饃糍古今多稱年糕,但在寧海還有一定的區別的,塊狀叫饃糍,條狀叫年糕。先用洗淨的粳米(或糯米)浸泡一夜,瀝乾或磨粉後放在蒸桶里用猛火蒸熟,然後放在石臼上搗勻,再擀平切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饃糍
- 外文名:無
- 別名:古今多稱年糕
- 性質:寧海“四月八”的特色食品
- 地域:寧海
簡介,傳說,工藝過程,
簡介
饃糍
舊時鄰居多採用換工互助方式,其樂融融,洋溢著節日的氣氛。舊時饃糍作為接待客人或自食佳品,食用方便,又易於保存,只要浸入水裡即可。有些大戶,整個七石缸浸著饃糍,可以吃到清明節,不過保存的水最好是“冬水”,即立春前的井水、泉水等,這樣饃糍不會開裂或發糊。
傳說
有句老話叫作:“人閒五月節,牛閒四月八。”
傳說為“牛神節”,俗稱“牛生日”,這一天農事再忙,耕牛也是不用下地勞作的,而且能得到主人的厚待,天未亮就要放牛到野外去吃帶露的草,給牛浴洗,有些地方還要用雞蛋、黃酒、紅糖等餵牛,為之補力,人們像對待自己親人一樣樣對待耕牛,以示尊重,畢竟耕牛是農家之寶。過了四月八日,農村就進入農忙了,耕牛補好身子也好下地耕田了。
這一天,鄉下還要搗“烏飯饃糍”。做烏飯麻糍需用山上的烏飯樹嫩葉汁,揉進糯米或糯米粉中,蒸熟搗製成“烏飯饃糍”,外表再滾上一層嫩黃的松花粉,色澤青亮,烏塌塌,細膩爽滑,清香撲鼻,別有風味,據說能助消化補元氣。
工藝過程
烏飯饃糍是寧海“四月八”的特色食品:先採摘“山烏飯”(一種野果)嫩葉,搗碎過濾取汁,浸上糯米。數夜後,米變成了藍黑色,然後蒸熟再搗成饃糍。色烏紫,撒上松花粉,外黃內烏,別有一番風味,這是寧海“四月八”的特色食品——烏飯饃糍。“四月八,牛生日”,相傳天牛星君因自己失誤,下凡做牛吃草,竭盡一生,減少農民勞動強度。以後到了這一天,人們象徵性地用雞蛋、黃酒犒勞耕牛,來感謝天牛星君任勞任怨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