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師範大學青年考古人學社是一個以考古為主題的學術類、實踐類學生社團。首都師範大學青年考古人學社以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考古學專業、文化遺產專業學生為主體,吸納一切對於考古學與文化遺產學感興趣的同學參加,不以學識背景門檻為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首都師範大學青年考古人學社
- 外文名:CNUYouthArchaeologistSociety
- 外文縮寫:CNUYAS
- 成立時間:2015年10月
- 社團指導教師:王濤副教授
- 首任社長:秦昱
- 中文簡稱:首都師大青考社,也稱青考社
成立過程,獲獎情況,社團宗旨,辦社目的,社團掛靠,社團組織架構,社團指導老師,社團發起人,活動展示,
成立過程
2015年10月10日,在首都師範大學北一校區文科樓召開首都師範大學青年考古人學社成立大會。
出席嘉賓:
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副院長、首都師範大學公眾考古學中心副主任寇志剛老師
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院長助理謝金伶老師
首都師範大學公眾考古學中心副主任、首都師範大學教師、青年考古人學社指導教師王濤老師
首都師範大學第四十二屆學生會副主席 邱然
首都師範大學社團聯合會主任 倪婷
北京大學代表文物愛好者協會 張保卿
中央民族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協會會長 張德仁
北京聯合大學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代表 褚旭老師
首都師範大學2011級校友、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研究生 葛韻
大會公布了首都師範大學青年考古人學社章程、社徽、社旗,介紹社團成立經由。同時,大會邀請北大、中央民大、北聯等嘉賓分享介紹相關學校社團的辦社與活動經驗。大會不局限於首師大內部,力邀多方參與,積極將成立大會辦成一個各同行、社團交流的大會。
獲獎情況
發現中國李濟考古學獎學金入圍獎(公眾考古組);
首都師範大學“十佳社團”;
2015年首都師範大學暑期社會實踐校級優秀團隊;
2016年北京市暑期社會實踐百強團隊;
2016年度首都大中專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優秀團隊;
2016年首都師範大學暑期社會實踐校級優秀團隊;
社團宗旨
在遵守國家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遵守社會道德風尚,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進一步使考古學面向公眾、面向社會,為發展考古學文化做貢獻。
辦社目的
培養當代在校大學生對於考古學的興趣,“興趣為主,能力為輔”,將考古學大眾化、社會化,致力於做人人都能接觸到的考古學術,做人人都能理解的考古文化。
社團掛靠
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
首都師範大學公眾考古學中心
社團組織架構
首都師範大學青年考古人學社設有:
社長一名
秘書長一名
副社長兩名
首都師範大學青年考古人學社部門構成:
策劃部 外聯部 宣傳部 秘書處
社團指導老師
王濤老師
考古學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美國史丹福大學國家公派博士後;
美國匹茲堡大學訪問學者;
國家文物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
首都師範大學公眾考古學中心執行主任;
《公眾考古學》輯刊執行主編;
中國考古學會公共考古專業指導委員會副秘書長;
中國第四紀科學研究會人類演化與環境考古專業委員會委員。
曾主持或參加國內外多個遺址的調查、發掘與整理研究工作。
主講《考古學導論》、《田野考古學》、《新石器時代考古》、《考古:探索與發現》、《陶器理論與方法》、《公眾考古學》等課程。
主要研究方向為史前考古、陶器分析及公眾考古學,在國內外發表相關論文及考古簡報等40餘篇。
主持或完成國家社科基金2項,參加其他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多項。
中國考古學會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青年學者獎(金爵獎);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3/6);北京首都大中專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先進工作者;首都師範大學專業教學實習優秀指導教師;首都師範大學暑期社會實踐先進工作者;首都師範大學優秀共產黨員;首都師範大學優秀教學成果獎;首都師範大學優秀主講教師;首都師範大學師德先進個人;首都師範大學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優秀指導教師。
社團發起人
秦昱
首師大歷史學院考古系專業2014級本科生
北京市學生聯合會第十二次代表大會特邀代表;
2016年發現中國李濟考古學獎學金入圍獎(公眾考古組);
2016年首都大中專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百強團隊(北京市);
2016年首都大中專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優秀團隊(領隊);
2015年“第三屆中國公共考古·首師論壇”優秀志願者;
2014年北京市第二屆高談雄辯十六校新生聯賽“最佳辯手”稱號;
2017年首都師範大學“十佳社團”(時任社長);
2014年度首都師範大學新生培育獎學金,2015年、2016年首都師範大學社會實踐獎學金;
2015年、2016年首都師範大學暑期社會實踐先進個人、優秀學生幹部;
2015年首都師範大學校廣播台“活力調頻”金牌主播;
2018年首都師範大學第八屆“青春榜樣”;
2018年北京市普通高等學校優秀畢業生;
曾主持2016年首都師範大學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關於北京轉年遺址的陶器遺存分析”課題獲優評;參與中國科學院大學生創新實踐訓練計畫項目“關於中國古代玉器加工工藝研究”課題組獲優評;參與“河南平頂山蒲城店遺址陶器遺存製作工藝的研究與分析”課題組;
曾任2014年首都師範大學良鄉校區基礎學部第五屆學生會副主席、良鄉校區基礎學部廣播台2014-2015年度新聞評論員、首師大杏壇學社2014-2015年度良鄉校區負責人、歷史學院2014級考古班班長、歷史學院籃球隊隊長、歷史學院學生會生活權益部副部長,曾為首都師範大學校辯論隊優秀辯手、歷史學院院辯論隊副隊長。
首師大青年考古人學社首任社長。
活動展示
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研學考察活動
“學無止境,親歷躬行”——從考古資源到文化遺產絲綢之路考古研學暑期社會實踐考察活動
2015年8月26日至9月6日,在首都師範大學教務處、校團委指導下,歷史學院、公眾考古學中心、首師大青年考古人學社成功主辦“從考古資源到文化遺產”——絲綢之路考古研學考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研學活動倡導一種全新的教學形式和社會實踐方式,希望通過直接進入考古第一線,在提升學生考古專業知識的同時,培養其自身的學習、創新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
行程12天,一行24人,途經豫陝甘青4個省份,沿途跨越2268公里,舉辦4場專題講座,組織6次現場遺址教學,參觀16處各類博物館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現場考察西北大學文化遺產研究與保護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陝西歷史博物館壁畫修復中心。
此次考察內容自史前至宋元時期均有涉及,半坡、馬家窯、二里頭、周原、秦始皇帝陵、漢陽陵、漢魏洛陽城、隋唐洛陽城、乾陵等考古聖地,為同學們串起了一個相對完整的考古學文化鏈。
在此次研學之旅中,在行程之初為大家配備了行動手冊,在行程結束也形成了一本考察文集。
同時,考察團隊積極運用新媒體,利用公眾微信平台按時發布訊息。同學們每天的心得體會、所思所想,經過整理,通過首都師範大學考古專業公眾微信平台推送.
中國考古網等媒體對行程進行了報導;許多同行也在網上一路追隨,多次點讚、評論或者轉載。
首都師範大學“從考古資源到文化遺產——絲綢之路考古研學”第二季考察活動
繼2015年絲路考古研學考察活動圓滿結束之後,首都師範大學“從考古資源到文化遺產——絲綢之路考古研學” 考察再次啟程,開展了又一輪的體驗式學習。在學校教務處和團委指導下,此次活動繼續由歷史學院、公眾考古學中心策劃主辦,學生社團青年考古人學社承擔了具體的組織工作。本年度考察團隊還被列為學校重點社會實踐團隊,入選2016年度首都大中專學生暑期社會實踐中 “‘一帶一路’國際交流行動”百強團隊。
考察團隊共有16人,包括歷史學院4名專業帶隊教師(寧強教授、王濤副教授、朱光華副教授和陳宥成講師),成員為12名考古學專業學生。從2016年8月22日抵達古絲綢之路樞紐城市——敦煌開始,至9月1日回京,整個行程歷時10天;跨越甘、青、寧三省,行程超過兩千公里,共考察15處古代遺址(包括3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7座博物館,3處世界遺產,組織2場“考古資源-文化遺產與經濟民生髮展”主題調研交流會,並實地考察了蘭州大學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實地考察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張掖大佛寺等絲路沿線佛教遺址遺存,考察寧夏靈武水洞溝、甘肅秦安大地灣、青海民和喇家、甘肅張掖西城驛、廣河齊家坪等史前遺址。
首都師範大學2018年度考古研學考察
2018年7月,由首都師範大學教務處、歷史學院指導,首都師範大學公眾考古學中心、博物館發展研究中心主辦,青年考古人學社參與組織的2018年度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研學考察相繼開展。
考察團隊共27人,包括歷史學院3名專業帶隊老師(錢益匯教授、陳宥成講師和尤悅講師)和24名15級及16級考古學專業學生。整個考察從2018年7月5日抵達洛陽開始,至7月10從安陽回京,共歷時6天,跨越洛陽、鄭州、安陽三座古都,考察14處古遺址、博物館(包括2處世界文化遺產和4處國家遺址公園),參觀3所考古所及工作站,組織了一場以“仰韶文化向心型聚落布局的終結——兼談中原文明的起源與發展”為主題的專題學術講座,還有多次現場教學。
研學考察團先後參觀了洛陽博物館、天子駕六博物館、洛陽古墓博物館、鄭州博物館、河南省博物館、中國文字博物館和安陽博物館等7座博物館。考察團在指導教師的帶領下,還參觀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工作站、二里頭工作站以及新鄭工作站,與眾多一線考古工作人員直面交談,和出土文物零距離接觸。此外,研學考察團還參觀了龍門石窟、漢魏洛陽城、偃師商城、鄭州商城、鄭韓故城、鄭國車馬坑和安陽殷墟等遺址,有幸進入其發掘現場考察。
“文化與自然遺產日”考古開放日活動
相約首師史前工場,體驗原始生活——中國文化遺產日主題活動
2016年6月11日,在第11個中國文化遺產日來臨之際,首都師範大學青年考古人學社組織承辦了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進行慶祝,回響2016年的主題“讓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在首都師範大學北一區圖書館前的廣場上共設計有鑽木取火、植物捶染、泥條盤築、陶器繪彩、陶器鑽孔、原始服裝秀等項目,由西安半坡博物館史前工場團隊帶來了諸多公眾考古體驗項目。
首都師範大學2013級考古學專業的同學於2016年剛剛結束在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項目陝西漢中龍崗寺遺址的田野考古實習,他們將自己的實習收穫和對考古的認識做了專題展板,同學們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向大家介紹“我們的課堂在田野”和“田野考古的苦與樂”。
2016年的中國文化遺產日活動特邀西安半坡博物館與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合辦。在舉行的活動開幕式上,歷史學院副院長、公眾考古學中心副主任寇志剛和西安半坡博物館館長張禮智還代表雙方單位簽定了共建愛國主義教育和科教實踐基地的協定。同日晚間,張禮智館長還應邀做了《半坡人面魚紋揭秘》的專題學術報告。
首都師大“2018年文化與自然遺產日”—考古與博物館開放日活動
2018年6月8日,在我國“文化與自然遺產日”來臨之際,在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公眾考古學中心和博物館發展研究中心指導下,我校青年考古人學社舉辦了系列主題活動。活動首日的考古與博物館開放日活動,充分回響2018年的主題“呵護文化遺產,講好中國故事”。
此次活動涉及的諸如考古地層學展示、模擬發掘、青銅器與陶器展示等項目,緊扣考古學核心內涵,以更加生動、直觀的方式向公眾普及考古學的常識。體質人類學展示、動物考古動物骨骼展示等以觸手可及的實物模型,講述不為人知的動人故事。極具參與性、體驗性的陶器製作體驗與拓片製作體驗。
活動吸引到了首都師大校內各個專業的師生參與體驗。生命科學學院的同學就動物骨骼的相關內容與工作人員進行了積極的交流與討論,化學系的同學更是對文物保護與文物修復中所運用到的各類技術展現了極大的興趣,美術學院的同學則是關注到古代器物中蘊含的古典美。
此次活動不僅吸引了首都師大校內師生的參與,還有首師大附中、附小以及社區的參與者前來。不同年齡段的人群為活動展示提出了不同的期待和更高的要求。讓考古走向公眾、走進社區,讓更多的人參與到中國古代歷史探索中來,讓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國古代輝煌的燦爛文化,這正是“呵護文化遺產講好中國故事”的意義所在。
首都師範大學學生考古沙龍
首都師範大學青年考古人學社擁有自己的品牌活動——“首都師範大學學生考古沙龍”,盛邀學界師。首都師範大學學生考古沙龍依託歷史學院和公眾考古學中心,由青年考古人學社具體主辦,,旨在建立面向學生的學術平台,為大家創造更多的學習交流機會,有考古著作讀書會、研究主題討論等形式。
2018年6月13日,首都師範大學青年考古人學社舉辦第二屆學生考古沙龍,邀請三位來自匹茲堡大學的在讀博士生趙潮、冉煒煜、陳璽文與大家分享他們在美國的學習經歷和生活體驗。學社指導教師王濤副教授、牛津大學陳北辰博士,以及來自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中國人民大學和首都師範大學的多名師生參加了此次沙龍。
此次沙龍先由趙潮同學分享了比較考古與全球視野相關內容,他認為可以通過各個區域文化的比較來研究文化演化的動力、機制與規律,同樣可以把握各區域文化的特性。另外通過比較考古與全球視野,可以在更廣闊的時空範圍內理解中國文化的特質與演進軌跡,為我們尋找更多的研究話題,為考古研究提供經驗和靈感,為考古學理論與方法在中國的套用提供反思。
冉煒煜同學分別從學制和流程、課程內容、學校日常工作、學術活動以及相關問題五部分介紹了海外讀研的生活的經歷。他還就是否應該去北美進行研究生階段的學習以及申請國外研究生應注意的事項,與在場師生分享了他的經歷與體會。
來在台灣的陳璽文同學介紹了作為人類學的考古學與作為歷史學的考古學之間的差異與聯繫。他認為人類學下的考古學是把古代社會當做異文化來理解,藉此比較現今的社會和過去的社會,考古學是加了時間深度的文化人類學。最後他還分享了一些他在俄羅斯和台灣田野實習的有趣經歷。
考古進校園進社區
青年考古人學社走進首師大附中,開展公眾考古活動
6月19日,首都師範大學青年考古人學社應邀到首都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開展公眾考古體驗活動,附中師生參與體驗活動熱情高漲,活動取得良好效果,也為今後開展合作打下基礎。
當天上午11時左右,青年考古人學社多名同學攜活動物資抵達首都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校園內,隨後便投入到活動現場的布置中。考慮到客群的年齡特性,學社圍繞實踐性與知識性,主打“拓片打制”、“陶器製作”、“體質人類學展示”、“陶器與青銅器展示”等內容。豐富多彩的體驗項目吸引了附中大批師生前來參與。
在參與“拓片打制”的過程中,有的學生對仿製的漢代瓦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將其與自己在課堂上學習的知識相結合,提出了一個又一個的有趣問題。在“體質人類學展示”項目,附中師生與項目展示工作人員積極探討現代生物學、動植物學與體質人類學、考古學的關係。在“陶器與青銅器展示”前,有學生將模型拿在手中細細端詳,讚嘆古人優良的工藝;有的將展板上的圖片與自己在博物館參觀中的經歷聯繫起來,暢談感想。短短半天的體驗活動,大家收穫頗豐,學社今後將繼續開展多樣精彩活動,服務校園與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