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學歷史 2019年3月,香港城市大學代表團赴東莞調研。
2020年1月,香港城市大學與東莞市人民政府和東莞理工學院分別簽署合作辦學協定,共同申辦成立香港城市大學(東莞)。8月上旬,香港城市大學(東莞)建設將進行公開招標。
2021年4月,香港城市大學(東莞)奠基儀式順利舉行。
2022年6月,教育部批准籌備設立香港城市大學(東莞)。
2023年8月,中建四局承建的香港城市大學(東莞)項目(一期)正式竣工。
2024年4月16日,教育部向廣東省人民政府發函,批准正式設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內地與香港合作辦學機構——香港城市大學(東莞)。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香港城市大學(東莞)首批開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智慧型製造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等4個本科專業和電腦科學、電子資訊工程學、材料工程及納米科技、機械工程學、能源及環境、商務資訊系統、土木及建築工程、工程管理學、生物醫學工程、數據科學等10個碩士專業。同步啟動本科和研究生招生工作,定於2024年9月開學。
教學建設 香港城市大學(東莞)總體計畫招收學生6000人,其中本科生2400人、碩士研究生2600人、博士研究生1000人。
2024年4月20日,香港城市大學東莞招生處就本科招生髮布相關指引。
本科招生政策預計將面向全國十個省份(包括直轄市和自治區)依據考生的高考成績進行擇優錄取。
2024年4月16日至6月底,考生可註冊報名。與此同時,學校將在6月至7月面向考生開展招生動員。6月下旬或7月上旬,考生可完成填報志願,學校將於7月完成錄取工作。
教學是一種思想溝通交流的方式,可啟發研究的靈感。教學與研究相輔相成,老師向學生闡述其研究成果,可加強思想的交流。這方式有助港城大(東莞)改進課程,使之進一步與國際水平看齊。港城大(東莞)鼓勵學生探索知識及創造新知,以超越前人。學生因而變得更主動投入,主導整個知識的傳播套用、以至轉移創新的過程。港城大(東莞)為學生提供機會,讓他們大膽嘗試,探索未知領域,進行原創發現。港城大(東莞)希望為學生注入探索、創新、慎思明辨和創業的精神,以應對日新月異的經濟及科技環境,同時配合學校發展成為國際化一流大學。
港城大(東莞)參照港城大學位頒發標準,並採用港城大品質手冊以確保學術品質。同時,港城大(東莞)按照世界一流大學的標準,在全球招聘和引進專業師資,以保持學術標準、學術質量和整體考核要求與港城大一致。
港城大(東莞)的學術與科研將結合國際學科發展趨勢和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需求,同時依託港城大的學科基礎、教學經驗和資源優勢,以東莞市的科研和產業為支持,促進交叉學科的發展和產業的轉型升級,填補前沿技術的空白。港城大(東莞)為學生提供具有挑戰性的學習機會,以培養他們成為未來科創領袖。在傑出學者的指導下,學生可以接觸高階課程學習並從事開創性的研究。
辦學理念 香港城市大學(東莞)秉承教研合一的理念,定位為卓越的專業教育及研究型學府,致力發展成為以“問題導向”研究、新科技和專業教育著稱的全球一流教研中心,重創新、創造和實踐。學校秉承香港城市大學“敬業樂群”的校訓,根植中華,放眼全球,服務社群,透過其精選的學科建設方案和人才培養計畫,大力培養契合東莞市整體發展需要的國際化高端人才,帶動和支持東莞市高等教育辦學質量和辦學層次提升。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校園環境 學校選址大朗鎮屏山村及松山湖,位於莞深高速南側,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校區用地面積523.9185畝,分為兩期進行規劃,其中一期用地面積179.5656畝,總投資估算額12億元;二期用地面積344.3529畝(包括湖及山體),總投資估算額9億元。校園一期主要規劃建設滿足四大學科辦學基本條件的基礎設施,2022年9月~2023年3月分階段完成一期約124719~147654平方米的基礎設施建設。
香港城市大學(東莞)項目(一期)位於廣東省東莞市松山湖科學城屏山東片區,總建築面積約12.97萬平方米,包含教學辦公樓、宿舍樓、行政樓、體育館、食堂、活動中心等15棟單體建築。項目以“傳承、智慧、合一、生態、多元”為設計理念,圍繞智慧校園、因地制宜、依山而建,旨在打造可持續發展、融合高新科技與山水特色的國際一流大學。
香港城市大學(東莞)坐落於東莞市松山湖科學城,南鄰香港、深圳,北靠廣州,該區域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黃金腹地,多路網築多維立體交通。校園位於莞佛高速、甬莞高速、珠三角高速交匯處,緊靠松山湖出入口,毗鄰華為、鄰散裂中子源和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等智慧型終端和頂級科研院。平均一小時內能到達粵港澳大灣區內主要的機場、港口、高鐵等交通基礎設施以及廣深港各科創中心。未來,這片熱土將繼續倚山臨湖聚集更多創新資源,承載創新文化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