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是食管源性胸痛最常見的病因,也可見於食管潰瘍及其他消化道疾病。
2.食管動力障礙
包括食管體部高幅蠕動性收縮、“胡桃鉗”食管、
瀰漫性食管痙攣、賁門失弛緩、高壓型食管下括約肌以及一些非特異性食管運動異常等。
臨床表現
1.胸痛
食管源性胸痛的特點與“
心絞痛”極為相似,常誤認為“
心絞痛”。表現為胸骨後或劍突下擠壓性絞痛,但大部分患者含服硝酸甘油後症狀無緩解。小部分同時合併心源性胸痛及食管源性胸痛的患者,服用硝酸甘油後症狀緩解,二者常難以鑑別。
2.食管症候群
包括燒心、反酸、上腹部灼燒感、
吞咽困難或吞咽痛等。其症狀的輕重與原發病有關,例如
瀰漫性食管痙攣,患者多有進食疼痛、哽噎感,進食刺激性食物可誘發。
3.食管外症候群
繼發於
胃食管反流的食管源性胸痛,可有咳嗽、氣喘、咽
喉炎或呼吸困難等,抗反流治療後症狀可緩解。
食管裂孔疝患者,胸痛不典型,當嵌頓時可有嘔吐、腹痛。自發性
食管破裂者,胸痛呈窒息樣、瀕死樣,並可伴有呼吸、脈搏加快和
休克。
檢查
1.反覆發作性胸骨後或胸骨下疼痛的患者,首先應進行心臟方面的檢查,常規心電圖、運動實驗、心肌標誌物、冠脈造影等。如無陽性發現,應考慮是否有食管因素存在。食管鋇劑造影亦是常規的初篩檢查,可疑者可行內鏡檢查以確定食管有否
食管炎、腫瘤以及裂孔疝等。
2.上述檢查均無陽性發現時,可行24h小時食管pH監測,判斷胸痛發作是否與食管酸反流有關。食管測壓也可對胸痛發作與食管蠕動異常的關係進行全面評估與分析。
3.Bernstein 酸灌注試驗如酸灌注試驗激發
心絞痛樣胸痛發作,而鹽水灌注不誘發胸痛則為試驗陽性,提示為食管源性胸痛。
診斷
1.食管源性胸痛的臨床特點
(1)與性別、年齡相關,男性高於女性,男∶女為2∶1,發病高峰年齡在50歲後。
(2)疼痛多在吞咽時發作或加劇,常發生於餐後1小時,持續4~5分鐘放射至肩部。
(3)常伴有食管疾病的其他症狀如非進行性
吞咽困難、燒心、反酸和夜間反流等。
(4)胸痛伴有食管形態學病變者,除胸痛外,有較明顯的消化系統症狀;胸痛伴有食管運動障礙者,除胸痛外,部分患者缺乏明顯的消化系統症狀。
(5)服用硝酸甘油症狀常不能緩解。
2.診斷程式
食管源性胸痛需與心源性胸痛、肺源性胸痛、肌肉骨骼疾病及其他消化系統疾病鑑別。對反覆發作性胸骨後或胸骨下疼痛的患者,首先應進行心血管方面的檢查,以排除心臟疾患。然後進行常規食管鋇劑造影、內鏡檢查,以明確食管是否有功能或結構的異常,必要時進行食管動力學特殊監測。
治療
以預防反流、減少胃酸分泌和促進胃酸清除為原則。藥物治療包括:
(1)抑制胃酸分泌 質子泵抑制劑(奧美拉唑、蘭索拉唑等),H2受體阻滯藥(西咪替丁、雷尼替丁及法莫替丁等)。
(2)胃腸促動力藥物 莫沙必利、伊托必利、多潘立酮等。
2.食管運動障礙性胸痛的治療
(1)賁門失弛緩症的治療 鈣離子拮抗藥(硝苯地平和硫氮酮)、平滑肌鬆弛劑(肼屈嗪等),可緩解症狀。嚴重
吞咽困難伴胸痛者可用氣囊或金屬及塑膠擴張器行擴張治療,無效者可行食管括約肌切開術。
(2)食管蠕動失調和高張性食管性胸痛的治療 藥物治療可明顯改善
瀰漫性食管痙攣、
胡桃夾食管、高壓性LES和非特異性食管運動障礙等的症狀,常用藥物有硝酸甘油類(硝酸甘油和硝酸異山梨酯)、抗膽鹼能藥(鹽酸雙環維林等)、鈣離子拮抗藥(硝苯地平、硫氮酮等)、平滑肌鬆弛劑(肼屈嗪等)。此類患者一般不用器械擴張或行手術治療。
(3)易激食管性胸痛的治療 可進行心理暗示治療消除患者的精神緊張,同時,可給予鎮靜或安眠類藥物如地西泮、曲唑酮和多塞平等治療。
預防
養成健康生活習慣,積極治療消化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