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賁門黏膜撕裂症

食管賁門黏膜撕裂症

又名“馬-維綜合徵”,食管賁門黏膜撕裂症是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之一。少數是由於腹壓突然增高引起,如舉重,劇咳胃內壓突然增高,賁門黏膜被多次衝擊推向食管。由於衝擊突然,賁門、食管黏膜膨脹不及,使黏膜肌層撕裂。一般傷痕長3~20mm,寬2~3mm。這種撕裂多數達黏膜下層,少數深達肌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食管賁門黏膜撕裂症
  • 外文名:Mallord-Weiss Syndrome, MWS
病因及常見疾病:,鑑別診斷:,檢查:,治療原則:,

病因及常見疾病:

本病誘因大多為劇烈嘔吐乾嘔。MWS系劇烈嘔吐造成胃內壓力驟增,胃壁強力收縮而賁門不張開所致的賁門處黏膜撕裂出血。在組織學上,賁門及附近黏膜較薄弱,黏膜肌層伸展性較差,周圍缺乏支持組織,因而在胃內壓力驟增時容易撕裂。

鑑別診斷:

若嘔血、黑便前有明顯噁心、嘔吐者應考慮本病,特別是患者在發病前有大量飲酒、過飽食及其他腹內壓增高的病史者。其特點是出血較急,多為無痛性嘔血或伴有黑便。若既往有食管裂孔疝、反流性食管炎、萎縮性胃炎等可增加本病診斷的依據。
本病應與原發性食管破裂相鑑別,後者是指因食管腔內壓力驟增所致的緊鄰於橫膈之上的食管左側壁全解剖層的縱行撕裂,主要見於酗酒或其它原因致劇烈嘔吐之時,特別是下食管有病變者(如食管癌);臨床主要表現為食管破裂三聯症,即呼吸急促、腹肌角痛和頸部皮下氣腫;X線檢查為最重要的診斷手段,典型X線表現是“V”字特徵,即空氣沿主動脈左側及橫膈上面分布,形成“V”字形;多見於男性,50~60歲容易發病;一旦明確診斷,儘早手術,本病預後差,死亡率隨手術的延遲而升高。而食管賁門黏膜撕裂症多數為黏膜下撕裂,一般經保守治療而愈。

檢查:

(一)內鏡檢查:
是當前診斷本病的最有效的手段。首先可確定裂傷發生的部位,找出出血原因,大多數為胃賁門部黏膜的縱行撕裂,其次為胃食管交界處,而食管遠端較少。內鏡檢查時機應在出血48h以內,一般不超過72h,因72h後撕裂可以完全癒合。
內鏡下可分為四期。出血期:撕裂口可見活動性出血或新鮮血痂;開放期:撕裂口呈紡錘形,上尖下寬,邊緣稍隆起;線狀期:撕裂口呈線狀,需與線狀潰瘍相鑑別;瘢痕期:撕裂口癒合呈線狀瘢痕。
(二)選擇性腹腔動脈造影:
在出血時造影所見為造影劑自食管和胃交界處外溢並沿食管向上流,顯示食管黏膜的輪廓或流向胃底部。可鑑別於其他胃、十二指腸疾病所致出血。如出血性胃炎、胃潰瘍出血、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

治療原則:

MWS一般採用內科保守治療,但對撕裂血管的活動性出血的患者療效差,甚至因不能及時止血而導致失血性休克。外科手術風險高,創傷大,恢復慢。內鏡下止血直觀,效果顯著,方法簡便,無不良反應及併發症,因而套用日益廣泛。對少許滲血的患者,局部藥物噴灑即達止血效果;對活動性出血的患者,通過金屬鈦夾對病變及周圍組織的鉗夾,阻斷血流,達到止血目的,2周左右金屬鈦夾自行脫落,經消化道排出。對大出血而內鏡治療失敗者可急診手術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