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焦慮

兩代獨生子女,帶著各自區別於任何一個時期中國人的長處與弱點,在本紀初終於相遇。作為父母的第一代獨生子女本來就背負著過多來自父輩、祖輩的期望,當他們有了自己的孩子,這種對下一代的期望延續下來,並被進一步放大,形成了一種集體性的“養育焦慮”,而父母的這種焦慮終究會在孩子身上留下烙印,成為“獨二代”特有的“身份標籤”。

基本介紹

  • 西醫學名:養育焦慮
  • 主要症狀:焦慮
  • 傳染性:無傳染性
  • 是否進入醫保:否
問題背景,問題源頭,隔代撫養,過度早教,解決辦法,網上找玩伴,拯救父母,

問題背景

胎教耳機竟會導致新生兒聽力障礙;超過七成的“雙獨”父母把孩子交給老人撫養,孩子無法建立和父母的親密關係引發種種心理疾患;不少“獨二代”反覆感冒發燒、口腔潰瘍、體檢營養不良,這些令人震驚的調查資料在2010年4月底首屆“獨二代”成長教育研討會上首次披露。
超過七成的“雙獨”父母把孩子交給老人撫養,孩子無法建立和父母的親密關係引發種種心理疾患。

問題源頭

隔代撫養

父母和子女的衝突或疏離在“獨二代”家庭中並不少見,專家認為,其根源在於隔代撫養。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孫宏艷引用了一組數據,2007年由《中國婦女》雜誌編輯部和華坤女性生活調查中心聯合進行的“雙獨生子女婚姻”問卷調查顯示,超過70%的“雙獨生子女”年輕父母“只生不養”,將孩子的養育拋給雙方父母。其中,孩子主要由爺爺奶奶照料的占42.1%,由外公外婆照顧的占29.8%,由媽媽照顧僅占15.8%,還有的是全家人一起照顧。
“一是‘獨一代’心理還沒有完全成熟,還不懂得如何去照顧他人,又缺乏照顧弟弟妹妹的經驗,因此,當孩子真正降臨了,他們顯得手足無措,就把養育孩子的重任丟給了父母。二是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很多年輕的母親為了保住自己的職位,產假沒休完就去上班,沒有充裕的時間照顧孩子。”
孫宏艷認為,由於“隔輩親”,老人對孩子的生理保育多於培養教育,致使孩子形成驕橫、任性的不良性格,被嬌慣了的孩子不但不聽從父母的管教,甚至會認為自己的父母不如祖輩對自己好,對父母反而會感情冷漠,最後出現了“獨一代”管不了“獨二代”的尷尬局面。
教育專家孫雲曉也通過大量調研發現,70%隔代撫養都不成功,例如爺爺奶奶給孩子做的早餐不合格,對放學回家的孩子說的話也不恰當,而如果孩子在6至12歲以前無法通過餵奶、目光交流等跟父母建立親子依戀關係,將對日後心理成長埋下隱患。

過度早教

絕大部分“獨二代”孩子正在經歷 這樣的過度早教
“不到1歲開始識字、學算術,剛會說話就背唐詩、學外語,兩三歲開始學樂器,四五歲開始學國小課程……”天津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關穎這樣描述很多“獨二代”小孩的生活軌跡。
婦聯對1054名孩子家長的調查顯示,當問及“在親職教育中,您在下列哪方面下工夫最多?”30歲及以下家長首選“智力開發和知識教育”的達到78.1%,高於“身體素質培養”(64.1%)和“道德品質和做人的教育”(54.7%),且高出31歲及以上家長23.2個百分點。
調查還顯示,有88.6%的家長在孩子上學前教孩子識字算術等知識,有28.2%讓孩子學習外語,20.3%讓孩子學習國小課程;參與上述三類學習的兒童睡眠時間明顯少於沒有參與此類學習的孩子。
關穎認為,獨生子女親職教育中,父母對子女的日常生活、學習、思想和行為活動等方面存在著關心過多、憂慮太多、指導過多等過度化傾向。強迫小孩子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會讓他們感覺無所適從,而過多地限制孩子活動自由,無形中成了一種“心理虐待”。所謂的“心理虐待”雖不是父母們故意所為,但是當過度早教成為現實,必然以剋扣孩子睡眠、減少玩耍時間、限制社會交往為代價,這實際上就是對孩子健康權的隱性剝奪。

解決辦法

2009年一項針對6000餘人的獨生子女調查結果也顯示,61.3%的人認為,第二代獨生子女更加孤獨寂寞,幸福與悲傷很難與人分享。大人們的“愛”通常只限於健康和生活層面,心理層面十分缺乏。他們沒有兄弟姐妹陪伴,需要獨自一人面對周遭龐大的人和龐大的事物,默默承受。

網上找玩伴

在“新浪”、“天涯”的育兒論壇看到,給孩子征玩伴的帖子比比皆是,類似這樣的“玩伴圈子”目前在家長中越來越流行了,他們有自己的“博友群”或者“QQ群”,通過論壇或網站為孩子尋找夥伴,組織遊玩和聚會。
不少家長稱,現在的孩子智商很高,但情商很低,自私、不會與人交往,有的甚至還輕度自閉。因此,幫孩子尋伴,更多的是幫孩子尋回缺失的情商教育。
這種做法被孫宏艷所肯定,她認為,家長可先從周邊的同學、同事、朋友的圈裡為孩子尋找年齡相當的夥伴,父母在孩子的社交活動中,可以恰當性地給予幫助,如及時介入化解矛盾,解決衝突並耐心地加以教導,讓孩子在衝突中慢慢學會交往技能,鍛鍊交往能力。通過一段時間的交往會慢慢形成一個穩定的交際圈,父母可以再逐步擴大到更大的陌生的交往群體。

拯救父母

“獨一代”父母無疑承受著更大的生活和工作壓力,以及更大的育兒風險,社會的巨變使他們對自身發展和孩子前途都產生強烈的不確定性,因此獨生子女的父母與多子女父母的明顯不同在於他們更多地參與了對子女人生的設計,企望孩子按照大人鋪好的軌道發展,更希望他們能出人頭地,所以他們更注重給孩子物質滿足和知識灌輸,相反,忽略了情感和心理的撫育。
研討會上,專家呼籲:“面對不盡如人意的教育體制的弊端,身處浮躁的社會氛圍,承受著巨大生活壓力的‘獨一代’在孩子的撫育中有許多的痛楚與無奈,他們自身同樣是社會問題的受害者,需要治療和引導。因此拯救孩子應當首先從拯救父母開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