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臟湯(《仁齋直指小兒方論》)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養臟湯,中醫方劑名。出自《仁齋直指小兒方論》卷四。具有澀腸止瀉,溫補脾腎之功效。主治大人、小兒腸胃虛弱,冷熱不調,臟腑受寒,暴瀉,下痢赤白,或便膿血,有如魚腦,里急後重,臍腹療痛,日夜無度,胸膈痞悶,脅肋脹滿,全不思食,及脫肛墜下,酒毒便血,諸藥不效者。

基本介紹

  • 名稱:養臟湯
  • 別名:純陽真人養臟湯(為《天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六(紹興續添方))
  • 出處:《仁齋直指小兒方論》卷四
  • 組成:人參、當歸、白朮、肉豆蔻、肉桂、甘草、白芍藥、木香、訶子、罌粟殼
  • 功用:澀腸止瀉,溫補脾腎
  • 主治:大人、小兒腸胃虛弱,冷熱不調,臟腑受寒,暴瀉,下痢赤白,或便膿血,有如魚腦,里急後重,臍腹療痛,日夜無度,胸膈痞悶,脅肋脹滿,全不思食,及脫肛墜下,酒毒便血,諸藥不效者
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加減化裁,使用注意,附方,

組成

人參、當歸(去蘆)、白朮(焙)各六錢(18g),肉豆蔻(面裹,煨)半兩(15g),肉桂(去粗皮)、甘草(炙)各八錢(24g),白芍藥一兩六錢(48g),木香(不見火)一兩四錢(42g),訶子(去核)一兩二錢(36g),罌粟殼(去蒂蓋,蜜炙)三兩六錢。

用法用量

上為粗末。每服二大錢(6g),水一盞半(225ml),煎至八分(180ml),去滓,食前溫服。

功用

澀腸止瀉,溫補脾腎。

主治

大人、小兒腸胃虛弱,冷熱不調,臟腑受寒,暴瀉,下痢赤白,或便膿血,有如魚腦,里急後重,臍腹療痛,日夜無度,胸膈痞悶,脅肋脹滿,全不思食,及脫肛墜下,酒毒便血,諸藥不效者。

方義

①《醫方考》:下痢日久,赤白已盡,虛寒脫肛者,此方主之。甘可以補虛,故用人參、白朮、甘草;溫可以養臟,故用肉桂、豆蔻、木香;酸可以收斂,故用芍藥;澀可以固脫,故用粟殼、訶子。是方也,但可以治虛寒氣弱之脫肛耳。若大便燥結,努力脫肛者,則屬熱非寒矣,此方不中與也,與之則病益甚。
②《醫略六書》:瀉久虛滑,肛門時脫,此少火不能熏蒸脾土,故臍腹疼痛,滑泄不禁焉。人參補氣扶脾元,白朮健脾壯中土,肉果固胃澀腸,肉桂溫營補火,白芍斂陰和血脈,木香調氣厚腸胃,訶子澀腸止虛滑,粟殼澀腸止瀉利,炙草緩中益脾胃也。水煎,溫服,使氣陽內充,則火土合德而輸納有權,安有利久滑脫,臍腹疼痛之患乎?此補虛澀脫之劑,為痢久腹痛滑脫之專方。
③《醫林纂要探源》:氣者,陽也;有陽之生而後有陰之斂,無氣則肺何所斂?氣虛而肺寒矣。凡物之不墜,大氣舉之,若瀉痢邪盡而氣亦隨以衰,肺不上舉,故形下脫,此寒而脫肛也。是宜益氣以實其肺,以舉其脫,而不徒事收斂。肉桂以生陽,而參、術、甘草、木香皆能益氣行氣以輸之肺,然要以肺之能斂為主,上斂則下舉,故必以器粟殼、訶子、芍藥為之主,是此方之治也。
④《成方便讀》:夫脫肛一證,皆大腸之病,寒、熱、虛、實皆可致之。虛而挾熱者,如前之河間訶子散;虛而有寒者,即用此方。然脫肛雖屬大腸,推其致此之由,皆多因脾虛而致,故而以人參、白朮、甘草大補其脾。但瀉痢日久,赤白雖無,其氣分與血分,不無虛而留滯,故以木香理氣,歸、芍和血,肉桂溫其下而散其寒。肉蔻、罌粟、訶子三味,皆可固腸止脫,而為收澀之劑耳。
⑤《醫方發揮》:本方為瀉痢日久,脾腎虛寒而設,治宜溫中補虛,澀腸止瀉。故方中以人參、白朮甘溫益氣、健牌補中為主。輔以辛熱之肉桂、肉豆蔻,溫腎陽暖脾土以除寒,合主藥以增強益氣健脾、溫補脾腎的作用。滑脫一證除了用溫補外,還需澀腸止瀉,故配以酸收之訶子皮、罌粟殼以澀腸止瀉,共為輔藥。主輔合用則益氣和中,溫腎固脫。瀉痢日久則耗傷陰血,故佐以當歸、白芍養血和陰,以補耗傷之陰血。脾虛氣滯,故用木香醒脾理氣。使以甘草和中健脾,合白芍以緩急止痛。諸藥合用,則有溫中補虛,澀腸固脫止瀉的作用。

加減化裁

如臟腑滑泄夜起,久不愈者,可加炮附子三、四片,取服。

使用注意

忌酒、面、生冷、魚腥、油膩。

附方

名稱:養臟湯
組成:川當歸一兩,沉香、丁香、白朮、桂心、川芎各半兩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入生薑二片,煎至四分,去滓放溫,時時滴口中
主治:軀啼。嬰兒在胎之時,其母將養一切不如法,及取涼飲冷過度,冷氣入兒腹胃,使胎氣不強,致生下羸弱多病,俯仰多啼
出處:《幼幼新書》卷七引《張渙方》
名稱:養臟湯
組成:當歸(洗,焙乾)、烏梅肉(炒乾)、乾薑、黃耆、白朮(炮)、龍骨各一兩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生薑、粟米各少許,煎至五分,乳食前去滓溫服
主治:白痢頻並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九引《張渙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