實體的生長。具體的做法是:在晝夜溫差小的地區,一般必須採取:菇床上白天覆蓋薄膜減少通風換氣,增加床內小氣候的溫度,晚上最好在凌晨4點把薄膜掀開,使菇床氣溫猛然下降,人為製造溫差,這樣連續3―4次即可使菌筒產生原基並由原基發育成菇蕾。當氣溫一直處於20―22℃時連續3天晝夜均不要掀開薄膜,悶4天后乘晚上氣溫較低時掀開薄膜並結合澆水降溫,這樣也可利於出菇。當遇連續低溫,白天可以適當抽掉菇場上面的部分遮陰物,利用太陽光提高菇床溫度達到15℃以上也可能使原基形成菇蕾順利出菇,現蕾時,棚內濕度要增加到85%左右。當第一批香菇採收完後,需要停止3―5天,欣開覆蓋薄膜增加通風換氣次數,以利於菌絲的恢復和扭結。當採收部分的菌絲髮白,表明已經恢復生長,再提高溫度,創造晝夜溫差促進第二批菇蕾形成,當菇體長到2厘米時開始噴霧狀水,氣溫20℃以上,早晚進行噴水。
二批菇採收後再按頭批菇進行管理,菌筒經過幾批長菇後,菌筒內含水量降至原來重量的35%左右就不易出菇了,再採用噴水的方法已不能滿足出菇對水分的要求,必須採用浸水或注水的方法,使菌筒達到原來的重量,恢復其出菇的能力,浸水或注水時,切勿讓菌筒吃水過多,否則,造成菌筒腐爛解體而失去出菇能力,浸水後蓋好薄膜,每天通風換氣1―2.次,並拉大溫差刺激,促進原基形成。 當香菇子實體長到八分成熟時,菌蓋邊緣少許內卷形成“銅鑼邊”,菌株由白轉為淡黃時,品質最優,應及時採收,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