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規模
東西長,南北短,呈長方形,面積0.41平方公里,街道辦事處以轄區內主幹道館驛街命名,辦公機關駐皖新街61號。 館驛街沿街兩側多手工業作坊,經營日用五金,土產雜品和地方小吃等,商業網點集中,是傳統的商業繁華地區。駐有
山東神學院、
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濟南市第71中學、新市場等105個單位。 轄區原是古歷城西郊田野中的一條大道。
歷史經歷
1376年(明洪武九年),三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揮司)移於歷城,在大道東端設館驛,傳遞公文,迎送官員,在館驛和十王殿之間形成街巷,統稱館驛街。
1948年9月濟南解放後, 廢除保甲制,設街政府。1952年建立五區第三大居民委員會,1954年改稱五區第三街道辦事處。1955年改稱館驛街街道辦事處,1959年改稱市中人民公社館驛街分社,1967年改稱朝陽街街道革命委員會,1977年10月復稱館驛街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38人,下轄10個居民委員會,90個居民小組。1990年有居民5043戶,人口12081人。漢族占93%,其他為回族和滿族。 轄區主幹道路經二路、 館驛街、順河街貫通四方,交通便利,有17條街巷,3條公共汽車線路。 解放前轄區僅有幾家規模較小的工廠以及少量的小手工作坊,設備簡陋,技術落後。 1917年在經二路緯一路創建精益眼鏡廠。1948年9月濟南解放後,街道工業迅速發展。 1958年先後興辦8個廠、組。即:小五金廠(後改為風機廠)、被服廠(改為油封廠)、木工廠(改為開關廠與汽車水箱廠合併)、棉織廠(後改為第二毛巾廠一部分)、針織組(後改羊毛衫廠一部分)、化工組(後改橡膠四廠一部分)、運輸隊(後與區運輸公司合併)、繩經組(改為打火機廠、後與二印合併為二印服裝廠)。1971年,發展到14個廠組,職工570人,5個工廠(竹木廠、五金編制廠、體育用品廠、鞋廠、織帶廠)。1973年,打火機廠和織帶廠上交區政府。
1958年, 館驛街街道辦事處開始先後建起了小五金廠,被服廠、木工廠等9個廠組,1973年上交了2個工廠, 同時又組建了運輸組紙盒組、鐵絲編織組,到1972年辦事處有14個生產組和5個工廠: (竹木廠、五金編織廠、體育用品廠、鞋廠、織帶廠)。1978年後,街辦工業有了較大發展。1988年,有街辦企業8個,居辦生產組6個,共有職工325人。 工業產品主要有:打包機、汽車輸油管、高壓油管、竹木加工、鐵絲編織、皮鞋、賬簿、表冊印刷、碳制、汽燈修理等。其中第一包裝機械廠的金鷹牌12—16型紙塑打包機打入國際市場,運銷泰國、新加坡等14個國家,榮獲1988年山東省優質產品稱號,企業榮獲濟南市先進企業稱號。市中體育用品廠,市中泉新電碳廠合併,最佳化了產品結構。市中皮鞋廠長年虧損,實行公開招標租賃。街居企業全部實行風險抵押承包。克服了原材料、供銷困難,全年完成工業產值850萬元,比1987年增長32.81%,工業利潤90.95萬元,比1987年增長56.49%,工業銷售收入完成661.86萬元,比1987年增長50.48%,外貿出口收購值14.4萬元比1987年增長400%。 館驛街轄區商業比較興隆。經二路緯一路東有百貨、五金、酒館、飯店、戲院、影院和新市場,是商業繁華區。1975年為解決民眾吃飯難的問題,辦事處成立了三居代營店,四居代銷店、麵條組等八個組店,有職工66人,以經營燒餅、油條、豆汁、生肉為主,年營業額36.6萬元,創利潤3萬元。1988年辦事處商業有商店2個,居民商店1個,飲食店4個,廠辦商店1個,四自商店2個,以經營燈具、五交化和各種麵食為主,年商業利潤14.31萬元,比1987年增長46.96%,比1980年翻兩番,館驛街小館的水餃質高價廉,被命名為“濟南市質量、物價信得過先進單位”。
1978年後, 街辦工業有了較大發展。 1980年有居辦企業7個, 街居完成產值227.8萬元, 利潤24.25萬元。1985年有職工296人,主要產品有:打包機、高壓油管、鐵絲編織等,完成產值370萬元,年利潤60萬元。1988年有街辦企業8個,居辦生產組6個,共有職工325人,完成工業總產值850萬元,年創利潤90.95萬元。 市中竹木廠成立於1965年,屬自產自銷,1983年改為濟南市中社會福利竹木廠,1985年有職工64人(殘疾人35人),年創利潤13.4萬元。 市中皖新印刷廠成立於1971年,1980年改為皖新街印刷廠,1984年轉為社會福利廠,1985年有職工53人,完成產值76萬元,利潤14.22萬元。 濟南第一包裝機械廠(原市中五金編織廠)生產的金鷹牌12—16型紙塑打包機已打入國際市場,遠銷泰國、伊朗、新加坡、沙烏地阿拉伯等14個國家。 館驛街地處濟南交通要衝,自明朝以來,商貿繁榮活躍,民族商業逐步發展。濟南闢建商埠以後,經二路緯一路一帶成為濟南市交電行業較集中的地段。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德國人韓士禮在此設立禮和洋行,1914年,德國人又設義利洋行,1928~1933年,日本又先後設立了三托、大青洋行。1915年,張懷芝在南崗子徵用土地,闢建商場,因是濟南開埠以後新建的一處商場,故名新市場。
1988年中共館驛街街道委員會下設7個黨支部,共有73名黨員(預備黨員4人)。黨委設業餘黨校,全年培訓三期黨員,進行黨性、黨風、黨紀教育。黨委建立了接待民眾信訪工作制度,建立了廠企、居委會24人的信息網路,黨委成員輪流掛牌接訪,並堅持回訪,聽取處理後的意見,全年無重訪、越級上訪、信訪積案。辦事處被評為濟南市1988年信訪工作先進單位。 1988年婦聯工作,開展“五好家庭”和“五好院”活動,評出五好家庭2040戶,五好院502個,組建三八服務小組34個,興辦家庭託兒所8處,聘請家庭輔導員10人,上課83次。1988年辦事處精神文明建設取得較大成績,有12個單位被評為區級文明單位,第九居民委員會被為濟南市文明單位。濟南市“泉城杯”環境衛生大檢查中,被評為市中區第一名,環境保護達到“煙塵控制區”標準。民眾性普法教育,學習成績平均90分以上,司法調解成功率達到99%,運用法律手段為辦事處所屬企業追回老帳貸款8000元。民政工作,認真貫徹黨的優撫政策,對孤寡老人、五保戶和困難戶妥善安排他們的生活, 各居委會和地區煤炭店、醫院等7個服務單位組成的服務隊, 為烈軍屬、孤寡老人、五保戶服務,做好事275件,其中登門看病、送藥50次,送煤4噸。安置殘疾人10人。死亡火化率100%。 計畫生育工作, 建立了信息網路和各種制度,各居委會分別將105名流動人口的計畫生育管理落實、做為重點工作,並在育齡婦女中開展計畫生育知識筆答賽等。1988年轄區人口出生率為10.52‰,死亡率6.95‰,人口增長率為3.75‰,一孩報名率100%,晚婚晚育100%。計畫生育工作被評為區紅旗單位。
1991—1993年由濟南市市中區房屋建設綜合開發公司對館驛街舊城實施一期、二期小區改造工程,小區占地21公頃,規劃各類房屋30萬平方米,已開發竣工面積達12萬平方米,建成住宅及公建樓10餘棟,對小區內千餘戶居民進行了妥善安置。館驛小區的住宅開發大大提高了舊城區居民的住宅條件,過去低矮破舊的棚戶區如今已經被寬敞明亮的住宅樓所代替。 位於經二路西首的占地1.4萬平方米的交電商廈為居民提供了一個舒適的購物環境,館驛街沿街的公建組合樓方便了居民日常生活。小區將是集中、高檔住宅、購物中心及娛樂設施為一體的大型住宅社區。新建成的館驛街小區, 大多是磚混及鋼筋混凝土樓房,低的5層,高的29層,樓房互相映襯,錯落有致,各具特色。隨著“綠園”工程的興建,完善的物業管理與幽雅的居住環境將成為館驛街地區的一道風景線。 1991年辦事處工業總產值為1114.2萬元, 1997年發展到2268萬元,增長103.6%。1997年,有街辦企業6個,即:濟南第一包裝機械廠、濟南飛達食品有限公司、濟南市市中泉新電碳廠(兼併市中皮鞋廠)、濟南市中皖新印刷廠(兼併鉛空組)、濟南市市中社會福利竹木廠(接管館驛小館)、濟南市市中區興益彩印包裝裝潢廠;居辦企業5個,截止1997年12月共有職工341人。主要產品有:打包機、帳簿印刷、民用蜂窩爐、碳刷製品、鐵絲編織、高壓油管、冰淇淋等。2001年撤銷合併至市中區魏家莊街道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