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根緣齒天牛

食根緣齒天牛,又名蔗根鋸天牛,學名Doyysthenes granulosus(Thomson),屬鞘翅目天牛科。為害木薯、甘蔗、油棕、椰子、柑桔、厚皮樹等,分布於海南、廣東廣西雲南等省(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食根緣齒天牛
  • 拉丁學名:Doyysthenes granulosus(Thomson)
  • 別稱:蔗根鋸天牛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昆蟲綱
  • :鞘翅目
  • :天牛科
發生因素,形態特徵,生活習性,防治方法,

發生因素

在海南1年發生1代,跨年完成。其中卵期11~18天,幼蟲期約310天,蛹期16~30天,成蟲期3~6天。

形態特徵

(1)成蟲體長24~63mm,體寬9~25mm。棕紅色,僅頭部及觸角基部棕黑色。體光滑,僅雄蟲後胸腹板被棕色茸毛。雄蟲觸角微長於體而雌蟲僅長達鞘翅之半。第三觸角節略長於第四、五觸角節之和,第三至第七觸角節上具有小刺瘤。前胸背板兩側各具3枚刺突。第一刺突橫向,第二刺突最長,端部向後,第三刺突最短,端部向前。兩鞘翅各具2條明顯的縱隆線,此線在鞘翅端部1/7處會合。足的第一跗節長於第二、三跗節之和。
(2)。長2.5~3.1mm,卵形,乳黃色至棕黃色。
(3)幼蟲。初孵幼蟲長0.4mm,寬0.3mm,乳白色。末齡幼蟲長71mm。體粗肥,呈圓筒形,略扁,橙黃色。頭近方形,長稍勝於寬,頭蓋中縫閉合,兩側葉後方突出。觸角黑褐色,2節。上跨凹切形,下聘須3節。前胸背板具微波狀“一”字形中斷的棕黑色花紋。胸足3對,呈針狀。氣門片棕黑色。第一至第七腹節背腹兩面步泡突明顯,第八、九背腹兩面光滑。
(4)。離蛹,附肢明顯,腹部分節亦明顯,以第七節最長。

生活習性

成蟲於4月下旬或5月初始見,5月中旬至6月中旬為盛期,以後逐漸減少直至7月上旬。成蟲於夜間出土後,在地面爬行,若雌雄相遇即進行交尾或跟隨一段時間之後交尾。交尾為重疊式。交尾多次。每次交尾持續時間為20~60秒。多數雌蟲交尾後即產卵。雌蟲產卵時邊爬行,邊將產卵管伸出試探土壤松硬程度,待適合時將卵產下。'每次產卵持續時間為40秒至1分10秒。每頭雌蟲產卵8~216粒。卵單粒直立或多粒直立或多粒呈梯形排列於離土表2~3cm的土中。幼蟲棲居土中1~20cm為多,在春季陸續侵害木薯塊根或種莖埋於地下部分,使之腐爛不能食用。

防治方法

在種植木薯時將食根緣齒天牛的其他寄主清除乾淨。燈光誘殺成蟲。加強田間檢查,發現被害植株立即清除,在必要時可澆灌50%辛硫磷乳油2000倍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