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鴕(食火雞)

鶴鴕

食火雞一般指本詞條

鶴鴕(學名:Casuarius casuarius):為鶴鴕目鶴鴕科的鳥類,共有1屬3種,又稱“食火雞”。體型高大,最大的鶴鴕身高150厘米。頭頂具保護性角質頭盔。在森林中穿行時可擊打草叢。它們的雙翼比鴕鳥美洲鴕鳥的更早退化,不能飛。頭部藍色,喉部有一個或兩個紅色垂肉,羽衣黑色,具腿長,強健有力,有尖銳的爪。3趾,其中內趾具一長而鋒利的爪,用於防禦。

棲息於熱帶雨林地區,成對或獨棲。善奔跑和跳躍,性機警、兇猛,具有較強攻擊性。鳴聲粗如悶雷。能奔跑,善長跳躍,常用銳利的內趾爪攻擊天敵。以種子和漿果為食。分布於大洋洲東部、紐幾內亞和印度尼西亞附近島嶼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鶴鴕
  • 拉丁學名:Casuarius sp.
  • 別稱食火雞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鳥綱
  • 亞綱今鳥亞綱
  • 古顎總目
  • 亞目鶴鴕目
  • 鶴鴕科
  • 亞科:鶴鴕亞科
  • 鶴鴕屬
  • 雙垂鶴鴕單垂鶴鴕侏鶴鴕
  • 亞種:無亞種
  • 命名者與年代:Brisson, 1760
  • 同義學名:Casoaris Fleming, 1822
  • 同義學名:Cassowara Perry, 1810
  • 同義學名:Cassuarius Blyth, 1847
  • 同義學名:Cela Oken, 1816
  • 同義學名:Chelarga Billberg, 1828
  • 同義學名:Hippalectryo Gloger, 1841
  • 同義學名:Oxyporus Brookes, 1828
  • 同義學名:Rhea Lacépède, 1799
  • 同義學名:Thrasys Billberg, 1828
  • 英文名稱:Cassowary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活動,攻擊,食性,聲音,分布範圍,繁殖方式,該屬種類,種群現狀,保護級別,相關報導,

形態特徵

鶴鴕又名食火雞。有3個物種,每個種包括幾個亞種。體形像鴕鳥,但比鴕鳥小,體高1.7-1.8米,體重約70-80千克。是澳洲第二大鳥,而在世界上則是第三大,僅次於鴕鳥及鴯鶓。這種巨鳥,翅膀雖然已經退化,但是足長而善於奔走。三趾中最內側腳趾有一個12厘米長匕首一樣鋒利的長指甲,能在灌叢中小道上迅速賓士。有一骨質頭盔保護著光禿的頭部。成鳥體羽黑色,未成熟鳥淡褐色。頭頂有高而側扁的、呈半扇狀的角質盔;頭頸裸露部分主要為藍色;頸側和頸背為紫、紅和橙色,前頸有2個鮮紅色大肉垂。足具3趾,均向前。體被亮黑色髮狀羽;翅小,飛羽羽軸特化為6枚硬棘。雌雄羽毛相似,但雌鳥體型較大,前頸的2個肉垂亦較大。
頭頂上長有一個黃色的角質盔是鶴鴕的聲波接收器。鶴鴕生活在密林里,為了讓自己的聲音能夠穿透林木,它能夠發出比其他鳥類都要低頻率的叫聲,頭頂上的角質盔就是這種次聲波的接收器。它頭部裸出,長著大而側扁的角質冠,也稱為“骨冕角”,像一頂頭盔保護著腦袋。鶴鴕的長脖子大部分裸出,喉下有一個鮮紅色的肉垂。它的身軀上長著黑色的粗鬃似的羽毛,在退化的翅膀上面密密地插著鐵絲般的硬翎。傳說此鳥能夠吞食火炭,並因此而得名。
雛鳥頭頂有骨甲(未來的盔),頭和頸暗棕色,前頸淺黃,有2個三角形小肉垂,體餘部為黃色或淡黃色,上體有黑色寬縱紋。在最初的3-6個月裡,它們的體羽都是棕色而不是黑色,上面有延著體長生長的黑色條紋。直到大約一歲時,才會長出生動的彩色脖子。

棲息環境

棲息於熱帶雨林中,生活在森林的深處及遠離人煙的地方。主要生活在低地雨林中,通常海拔低於1,100米,偶爾也會出現在桉樹林,稀樹草原,棕櫚灌木叢和森林沼澤地中。

生活習性

活動

單棲或成對生活,在密林中有固定的休息地點和活動通道。鶴鴕畏懼日光,常常早晨和傍晚外出覓食。它們的翅膀很小,無法飛翔。 相反,它們可以依靠強大的腿來行動和防守。在緩慢穿過森林時,幾乎可以保持沉默。 當受到干擾和驚慌失措時,能夠以每小時近50公里的速度穿過森林,利用頭上的骨盔推倒小樹及叢林。它們可以跳躍達1.5米高,且是游泳能手。

攻擊

這種鳥的奔跑速度雖然不如鴕鳥和鴯鶓,但也能以每小時30千米的速度向前飛奔,披荊斬棘,不可阻擋。如果有人或動物觸犯了它,它會狠狠反擊,甚至將來犯者殺死。此鳥有個禦敵絕招,一旦碰上敵害,它就“呼”的一下躥到空中,然後對準目標,用它強有力的雙腿狠命一擊,腳趾上的長爪子如同利劍一般刺人對方,使之輕者受傷,重者喪命。
一般來說,鶴鴕都是非常害羞的,但當受騷擾時則會以它們強勁的腿猛掃。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美軍及澳軍在紐幾內亞駐守時,就曾被警告遠離它們。它們可以造成致命的傷害。多數的攻擊是因挑撥而起。受傷或陷入絕境的鶴鴕特別危險。鶴鴕能靈巧地利用它們身處的環境,來避開人類的圍捕。由於動物園內員工的受傷率及嚴重性,鶴鴕被認為是動物園中最危險的動物。

食性

鶴鴕是食果性的,主要以它們所居住的森林中的樹冠物種為食。 因為這些鳥不能飛,所以它們必須依靠找到掉在地上的果實。對糞便的檢查表明,通常攝入的水果是埃及梅(Davidsonia pruriens),多枝肖蒲桃(Acemena divaricata)和樟科類植物的果實。當鶴鴕消耗水果後,種子會遠離它們最初活動的地方通過它們的排泄系統播散。 經過鶴鴕的消化系統後,種子通常仍然存活。 在一堆典型的鶴鴕糞中,可以有多達一千克的種子。 在一項關於食果動物傳播種子效果的研究中,發現了78種植物的種子,這些種子中的70種是通過食果物種的消化系統後才能夠發芽。 在鶴鴕糞中發現的一些植物種子包括埃及梅、多枝肖蒲桃、單籽暗羅(Polyalthia michaelii)、沙糖山油柑(Acronychia acronychioides)和大量來自樟科的果實。
食物隨季節而變化,主要食物是漿果,有時也吃昆蟲、小魚、鳥及鼠類。
鶴鴕有一個獨特的習性,對發光的東西非常好奇,當它們看到人類棄置的炭火灰燼時,必定上前啄弄一番,順便吞下幾粒熄滅的炭塊到砂曩里,幫助磨碎不易消化的食物。這也是它們“食火雞”名稱的來源。

聲音

鶴鴕通過發出非常響亮的深吼聲相互交流,這些咆哮聲穿過森林,比周圍的森林噪聲高出40分貝,並且頻率處於人類可以感知的最底端,大約23赫茲。鶴鴕是唯一被記錄的可以使發聲率降低的鳥類之一。有人猜測它們頭上的角質盔是否與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聲音有某種聯繫。 據推測,角質盔可以在接收或產生這些聲音方面發揮作用。 這些警告聲是地域性的,警告其他食肉動物的存在。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印度尼西亞、紐幾內亞、巴布亞紐幾內亞、約克角、塞拉姆和阿魯群島。
鶴鴕分布圖鶴鴕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季節在澳洲的冬季,通常在6-9月產卵,此時水果最豐富。交配系統為一雌多雄。 在整個交配季節,雌雞通常會與2-3隻雄性交配,每次築一個新巢,由雄性孵化。在求愛過程中雄性會在他的喉嚨里發出類似充氣的“噓聲噓聲”的呼喚。
巢區占地面積在1-5千米範圍。巢穴建在地面上,用植物落葉、草莖、木棍和細枝築成,巢高約25厘米,直徑70厘米。通常在每巢產大約卵3-6枚,通常4枚,卵呈鮮綠色,長13厘米。 在產卵之後,所有對卵和雛鳥的照顧都由雄性單獨完成,雄性會占據一片植被,持續47-61天。一旦雛雞孵化,它們就會和父親呆在一起,雛雞早熟性,但依賴於它們的父親來保護免受掠食者的侵害,雄性親鳥並教會幼鳥如何尋找食物, 這個時期將持續約9個月,直到幼鳥獨立。鶴鴕2齡後羽飾似成鳥,4-5齡性成熟。

該屬種類

雙垂鶴鴕

雙垂鶴鴕(學名:Casuarius casuarius):
又稱南鶴鴕。是鶴鴕的一種。因有雙片肉垂而得名。羽毛質地粗糙,且有些羽毛尖端特化成長長的髮狀細絲;翅膀短小,在飛羽著生處只具有羽翮;頭部裸露,頸部有紅藍色的垂肉,垂肉的顏色會隨著年齡而發生變化。雌鴕體形稍大於雄鴕,頭頸部顏色較明亮,角質冠也較高。
分布於紐幾內亞南部和澳大利亞昆士蘭最北部以及附近島嶼。
單垂鶴鴕

單垂鶴鴕學名:Casuariusunappendiculatus
 體高160厘米。體羽主要為黑色。具有硬而堅硬的黑色羽毛,面部皮膚藍色,頭頂上有一個永久性的角質盔。頸部有一個明亮的紅色或黃色的肉垂。腳爪巨大,強在其內趾長,具匕首般爪子。兩性相似。
分布於印尼和巴布亞紐幾內亞。
侏鶴鴕

侏鶴鴕(學名:Casuarius bennetti):
也是一種大鳥,但比其他兩種鶴鴕體型略小。體長在99-150厘米之間,體重17.6-26千克。這種不會飛的鳥有堅硬的黑色羽毛,三角形的粉紅臉頰,脖子上的藍色皮膚具紅色斑塊。相對於其他鶴鴕,侏鶴鴕具有長度稍小的腳踝,在11-12.2厘米之間。]腳大而強壯,內腳趾具匕首狀爪。兩性相似。雌性具有更長的頭盔,裸膚色彩更明亮,體型較大。
分布於印度尼西亞(巴布亞)和巴布亞紐幾內亞。

種群現狀

鶴鴕面臨的最大威脅是棲息地的破壞和喪失。 這些大鳥有時會被汽車壓死,它們的種群被野豬和狗擾亂。在過去的30年裡(截止2018年),鶴鴕的數量下降了30%。 幸運的是,在澳大利亞,棲息地的破壞幾乎已經完全停止,在紐幾內亞仍有大片原始雨林地區,生存在那裡的鶴鴕沒有被獵殺,物種是安全的,這有助於穩定鶴鴕的數量。只要有大片未受破壞的森林,鶴鴕就能安全生息。
鶴鴕在紐幾內亞和澳大利亞的土著人中神話般的存在。這些鳥從小被捕獲,並在村莊中長大,它們的羽毛被用於裝飾土著人的頭飾和鼻子飾物。 最後,當小鳥長到成鳥後,它們就會被殺死。 500多年來,東南亞的鶴鴕貿易一直存在。 澳大利亞南部的鶴鴕種群和紐幾內亞周圍的一些島嶼可能是人類通過貿易引入的結果。
據估計鶴鴕的數量約為1,500-10,000頭左右。在澳大利亞約有40頭鶴鴕在籠中受保護。失去棲息地令鶴鴕從雨林走到人類社區,造成與人類(尤其是農民)的衝突。但是在一些地方如昆士蘭的美聲海灘,就出現了參觀鶴鴕的旅遊。

保護級別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ver 3.1——無危(LC)。
年代分別為2016年、2017年和2018年。

相關報導

鶴鴕是一種強悍和危險的鳥類,這種鳥類感覺受到威脅的時候就發起攻擊,利爪結合強有力的腿,它們能夠將人類內臟鉤出,而對付狗和馬只需一擊即可致命。2004年,它們被金氏世界紀錄收錄進“世界上最危險的鳥類”。
2019年4月12日,美國佛羅里達州一名75歲的男子在家中被(至少一隻)鶴鴕襲擊。因傷勢嚴重,該男子在醫院搶救無效後去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