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香港和平紀念碑
- 外文名:Cenotaph
- 位置:香港
- 建立時間:1923年
簡介,建造歷史,相關事件,升旗儀式,
簡介
建造歷史
和平紀念碑仿效自1920年建成,由Edwin Lutyens爵士設計的倫敦白廳和平紀念碑,而百慕達及奧克蘭的同類紀念碑亦採用同樣設計。與別不同的是,香港的和平紀念碑建於一個十字型台階上,四周為平時封閉的草坪,突顯紀念碑的莊嚴肅穆。
紀念碑正背面分別有3支旗桿,兩側有象徵悼念亡者的花圈雕飾,並刻有中文“英魂不朽 浩氣長存”及英文“THE GLORIOUS DEAD”字樣,下面為“1914-1918”、“1939-1945”表示兩次世界大戰的年份,上方刻有“MCMXIX”羅馬數字,
代表1919年—凡爾賽和約簽訂的年份。頂部為放置花圈的石棺雕飾,象徵悼念陣亡將士。
相關事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政府將每年的11月11日訂為“和平紀念日”(即《康邊停戰協定》簽訂日)港督與殖民地官員每年均出席大型悼念及閱兵儀式。香港重光後,香港政府把“和平紀念日”訂於每年11月第二個星期日,1946年起將8月30日另訂為香港重光紀念日,以紀念英國在二次大戰後正式重新占領管治香港,當天更列為公眾假期。1968年起,重光紀念日改為8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一。香港主權移交後,易名為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日期改為8月15日,即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的日子。1998年後由於特區政府將佛誕列為公眾假期,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不再是公眾假期,但每年的兩個紀念日仍會在和平紀念碑進行紀念活動。值得留意的是,雖然紀念日被易名,但官方並沒有更動和平紀念碑的中文名稱,儘管一些機構及媒體基於政治正確而改稱為“抗日戰爭勝利紀念碑”。
近年的悼念儀式由香港前戰俘協會、香港義勇軍協會、香港退伍軍人協會舉辦。風笛手奏樂帶領青少年制服團體進場後,號角手在面向和平紀念碑的 香港會所大廈露台上,吹奏軍樂“The Last Post”,全場默哀兩分鐘。其後,政務司司長代表香港特區政府致上花圈,悼念為保衛香港犧牲的英魂。其後先後為香港保全局局長、香港立法會議員代表、退伍軍人代表、制服團體代表等,步往紀念碑前致送花圈。紀念碑台階四角由儀杖隊站崗,並低頭垂下步槍以示哀悼。出席的嘉賓都會佩戴紅色罌粟花,代表紀念陣亡將士。
升旗儀式
在香港主權移交前,香港義勇軍每日早上8時及下午6時在和平紀念碑進行升降旗儀式。1997年,升降旗任務改為英軍黑衛士兵團(Black Watch)負責。
升旗儀式由三名旗手執行,旗手首先會在紀念碑向立法局大樓一面由左至右升起英國空軍軍旗(Royal Air Force Ensign),英國國旗(Union Flag)及英國商務旗(Red Ensign);然後走到紀念碑向香港大會堂高座一面,由左至右升起英國海軍軍旗(White Ensign),英國國旗及政府旗(Blue Ensign),這樣的排列是與白廳的和平紀念碑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