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香草美人的前世今生:屈原與楚辭
- 出版社:海燕出版社
- 頁數:142頁
- 開本:16
- 品牌:海燕出版社
- 作者:方銘 陳靜
- 出版日期:2013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5055293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楚辭是指屈原開創的一種新文體。屈原以後,人們開始用這種文體進行創作,到了西漢末年,屈原的全部作品和一些後人假託屈原或者模仿屈原的作品被劉向編輯為一部集子,這部集子被稱為《楚辭》。所以有時候人們說到楚辭,指的是一種文體,而有時候,則指的是一部書。屈原的一生,是悲劇性的一生。其悲劇的緣由就在於他有熱情的政治理想,卻逢上了昏庸的當政者,再加上他個人具有那種雖九死其猶不悔的執著精神,三者無可解脫地糾合在一起,造成了他悲劇性的命運,也成就了那宏偉的詩篇。
作者簡介
方銘,北京語言大學
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楚辭研究會會長。
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楚辭研究會會長。
圖書目錄
博聞強識,正道直行
來吾導夫先路
雖九死其猶未悔
屈原的愛國與忠君
風雅於戰國
奮飛辭家之前
離別的憂愁
洋洋焉灑灑
若《離騷》者可謂兼之
九序惟歌
穆將愉兮上皇
橫四海兮焉窮
吹參差兮誰思
目眇眇兮愁予
何壽夭兮在予
蓀何以兮愁苦
照吾檻兮扶桑
衝風起兮水揚波
若有人兮山之阿
身既死兮神以靈
猶未殫於《九章》
惜誦以致愍
忽乎吾將行
何須臾而忘反
心鬱郁之憂思
知死不可讓願勿愛兮
思美人兮擎涕而童寧眙
惜往日之曾信
深固難徙,更壹志兮
悲迴風之搖蕙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
願輕舉而遠遊
余有所疑,願因先生決之
眾人皆醉我獨醒
驚采絕艷,神道難摹
搖落深知宋玉悲
魂兮歸來
魂乎歸來
歲忽忽而不反
山中兮不可以久留
不忍見君之蔽壅
哀時命之不及古人
運極兮不中
行叩誠而不阿
悲兮愁哀兮憂
哀怨起騷人
來吾導夫先路
雖九死其猶未悔
屈原的愛國與忠君
風雅於戰國
奮飛辭家之前
離別的憂愁
洋洋焉灑灑
若《離騷》者可謂兼之
九序惟歌
穆將愉兮上皇
橫四海兮焉窮
吹參差兮誰思
目眇眇兮愁予
何壽夭兮在予
蓀何以兮愁苦
照吾檻兮扶桑
衝風起兮水揚波
若有人兮山之阿
身既死兮神以靈
猶未殫於《九章》
惜誦以致愍
忽乎吾將行
何須臾而忘反
心鬱郁之憂思
知死不可讓願勿愛兮
思美人兮擎涕而童寧眙
惜往日之曾信
深固難徙,更壹志兮
悲迴風之搖蕙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
願輕舉而遠遊
余有所疑,願因先生決之
眾人皆醉我獨醒
驚采絕艷,神道難摹
搖落深知宋玉悲
魂兮歸來
魂乎歸來
歲忽忽而不反
山中兮不可以久留
不忍見君之蔽壅
哀時命之不及古人
運極兮不中
行叩誠而不阿
悲兮愁哀兮憂
哀怨起騷人
序言
楚辭是屈原開創的一種新文體。屈原以後,人們開始用這種文體進行創作,到了西漢末年,屈原的全部作品和一些後人假託及模仿屈原的作品被劉向輯為一部《楚辭》。因此“楚辭”一詞,既可以指一種文體,也可以指《楚辭》這部書。
“楚辭”這個名稱在漢初就已經有了。《史記·酷吏列傳·張湯傳》記載:“始長史朱買臣,會稽人也,讀《春秋》。莊助使人言買臣,買臣以楚辭與助俱幸,侍中,為太中大夫。”班固的《漢書·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朱買臣》也對此進行了記載:“會邑人嚴助貴幸,薦買臣,召見,說《春秋》,言《楚辭》,帝甚悅之。”長史朱買臣,讀《春秋》、《楚辭》,被漢武帝召見,憑著言說《楚辭》和莊助一起被漢武帝賞識,最後成為太中大夫。可見,由於漢武帝喜歡楚辭,楚辭就成了讀書人進入仕途的通道。而漢宣帝效法漢武帝“征能為《楚辭》九江被公,召見誦讀”,這說明漢初《楚辭》已傳人宮廷。
屈原的一生頗富悲劇性色彩。其悲劇的緣由就在於他雖有熱情的政治理想,卻遇上了昏庸的當政者,再加上他本人具有的那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執著精神,三者糾合在一起,造成了他悲劇性的命運,也成就了那宏偉的詩篇。
《楚辭》是與屈原的名字聯繫在一起的。屈原在被讒放逐的過程中,曾用創作的方式發泄胸中的憤懣和表達自己眷顧楚國、心繫懷王的忠君之情,希望君主能因此感悟。
《楚辭·九章·惜誦》說:“惜誦以致憫兮,發憤以抒情。”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和《報任安書》都說屈原的作品是“發憤”所作,這個說法是有道理的。
屈原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時代。屈原作為楚國的同姓之卿和具有政治抱負的激情詩人,自然希望楚國能擔起這一重大的歷史責任。但是,楚國的舊貴族勢力異常強大,吳起在楚國的變法已由於貴戚的反對而失敗。當時的君主楚懷王曾為六國從長,也曾有過一些願意革新的舉動,但楚懷王昏庸懦弱,很快就被守舊勢力所包圍,放棄了革新的願望,並聽信張儀的離間之言,背棄了與齊國的聯盟,令楚國陷於孤立的境地。內憂外患使屈原深感憂慮,而他又被楚懷王所疏遠,人微言輕,於是他將思想情感都傾訴在詩篇之中。
關於屈原作品的數量,《漢書·藝文志》中記載“屈原賦二十五篇”,王逸《楚辭章句》認為這二十五篇是《離騷》、《九歌》(十一篇)、《天問》、《九章》(九篇)、《遠遊》、《卜居》、《漁父》。但歷來對《楚辭》中所錄篇章是否為屈原作品則眾說紛紜。
這二十五篇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離騷》,它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篇幅最長的抒情詩。全詩以優美的詞句回顧了作者自己高貴的出身,自覺地培養美好的品質和幹練的才能,為了楚國的富強而先後奔走的經歷。但理想在現實面前無情地破滅了,君王聽信小人的讒言而疏遠自己。憤怒的詩人猛烈地抨擊群小,指斥君王,並表示要堅持理想不放棄。在現實中找不到出路,詩人將目光轉向非現實的世界,向天帝與神靈求助,並萌生去國的想法。作者在離或者不離之間,矛盾徘徊,所以,《離騷》實際是一首表達“離別的憂愁”之歌。
《九歌》是屈原被放逐於沅湘之間時,根據當地民間祭祀的樂歌而寫的,王逸認為其中也有所寄託諷諫。《九歌》共十一篇,包括《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禮魂》是祭祀結束時的送神曲,《國殤》是為為國犧牲的將士吟唱的安魂曲,其餘各篇每篇主祭一神。雖然是祭祀神靈的作品,但它們不像中原祭祀詩歌那樣莊重板滯,而是充滿浪漫氣息和活潑的情致,突出地反映了楚國的巫覡文化特徵。
《天問》是由一百七十多個反詰的問題組成,一部分問自然,一部分問人事,其中自有內在的邏輯聯繫。這一系列的問題排山倒海一般向讀者湧來,令人來不及思考,只感覺到宇宙的神秘與詩人的激情。
《九章》包括《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迴風》。這九篇詩歌是屈原在自疏與放逐之中所作,不是一時一地之言。王逸認為“章”即“著”、“明”,也即彰明,顯明,是屈原“言己所陳忠信之道甚著明也”。九篇詩歌中有的描寫了艱苦的流浪生活,有的描寫了對故都的懷念。
王逸在《楚辭章句》中,曾多次提及屈原著作流傳問題。簡單言之,宋玉、唐勒等人最初編輯、記錄了屈原的作品,他們之後,有嚴助、朱買臣將《楚辭》廣為傳播。漢初學人所見的,就是嚴助、朱買臣所傳的《楚辭》,賈誼、淮南小山、東方朔、嚴忌、王褒、劉向等人,都紛紛仿而作文。到了劉向的時候,他就把楚人屈原、宋玉等人的辭作及漢人仿屈原楚辭的作品輯在一起,成今本《楚辭》。
“楚辭”這個名稱在漢初就已經有了。《史記·酷吏列傳·張湯傳》記載:“始長史朱買臣,會稽人也,讀《春秋》。莊助使人言買臣,買臣以楚辭與助俱幸,侍中,為太中大夫。”班固的《漢書·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朱買臣》也對此進行了記載:“會邑人嚴助貴幸,薦買臣,召見,說《春秋》,言《楚辭》,帝甚悅之。”長史朱買臣,讀《春秋》、《楚辭》,被漢武帝召見,憑著言說《楚辭》和莊助一起被漢武帝賞識,最後成為太中大夫。可見,由於漢武帝喜歡楚辭,楚辭就成了讀書人進入仕途的通道。而漢宣帝效法漢武帝“征能為《楚辭》九江被公,召見誦讀”,這說明漢初《楚辭》已傳人宮廷。
屈原的一生頗富悲劇性色彩。其悲劇的緣由就在於他雖有熱情的政治理想,卻遇上了昏庸的當政者,再加上他本人具有的那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執著精神,三者糾合在一起,造成了他悲劇性的命運,也成就了那宏偉的詩篇。
《楚辭》是與屈原的名字聯繫在一起的。屈原在被讒放逐的過程中,曾用創作的方式發泄胸中的憤懣和表達自己眷顧楚國、心繫懷王的忠君之情,希望君主能因此感悟。
《楚辭·九章·惜誦》說:“惜誦以致憫兮,發憤以抒情。”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和《報任安書》都說屈原的作品是“發憤”所作,這個說法是有道理的。
屈原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時代。屈原作為楚國的同姓之卿和具有政治抱負的激情詩人,自然希望楚國能擔起這一重大的歷史責任。但是,楚國的舊貴族勢力異常強大,吳起在楚國的變法已由於貴戚的反對而失敗。當時的君主楚懷王曾為六國從長,也曾有過一些願意革新的舉動,但楚懷王昏庸懦弱,很快就被守舊勢力所包圍,放棄了革新的願望,並聽信張儀的離間之言,背棄了與齊國的聯盟,令楚國陷於孤立的境地。內憂外患使屈原深感憂慮,而他又被楚懷王所疏遠,人微言輕,於是他將思想情感都傾訴在詩篇之中。
關於屈原作品的數量,《漢書·藝文志》中記載“屈原賦二十五篇”,王逸《楚辭章句》認為這二十五篇是《離騷》、《九歌》(十一篇)、《天問》、《九章》(九篇)、《遠遊》、《卜居》、《漁父》。但歷來對《楚辭》中所錄篇章是否為屈原作品則眾說紛紜。
這二十五篇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離騷》,它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篇幅最長的抒情詩。全詩以優美的詞句回顧了作者自己高貴的出身,自覺地培養美好的品質和幹練的才能,為了楚國的富強而先後奔走的經歷。但理想在現實面前無情地破滅了,君王聽信小人的讒言而疏遠自己。憤怒的詩人猛烈地抨擊群小,指斥君王,並表示要堅持理想不放棄。在現實中找不到出路,詩人將目光轉向非現實的世界,向天帝與神靈求助,並萌生去國的想法。作者在離或者不離之間,矛盾徘徊,所以,《離騷》實際是一首表達“離別的憂愁”之歌。
《九歌》是屈原被放逐於沅湘之間時,根據當地民間祭祀的樂歌而寫的,王逸認為其中也有所寄託諷諫。《九歌》共十一篇,包括《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禮魂》是祭祀結束時的送神曲,《國殤》是為為國犧牲的將士吟唱的安魂曲,其餘各篇每篇主祭一神。雖然是祭祀神靈的作品,但它們不像中原祭祀詩歌那樣莊重板滯,而是充滿浪漫氣息和活潑的情致,突出地反映了楚國的巫覡文化特徵。
《天問》是由一百七十多個反詰的問題組成,一部分問自然,一部分問人事,其中自有內在的邏輯聯繫。這一系列的問題排山倒海一般向讀者湧來,令人來不及思考,只感覺到宇宙的神秘與詩人的激情。
《九章》包括《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迴風》。這九篇詩歌是屈原在自疏與放逐之中所作,不是一時一地之言。王逸認為“章”即“著”、“明”,也即彰明,顯明,是屈原“言己所陳忠信之道甚著明也”。九篇詩歌中有的描寫了艱苦的流浪生活,有的描寫了對故都的懷念。
王逸在《楚辭章句》中,曾多次提及屈原著作流傳問題。簡單言之,宋玉、唐勒等人最初編輯、記錄了屈原的作品,他們之後,有嚴助、朱買臣將《楚辭》廣為傳播。漢初學人所見的,就是嚴助、朱買臣所傳的《楚辭》,賈誼、淮南小山、東方朔、嚴忌、王褒、劉向等人,都紛紛仿而作文。到了劉向的時候,他就把楚人屈原、宋玉等人的辭作及漢人仿屈原楚辭的作品輯在一起,成今本《楚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