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醫學科學院

香港醫學科學院

以香港為樞紐,加強內地與本港、國際的醫學、醫療與醫藥的研究交流與合作,為大中華區提高醫療水平,在更多醫療領域達到國際最先進水平做出貢獻。港科院重視本港與內地醫學科研的合作,並視其為主要推進項目。另一主要推進項目是專業培訓,引海內外師資匯集香港,就近培訓內地相關人員。港科院注重國際最新醫學醫藥信息收集、翻譯與整理,以此加強科普宣傳,加強公眾認知,幫助更多內地同胞享有更接近國際領先水平的醫療服務。港科院設專門機構推動內地與本港的醫患互動,重視基層醫療管理的研究,如以網際網路為工具的醫療遠程操作,以便讓國際醫療智慧惠及更多普通民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香港醫學科學院
  • 外文名:Hongkong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 成立時間:2016-3-19
組織結構,香港醫學科學院國際科研合作中心,香港醫學科學院腫瘤中心,香港醫學科學院深圳腫瘤院後管理研究中心,培訓與交流中心,學術活動,

組織結構

香港醫學科學院下設國際科研合作中心、培訓與交流中心、腫瘤中心、深圳腫瘤院後管理研究中心。

香港醫學科學院國際科研合作中心

充分發揮香港的藥品註冊優勢與註冊醫師較多優勢,組織更多研究課題,協助國內醫生進行學術研究。
近期工作計畫:
1. 各種標靶藥物的國外臨床數據(原版、中文摘要),提供最新更新;
2. 聯合內地、香港醫生及國際相關專家、藥廠進行最新標靶藥物的臨床研究。模式為國內提供病人樣本,在香港接受治療,港科院組織人員根據實驗模型專業跟蹤觀察,建立資料庫供研究人員分析,與香港合作可署名為共同作者;項目如:Pembrolizumab(PD-L1抑制劑,默沙東公司),亞洲人群臨床試驗可否加入香港中心,或直接國內中心;Alectinib(ALK抑制劑,羅氏公司);Obinutuzumab(新一代抗CD20單抗,羅氏公司)

香港醫學科學院腫瘤中心

建立腫瘤西醫科、腫瘤中醫科、院後管理與替代醫學科,主要面向內地腫瘤患者,與內地腫瘤醫院實現優勢互補,發揮精準醫療與院後管理“港式醫療”的優勢。國際科研合作中心的醫生轉診病人是主要病人來源之一。

香港醫學科學院深圳腫瘤院後管理研究中心

為各種腫瘤治療建立治療後的康復管理模型,協助主治醫生對腫瘤病人進行隨訪,既是是解決病人各種院後問題的平台,又可建立各癌種腫瘤病人資料庫,如手術後返家恢復情況、在家裡服藥有無不適反應、復發時間、各項檢查時間及結果等等,為今後課題研究或撰寫論文提供臨床或實驗室資料。
資料庫為腫瘤中心提供病人資源。

培訓與交流中心

組織各種國際交流學習的會議和短訓班,並在科研合作中心的幫助下協助論文發布,提高內地醫生的論文水平和數量,以利於更高職稱評定。出版專業書籍和期刊。

學術活動

2017年1月14日電由香港醫學科學院主辦的中醫癌症治療論壇14日在港召開。來自香港、台灣和內地的醫學專家表示,經過太空菌種試驗改良,未來有望改變中藥牛樟芝培植成本高、技術要求高、產量小的問題,令更多人受益。
中國兩岸三地國醫癌症治療論壇中國兩岸三地國醫癌症治療論壇
2016年11月18日,香港醫學科學院深圳實驗室的牛樟芝菌種完成了為期33天的太空育種實驗,搭載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順利返回地面。
據香港醫學科學院執行院長趙宗傑介紹,經過一個多月的初步優選實驗,他們發現航天改良的菌種與普通菌種相比,液態發酵時間縮短了40%,菌絲體乾重增加了16.7%,核心成分三萜含量增加了71.7%,發酵液苦味在感官上接近野生牛樟芝。
趙宗傑表示,在今後半年多的優選試驗中,相信會有更優良的菌株選出。
香港浸會大學中藥藥理學專家禹志領表示,本次利用航天技術對牛樟芝的菌種及培植進行最佳化,有機會使香港對該中藥的研究水平大大提高,令更多腫瘤患者受益。
此次論壇上,主辦方還公布了香港特區腫瘤中心首席中醫顧問李岩主持的“中藥牛樟芝對常見惡性腫瘤臨床觀察研究”的課題成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