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滯痰阻證,中醫病證名。是飲食停滯,痰濕壅阻而出現的證候。常見於積聚。
病因病機,臨床表現,治法,方劑,常用中藥,常用腧穴,常見病,針灸療法,預防調護,轉歸預後,
病因病機
酒食不節,饑飽失宜,或恣食生冷肥甘,脾胃受損,運化失健,水谷精微不布,食滯濕濁凝聚成痰,或食滯、蟲積與痰氣交阻,氣機壅結。
臨床表現
腹脹或痛,腹部時有條索狀物聚起,按之脹痛更甚,便秘,納呆,舌苔膩,脈弦滑等。
治法
理氣化痰,導滯散結。
方劑
六磨湯加減。
常用中藥
大黃、檳榔、枳實、沉香、木香、烏藥。
常用腧穴
肝俞、脾俞、期門、章門、中脘、下脘、豐隆。
常見病
積聚。
針灸療法
豐隆用平補平瀉法,余穴用瀉法。
預防調護
飲食有節,起居有常,注意冷暖,條暢情志,保持正氣充沛,氣血流暢,是預防積聚的重要措施。此外,在血吸蟲流行的區域,要殺滅釘螺,整治疫水,做好防護工作,避免感受蟲毒。黃疸、瘧疾、久瀉、久痢等患者病情緩解後,要繼續清理濕熱余邪,舒暢氣機,條肝運脾,防止邪氣殘留,氣血鬱結成積。積聚兼有氣血損傷者,宜進食營養豐富、易於消化的食物,以補養氣血,易於康復。
轉歸預後
聚證一般預後良好。少數聚證日久不愈,可以由氣入血轉化成積塊。症積日久,瘀阻氣滯,脾運失健,生化乏源,可導致氣虛、血虛,甚或氣陰兩虧。若正氣愈虧,氣虛血澀,則症積愈加不易消散,甚則逐漸增大。如病勢進一步發展,還可出現一些嚴重的變證。如積久肝脾兩傷,統藏失職,瘀熱傷絡,導致出血;濕熱瘀結,膽汁泛溢,出現黃疸;氣血瘀阻,水濕泛濫,亦可出現腹滿肢腫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