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免疫論》是2008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龐廣昌。共分17個章節,對食品在人類健康和免疫中的關鍵作用進行了歸納和總結,並系統論證了食品在免疫控制和調節、機體防禦以及信號傳遞中的關鍵作用。具體內容包括食源性生物活性因子的發現與研究、先天免疫和抗微生物肽、腸黏膜免疫系統、NF-κB在信號傳遞中的作用、細胞因子網路-炎症與抗炎平衡、細胞因子網路和中醫理論等。該書可供各大專院校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供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作為參考用書使用。
基本介紹
- 書名:食品免疫論
- 作者:龐廣昌
- ISBN:9787030210494
- 定價:128.00 元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 2008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簡介,目錄,文摘,
簡介
內容
容本書分析了腸道微生態與健康,細胞因子網路與經絡、針灸、中醫藥,食品如何通過細胞因子網路控制機體健康,中國的農耕飲食文化和系統思想的起源與發展等。希望此書能架起中國傳統醫學與食品科學和現代免疫學的橋樑。本書可供免疫學、食品科學、食品營養與衛生等領域的學者科研人員參考,也可作為相關學科的本科生或研究生教材。
本書從胃腸黏膜免疫及其信號傳遞途徑、TLR識別和DC細胞成熟在先天性和獲得性免疫中的關鍵作用、細胞因子網路、炎性—抗炎細胞因子平衡等現代免疫學視角出發,對食品在人類健康和免疫中的關鍵作用進行了歸納和總結,系統論證了食品在免疫控制和調節、機體防禦以及信號傳遞中的關鍵作用。
作者
龐廣昌:博士,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56年生於河北省滄縣。蘭州大學生物化學專業本科,中國科學院群體遺傳學專業碩士,天津大學生物化工專業博士。1994年破格晉升教授。現任天津市食品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天津商業大學生物技術與食品科學學院院長。主要研究方向為食品生物技術。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從薛丁格到食品免疫學
第一節 從“生物賴負熵以生存”到“民以食為天”
第二節 食品是通過細胞因子網路控制人類健康的
第三節 營養組學和中國的食療與藥膳
第二章 食源性生物活性因子的發現與研究
第一節 初乳中的生物活性物質及其生理作用
第二節 免疫乳及免疫乳之謎
第三節 乳源生物活性肽
第四節 食品的胃腸飽腹感發生機制和吸收
第三章 先天免疫和抗微生物肽
第一節 先天免疫概論
第二節 機體抗感染系統數學模型
第三節 抗菌肽和先天免疫系統
第四節 乳鐵蛋白是哺乳動物最重要多功能生物活性肽
第四章 TLR和免疫識別模式
第五章 胃是最重要的免疫接種器官
第六章 腸黏膜免疫系統
第七章 腸黏膜系統的信號傳遞途徑
第八章 先天免疫信號網路和MAPK的作用
第九章 NF-κB在信號傳遞中的作用
第十章 NF-κB在先天免疫中的作用和癌症
第十一章 腸黏膜系統在先天免疫和獲得性免疫中的關鍵作用
第十二章 細胞因子網路-炎症與抗炎平衡
第十三章 胃腸道微生物和健康的關係
第十四章 食品和機體免疫系統
第十五章 細胞因子的層次網路
第十六章 細胞因子網路和中醫理論
第十七章 中國的系統思想和農耕飲食文化
文摘
第一章 從薛丁格到食品免疫學
第一節 從“生物賴負熵以生存”到“民以食為天”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薛丁格在他的《生命是什麼》中發表了兩個重要推測:
(1)“生物賴負熵以生存”。這顯然是從生命是如何從無序到有序的產生與發展的角度來論述的。換言之,生命活動來源於一個負熵流,這一點已經在普列戈津的耗散結構理論中得到證實,普列戈津也因此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2)可能就是DNA以不同的結構單元的不同連線序列構成了細胞的遺傳密碼。該
推測使當時的年輕人Watson和Crick著迷於DNA的結構研究,從而提出了他們著名的
DNA雙螺旋模型,對DNA的複製和編碼做出了合理的解釋,並建立了中心法則,奠定了現代分子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的基礎。他們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生理醫學獎,並被尊稱為分子生物學之父。
但是,生物作為一個複雜有序的開放系統,最重要的是其在不同的環境變化中所做出的各種應答和對生命活動的調節作用。對於高等動物,特別是人,腸道是一個最大的開放系統,也是機體和外部環境相互應答的最主要的系統。這其實就是“民以食為天”的道理所在,也應該是食品科學研究的目的所在。
免疫學的不斷發展和深入研究,使人認識到了生物機體是如何通過先天免疫和獲得性免疫抵禦外來入侵者和保持自身穩定的。可見免疫系統就是機體的“國防”、“公安”和“檢察”系統,沒有這個系統,機體就很難生存和繁衍。大量試驗證明,動物機體不僅可以精確地通過免疫系統識別“己”和“非己”,從而有效地抵禦任何外來人侵者,而且還可以對自身的損傷、衰老、突變和癌變細胞進行及時的清除,從而確保自身的穩定性。
但是,當免疫學家面對食品和營養時,必須考慮這樣一個問題:如果食品不能進人機體,就不可能為機體注入一個“負熵流”,機體也就不能生存和發展。可見,自然界的動物不能沒有食品,即使是最原始的腔腸動物也需要通過食品來生存和繁衍。但是,一旦食品進入機體,機體就會發生免疫排斥反應,機體也不能生存和繁衍。圍繞此問題有兩種解釋:①食品必須被消化成基本營養物質才能進入機體,例如蛋白質要消化成胺基酸,澱粉類要消化成葡萄糖等和機體一樣的基本單位才能進人機體,否則就只能再通過腸道排出體外。②機體似乎對食物蛋白可以產生所謂的免疫耐受性,因此可以防止食品超敏反應的發生。但是這個觀點也遭到了某些科技人員的懷疑,包括本書作者,因為我們的食品中的蛋白質和各種成分非常複雜,幾乎包括了所有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胃腸道如何辨認它們從而產生耐受性?另一方面,如果機體真的可以對食物蛋白產生耐受性,那么吃豬肉的人是否可以產生對豬肉的耐受性呢?如果產生,豈不是我們可以在皮膚燒傷時移植豬的皮膚?所以很顯然,機體是絕不可能允許異己物質進入的。
推測使當時的年輕人Watson和Crick著迷於DNA的結構研究,從而提出了他們著名的
DNA雙螺旋模型,對DNA的複製和編碼做出了合理的解釋,並建立了中心法則,奠定了現代分子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的基礎。他們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生理醫學獎,並被尊稱為分子生物學之父。
但是,生物作為一個複雜有序的開放系統,最重要的是其在不同的環境變化中所做出的各種應答和對生命活動的調節作用。對於高等動物,特別是人,腸道是一個最大的開放系統,也是機體和外部環境相互應答的最主要的系統。這其實就是“民以食為天”的道理所在,也應該是食品科學研究的目的所在。
免疫學的不斷發展和深入研究,使人認識到了生物機體是如何通過先天免疫和獲得性免疫抵禦外來入侵者和保持自身穩定的。可見免疫系統就是機體的“國防”、“公安”和“檢察”系統,沒有這個系統,機體就很難生存和繁衍。大量試驗證明,動物機體不僅可以精確地通過免疫系統識別“己”和“非己”,從而有效地抵禦任何外來人侵者,而且還可以對自身的損傷、衰老、突變和癌變細胞進行及時的清除,從而確保自身的穩定性。
但是,當免疫學家面對食品和營養時,必須考慮這樣一個問題:如果食品不能進人機體,就不可能為機體注入一個“負熵流”,機體也就不能生存和發展。可見,自然界的動物不能沒有食品,即使是最原始的腔腸動物也需要通過食品來生存和繁衍。但是,一旦食品進入機體,機體就會發生免疫排斥反應,機體也不能生存和繁衍。圍繞此問題有兩種解釋:①食品必須被消化成基本營養物質才能進入機體,例如蛋白質要消化成胺基酸,澱粉類要消化成葡萄糖等和機體一樣的基本單位才能進人機體,否則就只能再通過腸道排出體外。②機體似乎對食物蛋白可以產生所謂的免疫耐受性,因此可以防止食品超敏反應的發生。但是這個觀點也遭到了某些科技人員的懷疑,包括本書作者,因為我們的食品中的蛋白質和各種成分非常複雜,幾乎包括了所有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胃腸道如何辨認它們從而產生耐受性?另一方面,如果機體真的可以對食物蛋白產生耐受性,那么吃豬肉的人是否可以產生對豬肉的耐受性呢?如果產生,豈不是我們可以在皮膚燒傷時移植豬的皮膚?所以很顯然,機體是絕不可能允許異己物質進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