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紋青銅雙耳尊

饕餮紋青銅雙耳尊

饕餮紋是青銅器上常見的花紋之一,盛行於商代至西周早期。中國的青銅器藝術,經歷了夏、商、西周和春秋戰國千餘年的發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青銅文化。商周青銅器是中國古代青銅器的最重要組成部分。由於商周青銅器紋飾與王權、神權的結合尤為突出,其神秘、獨特、璀璨的藝術特徵延續了十多個世紀並營造了中國早期文明的極濃厚的神秘氛圍。從而使它不僅直接作用並支配了那一時代,而且也對後來的中國文化及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此尊為東周時期,口徑8.6cm、底徑7.6cm、高24.6cm。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饕餮紋青銅雙耳尊
  • 年代:東周
早期人類社會,動物對人具有神奇力量,而人則是被動的。對自然的無奈、恐懼與敬畏,使得人們期盼神力的庇護,甚至把自己想像為某種猛獸,刻畫獸身人首或人身獸首的形制、紋飾。用青銅器上更為獰厲怪異的紋飾“辟邪免災”,增強自身的安全感。《呂氏春秋·先識覽》:“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也。”周人裝飾饕餮紋的目的是為了使人們知道貪吃必將害己,也暗含著人對猛獸恐懼萬分、痛恨不已又無能為力而詛咒它們自食其果的感情成分。這時青銅器紋飾中人形裝飾極為罕見,偶爾出現時,也僅處於被動的地位,而饕餮面形常常構成全部裝飾的中心,令人望而生畏。猙獰恐怖的紋飾是對命運的恐懼心理在器物裝飾上的投射:對異族是恐怖的化身,對本氏族則是戰勝恐懼的符號。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運用智慧、工具與猛獸鬥爭,從偶爾取勝,逐漸相持,到掌握主動以挑戰者的姿態出現,一些猛獸雖然存在卻不再像先前那樣常出沒於人們居住的村寨、城邑。人與動物之間的搏鬥逐漸減少,甚至不是猛獸尋人殘食,而進入了人尋獸而獵的時代。反映在青銅器裝飾上,動物紋飾趨於程式化,前一時期占主導地位的饕餮紋、夔紋數量減少、面積縮小,所表現的怪異力量遞減,逐漸失去了往日超自然的魔力。青銅器裝飾中動物紋仍然保存,已不再具有怪異的力量,或被現實動物紋、人物紋或幾何圖案替代。
人與動物的這種關係變化,影響著人對動物的態度。體現在神話中,動物扮演的角色從族群祖先(如子姓與玄鳥的關係,東周的典籍《詩·商頌》中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之說),到上帝的使者(《說文》中說:“鳳,神鳥也”神之使者。),從先祖英雄的伴侶(如夏後啟與兩龍的關係,《山海經》說:“啟賓天有兩龍為伴”。)到為英雄所征戮的惡魔。如果說早期神話中人對動物的態度是敬畏的話,那么後期神話中這種態度已不復存在。這時動物不再是人類祖先的幫忙者,而成為降禍於人、為英雄所驅除斬擒以立功勳的惡魔。
“商周青銅器上種種紋樣現象,首先不是出於奇異的審美觀念,而是出於對自然力的崇敬和支配它的欲望的幼稚的幻想。”“商代青銅器的紋樣,是與當時生活中的動物界及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分不開的。也就是說,商代裝飾藝術家所使用的動物紋樣中,大多數都原來有一個土生的和與自然界有關的基礎。”工匠們“將主體的動物分割成相等的兩半,拼成平面,再將同一動物的身體各部分予以重複;或將甲動物的一部分配合與乙動物的另一部分;或誇張其身體之一部而忽略他部,由此形成各種複雜的紋樣。所以,有各種奇異畸怪的形象出現。但題材都是自他們生活的環境中取出的”所以說,“饕餮紋所取的物象多是由來有自,取諸常見的鳥獸等物,或近取諸人類的”。
中國的青銅器時代在公元前兩千年左右形成,至春秋戰國時期,經歷了十五個世紀。到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銅冶煉與鑄造的技術水平達到了巔峰。青銅器與中國奴隸社會的發展是一致的,它隨著奴隸社會的產生而出現,又隨著奴隸社會的解體而變遷,是中國奴隸社會文化最為直接的體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