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食物變態反應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嚴重地影響了人們的健康及生活質量,中醫治療食物變態反應有較好的理論和臨床基礎,故探討食物變態反應的中醫病因病機對進一步提高中醫藥治療食物變態反應的療效具有重要意義。食物變態反應與"風邪"致病存在很大的相關性,而過敏體質是食物變態反應發病的根本原因,過敏體質的重要成因則有肺衛不固、脾胃虛弱、腎氣不充三方面。兒童食物過敏反應的患病率約6%~8%,而牛乳是最常見的過敏食物占其中的3%~7.5%,以1歲以內的嬰幼兒多見。隨著年齡的增長,食物過敏症的發病率明顯下降。有食物過敏的患者常伴有支氣管哮喘,發病率約6.8%~17%而對牛奶過敏的兒童,哮喘的發病率則可高達26%。
病因 1.食物誘發過敏的途徑誘發小兒過敏的途徑有五:胃腸道食入、呼吸道吸入、皮膚接觸或注射、通過人乳和胎盤進入。
食物變態反應 2.食物變應原食物變應原指的是能引起免疫反應的食物抗原分子。幾乎所有食物變應原都是蛋白質,大多數為水溶性糖蛋白,分子量10萬~60萬每種食物蛋白質可能含幾種不同的變應原。食物變應原有如下幾個特點:
(1)任何食物可誘發變態反應:但小兒常見的食物變應原為牛奶、雞蛋、大豆,其中牛奶和雞蛋是幼兒最常見的強變應原致敏食物也因各地區飲食習慣不同而異。花生既是小兒也是成人常見的變應原,海味食物不是小兒的主要變應原,堅果誘發的過敏在小兒比較少見雖然任何食物可以致敏,但約90%的過敏反應是由少數食物引起,如牛奶、雞蛋、花生和小麥。
(2)食物中僅部分成分具變應原性:以牛奶和雞蛋為例,牛奶至少有5種具變應原性其中以酪蛋白、乙種乳球蛋白(β-lactoglobulin,β-LC)變應原性最強。雞蛋中蛋黃具相當少的變應原蛋清中的卵白蛋白和卵類黏蛋白為雞蛋中最常見的變應原。
(3)食物變應原性的可變性:加熱可使大多數食物的變應原性減低。胃的酸度增加和消化酶的存在可減少食物的變應原性。
(4)食物間存在交叉反應性:不同的蛋白質可有共同的抗原決定簇,使變應原具交叉反應性。如至少50%牛奶過敏者也對山羊奶過敏。對雞蛋過敏者可能對其他鳥類的蛋也過敏。交叉反應不存在於牛奶和牛肉之間,也不存在於雞蛋和雞肉之間。植物的交叉反應性比動物明顯如對大豆過敏者也可能對豆科植物的其他成員如扁豆、苜蓿等過敏。患者對花粉過敏也會對水果和蔬菜有反應如對樺樹花粉過敏者也對蘋果、榛子桃、杏、櫻桃、胡蘿蔔等有反應。對艾蒿過敏者也對傘形酮類蔬菜如芹菜、茴香和胡蘿蔔有反應。
(5)對食物的中間代謝產物過敏:十分少見,患者多在進食後2~3h出現症狀
3.遺傳因素食物變態反應與遺傳基因有關。父母中一方有食物過敏史者其子女的患病率為30%雙親均患本病者,則子女患病率高達60%。
4.解剖因素人體胃腸道的非特異性和特異性黏膜屏障系統可以限制完整的蛋白質抗原侵入,而進入腸道的食物抗原與分泌型IgA(SIgA)結合,形成抗原抗體複合物,限制了腸道對食物抗原的吸收,從而直接或間接地減輕對食物蛋白的免疫反應。小兒消化道黏膜柔嫩、血管通透性高,消化道屏障功能差,各種食物過敏原易通過腸黏膜入血,引起變態反應。3個月以下的嬰兒IgA水平較低,黏膜固有層產生SIgA的漿細胞數較少。當消化、吸收過程及黏膜免疫異常時,均造成各種食物的過敏原易通過腸黏膜入血而發生過敏性胃腸炎。
5.其他因素消化道炎症是腸道過敏症發病率增高的原因之一。這是由於消化道炎症致胃腸黏膜損傷,增加了胃腸黏膜的通透性,使過多的食物抗原被吸收,而發生變態反應。
發病機制 FA是指由免疫機制介導的食物不良反應。若由食物介導的非免疫反應,則稱為食物不耐受。FA可被進一步分為由IgE介導、非IgE介導的FA 和由IgE與非IgE共同介導的混合型FA。IgE介導的FA 屬於1型變態反應,發病機制明確。在嬰幼兒時期,由於胃腸道免疫功能及黏膜屏障功能尚不健全,通透性高,食物變應原進入腸道經抗原遞呈細胞處理後與MHC-Ⅱ分子結合,呈遞給T淋巴細胞,Th1/Th2平衡被破壞或不能形成,則發FA。典型的Th1, 細胞因子包括:白細胞介素(interleukin,IL)-2,干擾素(interferon,IFN)-γ及腫瘤壞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等;Th2細胞因子包括:IL-4,-5,-10和-13等。當Th1型反應減弱,Th1/Th2失衡,Th2細胞受變應原刺激活化分泌IL-4,-13等細胞因子,誘導變應原特異性B細胞增殖分化成漿細胞,產生特異性IgE抗體,抗體的Fc段與肥大細胞或嗜鹼性粒細胞表面的IgE受體結合,從而完成FA過程。
臨床表現 臨床表現的嚴重程度,與食物中變應原性的強弱和宿主的易感性有關。
1.IgE介導的食物變態反應臨床症狀出現較快,可在進食後幾分鐘到1~2h。有時極微量就可引起十分嚴重的過敏症狀。就症狀出現的次序而言,最早出現的常是皮膚、黏膜症狀。呼吸道症狀如哮喘出現較晚或不出現但嚴重者常伴呼吸道症狀,食物誘發的哮喘在嬰兒比較多見,除吸入所致者外,一般均合併其他過敏症狀。年長兒和成人食物雖可誘發多種過敏症狀包括休克在內,但誘發哮喘的不多見。食物一般不引起變應性鼻炎,變應性鼻炎作為食物變態反應的惟一症狀更是十分罕見。
變應性嗜酸粒細胞性胃腸病:其特點為胃或小腸壁有EOS浸潤,常有外周血EOS增多。EOS浸潤累及胃或小腸的黏膜、肌層和(或)漿膜。患者常表現飯後噁心和嘔吐、腹痛、間歇性腹瀉,幼嬰有生長發育停滯。肌層浸潤導致胃和小腸變厚和僵硬,臨床可出現阻塞徵象。漿膜下層浸潤一般表現為EOS性腹水。本病的致病機制不明。其中部分患者在進食某種食物後症狀加重,涉及Ⅰ型變態反應,患者十二指腸液中和血清中IgE升高多伴特應性疾病對多種食物和吸入物皮膚點刺試驗陽性可繼發缺鐵性貧血和低白蛋白血症。本病常累及6~18個月的嬰兒。診斷基於胃腸活檢,特徵性的EOS增多黏膜型患者常有特應性症狀,血清總IgE升高多種變應原皮試和RAST、呈陽性反應外周血EOS增多貧血等排除過敏食物要多達12周症狀才會消失,腸組織才會恢復正常。
嬰兒腸絞痛:表現為嬰兒陣發性煩躁不安,極度痛苦喊叫,腿蜷縮,腹膨脹,排氣多,一般於生後2~4周發病,到3~4個月痊癒。診斷依靠排除攻擊排除試驗
口腔(黏膜)變態反應綜合徵(oralallergysyndrome,OAS):患者在進食某種或幾種水果或蔬菜幾分鐘後,口咽部如唇、舌上齶和喉發癢和腫脹,少數患兒出現全身過敏症狀。多發生於花粉症患者或提示以後可能發生花粉症。這是花粉和水果或蔬菜間出現了交叉反應性之故。
2.非IgE(即IgMIgG或幾種抗體聯合)介導的食物變態反應Ⅱ,Ⅲ,Ⅳ型免疫病理均可涉及,但直接的證據很少,人們相信有些食物不良反應涉及非IgE的免疫機制。涉及Ⅱ型者如牛奶誘發的血小板減少;涉及Ⅲ型和Ⅳ型者,如皰疹樣皮炎、麩質致敏腸病、牛奶誘發腸出血、食物誘發小腸結腸炎綜合徵、食物誘發吸收不良綜合徵等。還可引起過敏性肺炎、支氣管哮喘過敏性皮炎、接觸性皮炎過敏性紫癜等。
併發症 腸道外症狀最常見的表現為血管神經性水腫和各種皮疹、
濕疹 。此外尚可引起鼻炎、結膜炎、復發性口腔潰瘍支氣管哮喘、過敏性紫癜、心律失常、頭痛眩暈等,甚至可引起過敏性休克的全身反應嬰兒期食物過敏尚有發生猝死綜合徵的報導,應予重視。
診斷 皮膚試驗 皮膚試驗對診斷吸入物導致的變態反應性鼻炎和結膜炎具有較高陽性預測值,而對FA,則陰性預測值較高;可分為SPT和皮內試驗。SPT無年齡限制,是常用的判斷由IgE介導FA的診斷措施,靈敏度高達90%,特異度僅為50%。一般認為風團的平均直徑大於鹽水對照3mm為陽性,但目前多數研究認為不應單純以陰性或陽性判定作為是否存在FA的診斷。風團越大提示測試結果顯示FA的可能性越大,但並不能代表變態反應的嚴重程度。
血清變應原特異性IgE診斷 血清變應原特異性IgE可套用於嬰兒,但不作為獨立診斷FA 的依據。sIgE檢測結果呈陽性時,還必須結合臨床症狀、迴避試驗等確定變應原種類。聯合SPT和血清變應原sIgE檢測,可提高FA陽性檢出率。若SPT發現攝入牛奶、雞蛋、花生、魚類時,導致的風團直徑分別>8mm(6mm),>7mm(5mm),>8mm(4mm),>7mm;相應的血清s IgE水平分別>15U/mL(5U/mL),>7U/mL(2U/mL),>15U/mL,>20U/mL;則二者聯合對FA 的陽性預測值可達95%。由於FA亦可能為T細胞、嗜酸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因此食物變應原sIgE 檢測呈陰性,仍不能排除FA 的可能性。
斑貼試驗 對考慮存在遲髮型FA 的嬰兒,皮膚試驗及血清s IgE檢測不能確定變應原者可採用斑貼試驗。斑貼試驗對FA的陰性預測值為90%,但對牛奶導致FA的陰性預測值較低,僅為60%。
治療 1.避免變應原一旦確定了變應原應嚴格避免再進食,這是最有效的防治手段。但“避”應有的放矢,如雞蛋最容易過敏的部分為蛋清,可食蛋黃部分一般6~12個月後小兒對大部分食物抗原的敏感性消失此外,烹調或加熱使大多數食物抗原失去變應原性
2.藥物一般不主張長期用酮替芬、皮質類固醇預防。口服色甘酸的效果不肯定。也不主張以食物進行IT。但OAS可以用致敏花粉進行IT,1年後大多數患者對花粉和植物性食物的敏感性降低。但在食物誘發了症狀時應對症處理。
預後及預防 一般預後良好,多隨年齡增長而逐漸緩解。但處理不當、病情遷徙發展,常致營養不良、生長障礙。
有患特應性疾病高度危險的小兒(指父母一方或雙方患特應性疾病),特別是生後最初3~6個月鼓勵人乳餵養。還應記住許多食物變態反應的嬰兒後來發生了其他特應性疾病。因此遇有變態反應家族史的嬰兒,醫師要將這種可能性告訴父母,勸告他們不要吸菸,不要在室內養動物保持室內環境清潔衛生。
所做的檢查 1.非特異實驗室檢查 多數病例血生化及三大常規檢查無異常發現,少數外周血有嗜酸粒細胞輕度增多,低
色 素性
貧血 ,大便潛血試驗和Charat-Leyden結晶體陽性。血清總IgE增高。消化內鏡檢查可正常或非特異性胃腸黏膜出血、
水腫 。這些均不能作為食物過敏的確診依據。
2.特異性檢查
(1)食物變應原的
皮膚試驗 (skin test of food antigen):根據抗原與結合在肥大細胞表面上相應的IgE結合,刺激肥大細胞脫顆粒而引起相應的臨床表現,是初步篩選過敏性食物的主要方法,可在15~20min提供多種食物的皮試結果。在實施該試驗前應注意以下幾點:
②激發前2周禁食可疑食物。
③激發前1周停用抗過敏藥物,其他治療維持最低水平。
④採用標準記分法進行判斷。
⑤皮膚點刺試驗偶有誘發全身過敏反應的風險,應在具有搶救設備條件下進行。
3歲以上的兒童皮膚試驗陰性,一般可排除該食物過敏,陽性一般提示該食物過敏,但也存在一定的假陽性。3歲以下兒童皮試較困難,假陰性的可能性較大。
(2)食物排除法(elimination of diet):病人首先在1~2周內進食普通或基礎飲食,目的是清除消化道內原有的食物,使食物變態反應的所有症狀消失,為清除期。然後進入食物激發期,每隔2~3天加入一種食物,直到激發出症狀。對
激發試驗 陽性的食物可重複試驗一次,以明確致敏食物。食物排除法陽性,只能提示食物過敏,並不能完全證實之,因不能排除其他食物異常反應,故應進行其他試驗綜合判定。該試驗費時、麻煩,但無需特殊儀器和試驗條件,適合於門診進行。
(3)放射變應原吸附試驗(radio allergosorbent test,RAST):是利用已知的食物抗原檢測患者血清中有無相應的IgE抗體。該方法準確性高,假陽性率低,不受患者用藥的影響,但費用昂貴,且不能同時檢測多種抗原。
(4)食物與安慰劑對照的雙盲試驗(the double-blind placebo controlled food challenge,DBPCFC):也稱為食物激發試驗(food provocative test),是診斷某種特殊食物引起過敏的標準指標。在食物激發試驗前1周和激發期間,患者應嚴格避免接觸和食用被測試的食物和可疑的過敏食物。激發試驗時,口服經偽裝過的小劑量可疑過敏食物(或安慰劑),每隔30~60min劑量加倍。
觀察以下指標:
② 試驗前與試驗後6~8h內,周圍血的中性粒細胞增多超過3.5×109/L。
③ 出現血便或大便潛血試驗陽性。
⑤ Hansel染色後,糞便中有嗜酸粒細胞碎片形成的Charact-Leyden晶體。
以上指標有3項陽性可確診,2項持續陽性為疑診,需進一步觀察。如果沒有激發出症狀,食物總量已增加至8g(乾重)或平時進食量,可排除速髮型過敏反應。可用正常食物量進一步試驗遲髮型反應。
1.放射診斷 X線檢查有特殊的重要價值,包括
胸部透視 、攝片、胃腸造影等,對某些變態反應病有重要的診斷意義。此外,X線檢查有助於鑑別其他非變態反應性疾病和排除併發症。近代影像診斷包括:B超、CT、磁共振等,必要時亦套用於變態反應病的輔助診斷。
2.藥劑診斷 對於某些變態反應病,在經過各種檢查不能確認的情況下,亦可以採用某些對變態反應有良效的藥物,如腎上腺素、β2受體興奮藥、各種抗組織胺藥物、各種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等,進行試探性治療。如經過用藥療效卓著,則可以從側面引證變態反應病的診斷。但在進行這種試探性藥劑診斷時,必須全面考慮病情,排除所試用藥物對病人的禁忌情況和可能產生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