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關懷行動

香港“關懷行動”成立於1993年,是由梁秉中等香港醫學專家及各界人士組建的慈善醫療組織,致力於在國內偏遠落後地區開展持續性醫療救助與技術轉移。近年來,面對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構及機構自身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香港“關懷行動”積極探索將醫務社會工作嵌入傳統醫療救助服務,建構自下而上的農村社區公共衛生服務模式。其對於慈善醫療事業發展的啟示意義在於,要以非營利組織為服務依託機構,以公共衛生服務、醫療救助為服務著力點,以社區工作、個案工作方法為服務手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香港“關懷行動”
  • 成立時間:1993年8月
  • 發起人:梁秉中
  • 參加機構:香港九龍醫院、香港博愛等醫院
現實背景,創新實踐,生物-心理-社會醫學在農村醫療救助領域發展,推動農村社區公共衛生體系的發展,推動醫務社會工作人才的培養,推動自下而上的農村社區公共衛生模式的建構,香港“關懷行動”的啟示,

現實背景

香港“關懷行動”成立於1993年8月,是經香港知名骨外傷創傷矯形專家梁秉中教授發起,聯絡香港九龍醫院、香港博愛醫院等醫院的醫學專家與各界人士組成的慈善醫療組織,醫學專家利用公休假日,義務前往貧困邊遠地區,一方面為孤兒、孤老、貧困家庭的肢體傷殘患者實施免費醫療康復,另一方面透過醫療手術及康復輔導過程,培訓邊遠地區的醫務人員。1995年,香港“關懷行動”與陝西省政府達成合作協定,依託富平縣第二人民醫院組建成立“秦港關懷行動”康復中心。中心以香港專家教授為主體,旨在對全省貧困肢體傷殘患者進行免費醫療康復。2008年,香港“關懷行動”新農合救助項目啟動,專業社會工作者開始逐漸進入富平縣,策劃、推動項目開展,並協調各項醫療服務工作的進行。

創新實踐

香港“關懷行動”的創新實踐主要是:它將醫務社會工作嵌入傳統醫療救助服務之中,實行自下而上的農村社區公共衛生服務模式。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在農村醫療救助領域發展

醫療工作者通常不會關注引起病人患病及痊癒的社會、心理、經濟、文化以及環境等方面的因素,病人的需求與感受很可能在診斷和治理疾病的過程中被忽略,這些空白與灰色地帶恰恰是醫務社會工作的使命所在。每個病人都是社會的一員,而其所處的社會環境、社會角色與社會活動各不相同,但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其康復與重返社會的進程,因此,現代的農村醫療服務應該將醫務社會工作作為提高醫療質量和服務質量的重要方式,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正是現代醫學的重要特徵。

推動農村社區公共衛生體系的發展

農村醫療服務普遍採取一次性大型義診或定期小型會診的方式,沒有充分發揮農村社區的資源與潛力。香港“關懷行動”富平服務站打破傳統服務模式,社會工作者通過構建社區健康網路,健全以戶為單位的社區健康檔案制度,組織留守婦女與老人,利用農民喜聞樂見的文化載體開展娛樂文化活動,實施自我保健和疾病預防培訓、健康檢查、社區宣傳,嘗試構建農村社區衛生支持系統。醫務社會工作在農村社區衛生支持系統的建構中發揮的作用,擴大了機構開展農村醫療服務的效果,使醫院的工作效果對周邊地區產生輻射作用,實現了醫療工作與福利工作有效結合的理想,在這個過程中,醫務社會工作者可以協助醫療服務機構發展社區公共關係、利用社區資源、宣傳疾病預防知識、組建社區志願者隊伍、開展社區疾病調查研究等,推動了農村社區公共衛生體系的全面發展。

推動醫務社會工作人才的培養

醫務社會工作是現代社會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工作專業化職業化發展的進程,將社會工作拓展到醫療扶貧領域是探索和加快現代社會工作專業化職業化的必要途徑之一 。

推動自下而上的農村社區公共衛生模式的建構

由於國內尚未形成專業的農村醫務社會工作模式,對於如何定位醫務社會工作者的角色與工作職能,並無成熟經驗可資借鑑。一方面,繼續深入傳統醫療救助工作,為弱勢群體提供手術治療、物理治療及職業治療,通過技術轉移提升縣鄉村醫生的醫療水平,另一方面,引入社區工作模式,從改水改廁等硬體投入開始,以農村社區公共衛生為核心內容,開展村民日常衛生防疫保健宣傳活動、疾病預防培訓、健康檢查、普及醫療衛生知識,催生社區自治組織,探索醫務社會工作嵌入傳統醫療救助服務,自下而上的農村社區公共衛生服務模式。

香港“關懷行動”的啟示

非營利組織為服務依託機構。我國的非營利組織正在發展之中。政府機構、事業單位的社會化改革與社區建設的廣泛開展,使得非營利組織作為公共治理主體之一,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與重視,逐漸成為建立公民社會,維護社會公平、支撐社會發展的第三條腿。
以公共衛生服務、醫療救助為服務著力點。一要改善農村公共衛生環境,強化農民健康意識。醫務社會工作者積極爭取社會資源,發動村幹部、村醫、村民,開展公共衛生環境最佳化活動,推動農村改水改廁,提高自來水與衛生廁所清潔率,實現集中處理垃圾與污水,嚴格控制有毒有害物質的排放。
以社區工作、個案工作方法為服務手段。一要促發農村社區自治能力。農村社區成員關係普遍較為鬆散,缺乏社區自治的意識和能力,難以自發構建農村社區內部醫療衛生支持系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