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量化金融研究中心是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下轄機構。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量化金融研究中心是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下轄機構。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量化金融研究中心。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師和金融行業的從業人員自願組成的學術團體,依託北京市金融發展促進中心,隸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信息學院,接受學校相關業務處室指導。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量化金融研究中心宗旨:依託信息學院在...
北京量化金融研究中心(英文名稱Quantitative Finance Science Center,縮寫 QFSC),是由北京市金融發展中心指導,北京市金融發展中心與首都經濟貿易大學聯合國內多家知名金融機構、研究機構共同設立的非盈利性社會組織。組織負責為各大券商、...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正式成立於2006年。金融學院設有金融學、金融學(國際金融)、金融工程和保險學四個本科專業和專業方向,此外設有四個研究中心(金融政策與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理財研究中心、證券與期貨研究中心、農村保險研究中心)、一...
7. 信息學院與北京市金融發展促進中心共建量化金融研究中心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信息學院[引用日期2017-12-22] 8. 信息學院近年來承擔的部分科研項目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信息學院[引用日期2017-12-22] 9. 院徽文化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信息...
“金融危機研究院”昨日在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成立,金融界泰斗曾康霖教授等國內外專家組成的“思想庫”,今後將為北京乃至中國的經濟決策提供理論支撐。除了承擔培養金融人才的任務外,還將為北京乃至中國的政府部門、金融機構經濟決策提供理論...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成立於2000年7月,由原勞動經濟系和人口經濟研究所合併組建而成,是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的一個二級學院。截至2017年9月,學院有5個教學系,4個本科專業。截至2018年11月,學院設有3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5...
1.《突破思想瓶頸——改革40年的政治經濟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8)2.《中國基本經濟制度——基於量化分析的視角》(主筆之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3.《排除農牧民的發展障礙:青藏高原東部農牧區案例研究》,...
龍菊,女,1964年12月生,博士研究生,經濟學博士,教授,民盟黨員。曾任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2011年7月任北京市財政局副局長(非中共)。龍菊,女,1964年12月生,博士研究生,經濟學博士,教授,民盟黨員。曾任首都經濟...
關於開設本科專業方向——量化金融初探 國際交流視角下金融人才培養的思考 ——基於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的實踐 淺談金融國際化背景下金融教學改革 全球化背景下高素質金融人才的能力體系培養研究 ...
《居民消費行為的定量研究以北京市為例》是2009年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馬立平。該書主要使用統計和計量經濟學模型,對大量的統計數據資料,包括多年的城鎮居民家計調查匯總資料、微觀個體調查資料和北京消費者手機消費的...
26.王永中:《我國市場經濟模式選擇的審視與重新定位》,《山東經濟》,2000年第6期。轉載《國民經濟管理》,2001年第4期。27.王永中、高凌云:《金融發展與內生經濟成長理論評述:人力資本積累視角》《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7年...
1998—2001年,北京證券研究發展中心總經理。2001—2003年,北京機械工業學院工商學院任教。2003—2005年,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分院任教。2005—2006年,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系副主任。2006—2010年,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
尹志超,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院長。曾任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副主任、金融系主任,在《經濟研究》、《經濟學(季刊)》、《管理世界》、《中國經濟評論》(China ...
2011年06月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優秀畢業生指導教師 科研方向 數理經濟學,金融經濟學,金融工程,現代金融決策理論,經濟理論和經濟政策代表性學術成果 學術成果 教材 張順明 趙 華,金融經濟學,2010,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潘吉勛...
1988年7月碩士畢業後,任職於首都經濟貿易大學。1993-1994年間,在美國的Economic Institute(EI)學習西方經濟學。2001年7月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財政貿易系。經濟學博士。出版金融博士論叢第四輯——《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等著作...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商學院)、張玉利(南開大學商學院)張宗益(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鄭海航(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胡軍(暨南大學管理學院)趙純均(清華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趙景華(中央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趙曙明(南京大學...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系教授謝太峰對本報記者坦言。“比如民族復興指數,這是很難量化的。所謂‘復興’以哪個時期、哪個國家作為參照呢?這種指數對社會發展有什麼作用?再比如,某研究報告把農村和城市的數據平均,得出結論稱中國人均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