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牆(耶路撒冷猶太教聖跡)

哭牆(耶路撒冷猶太教聖跡)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哭牆又稱西牆、嘆息之壁,是耶路撒冷舊城古代猶太國第二聖殿護牆的一段,也是第二聖殿護牆的僅存遺址,長約50米,高約18米,由大石塊築成。

猶太教(Judaism)把該牆看作是第一聖地,教徒至該牆必須哀哭,以表示對聖殿的哀悼並期待其恢復。

千百年來,流落在世界各個角落的猶太人回到聖城耶路撒冷時,便會來到這面石牆前低聲禱告,哭訴流亡之苦,所以被稱為“哭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哭牆
  • 外文名:Western Wall
  • 開放時間:24小時
  • 別名:西牆 、嘆息之壁 
  • :約50米
  • :約18米
  • 所屬城市耶路撒冷
  • 建議遊玩時長:2~3小時
  • 最佳遊玩季節:4月-10月最佳
  • 所屬宗教:猶太教
  • 前身猶太教第二聖殿
行前必讀,景區介紹,關鍵信息,如何到達,景點美圖,歷史沿革,建築結構,民俗文化,傳說考證,重要事件,驚現支票,掃除計畫,交通信息,旅遊提示,

歷史沿革

公元初年,歐洲人認為耶路撒冷是歐洲的盡頭,而這面牆則是歐亞分界線
公元前11世紀古以色列大衛統一猶太各部族,建立了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以色列王國。公元前10世紀(約公元前965年)大衛兒子所羅門繼承王位後,在首都錫安山上建造了首座猶太教聖殿所羅門聖殿,俗稱“第一聖殿”,來此朝覲和獻祭的教徒絡繹不絕,從而形成古猶太人宗教和政治活動的中心。
哭牆
哭牆
公元前586年,第一聖殿不幸被入侵的巴比倫人摧毀。將大衛王之子所羅門王為耶和華所建的“第一聖殿”付之一炬,四萬多猶太人被虜,史稱“巴比倫之囚”。
經過了半個世紀的流亡生活,猶太人陸續重返家園,後來又在第一聖殿舊址上建造第二聖殿。
公元135年,羅馬皇帝哈德良平定第二次猶太人起義,猶太人被迫遠走他方,分散於萬國之中。拜占庭時代,猶太人被容許每年一次於聖殿被毀周年日到西牆來,為國度復興哭泣禱告,“哭牆”之名不脛而走。七世紀時,回教徒占據聖地,猶太人容許在聖殿入口附近禱告,位置在威爾遜拱以北,西牆隧道之內。十三世紀開始,猶太人遷到現今所見之處禱告,一直維持到本世紀。
公元70年,羅馬極力鎮壓猶太教起義,提多將軍燒毀聖殿,但遺留部分台基不拆毀,以向後世顯示羅馬軍力的強大。數十萬猶太人慘遭殺戮,絕大部分猶太人被驅逐出巴勒斯坦地區,耶路撒冷和聖殿幾乎被夷為平地,該牆為同一時期希律王在第二聖殿斷垣殘壁的遺址上修建起的護牆。直至拜占庭帝國時期猶太人才可以在每年安息日時獲得一次重歸故里的機會,無數的猶太教信徒紛紛至此,面壁而泣,“哭牆”由此而名。
哭牆
以色列總統佩雷斯參觀哭牆
公元7世紀,阿拉伯帝國倭瑪亞王朝占領巴勒斯坦,由於帝國內部對異教徒徵收什一稅,所以哭牆沒有被刻意損壞,因此西牆歷經千年歷史,卻仍然屹立著。
1096年至1099 年,諸多混雜著封建武裝、虔誠信徒、教士、破產農民、老幼婦孺的龐大隊伍,自歐洲逐步集結成伍,不斷東進。在農民十字軍之後,貴族武裝在君士坦丁堡集結,跨過海峽、克尼西亞城,敗羅姆蘇丹基利什·阿爾斯蘭於多利拉埃姆,行軍小亞,分兵乞里齊亞,圍攻安條克,歷時8月攻占安條克,重挫突厥聯軍。此後,他們趁勢南下,兵不血刃地通過了的黎波里,最終攻克耶路撒冷城,並在阿什克倫戰役中重挫法蒂瑪軍隊,捍衛勝果。在這場戰爭中,諸十字軍國家陸續建立,以耶路撒冷王國為首,形成了所謂的拉丁東方。(阿爾伯特,耶路撒冷史
儘管該圍牆為伊斯蘭聖地西牆的一段,但猶太人仍然把它視為本民族信仰和團結的象徵。今每逢猶太教安息日時,尚有人到哭牆去表示哀悼,還有許多信仰者將心愿或悼念之辭寫於紙上塞進牆壁的縫隙里。
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慘遭德國法西斯殺害的猶太人達600萬之多。這些慘痛的歷史遭遇,深深地印在猶太人的心靈之中,哭牆便更被猶太人視為信仰和團結的象徵。直到如今,哭牆腳下經常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猶太人,他們或圍著一張張方桌做宗教儀式,或端坐在一條條長凳上念誦經文,或面壁肅立默默祈禱,或長跪在地悲戚啜泣。逢宗教節日,祈禱者及遊人更多。哭牆分為兩部分,中間隔一柵欄,男女分開祈禱。入男部,須帶上用紙做的小帽,否則被視為異教徒而不準入內。在做正式祈禱時,要準備好兩個裝著“聖書”語錄的小羊皮袋子,一個戴在頭上,另一個捆在手臂上,身上披一件特製的披肩。教徒們在祈禱時,面對哭牆,口中念念有詞,全身前仰後合,虔誠之態令人肅然起敬。
哭牆
哭牆
1948—1967年間,哭牆落入約旦手中,不容許猶太人到哭牆禱告。哭牆無人哭達19年之久。1967年六日戰爭中,猶太人自約旦手中收得哭牆。以達據,拉賽及士兵為首的猶太人涌到哭牆喜極而泣。哭牆常舉行猶太人少年滿13歲的成年禮,充滿歡愉的氣氛,所以改稱作「歡樂之牆」。哭牆是以色列國魂的象徵,吸引世界各地的遊客到東參觀。也吸引無數基督徒到來禱告。
哭牆位於猶太人區。猶太人每月蜂擁到聖殿山西面的護土牆禱使之成為猶太教最神聖的露天會堂。牆身下方所見的巨大石頭,是兩千年前大希律王所加建,用以包圍所羅門聖殿的台基,使第二聖殿的平台更顯寬闊。近2000年來,西牆首次處於猶太人控制之下。以政府在西牆前辟出寬闊的廣場,每逢陣亡將士紀念日、大屠殺紀念日、猶太新年、贖罪日等重要的國家或宗教節日,便在此舉行紀念活動或宗教儀式。“哭牆”所在的破敗街區後被拆除,成了一片寬闊的鋪砌廣場。虔誠的猶太教徒熱切希望能重建這一聖殿。在聖殿地基附近近還建有一座猶太教堂和一座拉比學館
1981年哭牆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建築結構

耶路撒冷猶太教聖跡哭牆又稱西牆,亦有“嘆息之壁”之稱。英文稱,Wailing Wall,Western Wall,希伯萊文:Hakotel。
哭牆(耶路撒冷猶太教聖跡)
哭牆
哭牆高約20公尺、長50公尺,中間屏風相隔,哭牆由大石砌成,在哭牆的上方,是同樣著名的伊斯蘭教的兩處聖地—岩石清真寺和阿克薩清真寺。1992年據考古學家透露,他們在“哭牆”發現5塊巨型基石,這些石塊有2000多年的歷史。據考古學家聲波探測法測定,其中最大一塊巨石約長13.6米,寬4.6米,高3.5米,重達570噸,據說是世界上第3大人造巨石。

民俗文化

哭牆是猶太教聖殿兩度修建、兩度被毀的痕跡,是猶太民族2000年來流離失所的精神家園。也是猶太人心目中最神聖的地方。猶太人相信它的上方就是上帝,所以凡是來這裡的人,無論是否為猶太人都一律戴小帽,因為他們認為,讓腦袋直接對著上帝是不敬的。
哭牆(耶路撒冷猶太教聖跡)
在哭牆前聚集的猶太人
在擁有3000年歷史的這座古城,在著名的猶太人第二聖殿遺址哭牆下,祈禱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在祈禱的人群中,有手拿《聖經》、背著槍的女兵,也有鬍子有一尺多長、專心虔誠的猶太老人。
祈禱時男女有別進入廣場牆前,男士必須戴上傳統帽子,如果沒有帽子,入口處亦備有紙帽供應。許多徘徊不去的祈禱者,或以手撫摸著牆面,就如同撫摸著猶太人民千年的傷口;或低聲背誦著經文緬懷著民族輝煌的歷史;或將寫著祈禱的紙條塞入牆壁石縫間,似乎那樣就可以將心愿傳遞到上帝心裡。歷經千年的風雨和朝聖者撫觸,哭牆石頭也泛泛發光,如泣如訴一般。

傳說考證

耶路撒冷著名的“哭牆”“哭”了:這面巨大的石牆中間的一塊巨石上異樣地出現了一道水漬,經過幾天風吹日曬依然如此,既不擴大、也不消失。這一現象令不少極端正統的猶太教人士激動不已,因為在猶太教傳說中,哭牆流淚是猶太救世主彌賽亞降臨的先兆。
哭牆(耶路撒冷猶太教聖跡)
哭牆
如果把水漬形容為“哭牆之淚”的話,那么哭牆實際上流了三行淚,而不是先前所報導的一處。在哭牆前看到,先前的報導的那行“淚”位於哭牆中間靠左的位置,距離地面大約六七米的高度。水漬長方形,儘管濕漉漉的,卻並沒有水滴下來,水漬四周都是乾的,一點水的痕跡也沒有。由於水漬正好位於一塊巨石正面,所以從地面看起來似乎水是從石頭內部滲出來的,這也許是一些人覺得怪異的原因。另外兩處水漬都位於石牆的縫隙處。水從縫隙里滲漏出來,潤濕了下面的石頭,一些牆縫的填料也被腐蝕掉了,所以看起來更像兩隻“流淚的眼睛”。
“哭牆之淚”被證明純屬自然現象
其實哭牆出現水漬是一種經常出現的自然現象。這種現象在一年半前就出現過,當時查明,原因是哭牆另外一側用於滴灌的水管發生滲漏,而滲漏的速度和蒸發的速度正好相抵,所以水漬能夠長時間既不消失也不擴大。
以色列文物局會同有關地質和文物專家也對哭牆水漬現象進行了調查分析,最後專家們得出的意見也證實“ 哭牆之淚”其實並不神秘。以色列文物局在發布的調查結論中說,這一現象雖然不像一年半前那樣,是由於滲水形成的,但也屬自然現象,是由於一種長在石頭中間的植物腐爛後引起的。
“哭牆之淚”雖然被證明純屬自然現象,但人們仍舊希望,總有一天,和平會降臨這片土地。那時,人們將不再互相殺戮,而哭牆也會恢復它本來的稱呼—西牆,到那時,哭牆將不再流淚。
據說,在所羅門聖殿被羅馬人焚燒時,猶太人面對坍塌的大殿和殘垣斷壁,聚集在西牆下失聲慟哭。期間,有人看見有六位天使也坐在一面殘牆上哀聲哭泣。天使的淚水滲入石縫﹐從而使聖殿廢墟的殘壁永遠不倒﹐見證著這段苦難與悲劇。

重要事件

驚現支票

2012年12月19日,哭牆出現一個“奇蹟”,一名男子在祈禱時發現一個信封裝有507張支票,總金額竟高達5億美元(約合31.2億元人民幣)。以色列媒體調侃稱,總有人在“哭牆”祈求經濟保障,他們的禱告終於有了答覆。
哭牆(耶路撒冷猶太教聖跡)
猶太教徒在“哭牆”下祈禱
很多猶太人會往“哭牆”的牆縫裡塞寫著自己心愿的紙條,但支票還是很少見的。被發現的507張支票來自世界各地,每張金額都在100萬美元左右,上面有簽名但沒有寫是開給誰的。當地的拉比認為,寫支票的人可能想把他所有的財富都交給上帝。
警方正在調查這些支票的真偽。

掃除計畫

2014年9月17日,耶路撒冷,管理哭牆的猶太拉比和工作人員正在清除遊客們塞在哭牆石塊縫隙之間的祈願小紙條。這些紙條會依照猶太人的傳統埋在附近的一座墓地里。各種信仰的人們將自己的心愿塞進石塊的縫隙里,並相信上帝會讓他們的願望成真。

交通信息

公車
1、乘坐公交1、3、43、51、746、א3至הכותל站下車即可。
2、乘坐公交36、75、75A至大馬士革門附近下車,進入大馬士革門,向左手邊Al-Wad Road步行15分鐘可至哭牆。

旅遊提示

哭牆為悼念故國或故人而修造的牆形紀念建築物。其實世界上有兩座哭牆,一座是位於中東耶路撒冷東區老城東部的哭牆;一座是位於美國華盛頓紀念碑林肯紀念堂之間草地上的哭牆。耶路撒冷的哭牆不允許向正在祈禱的猶太人拍照。
男士進入哭牆,必須戴帽
禱告的地方分隔成男女兩部分,男左女右。男士進入哭牆,必須戴帽,沒有帽的旅客可於入口處自行取紙制圓形小帽戴上,在離開前交還。旅客可靠近牆身,摸著石頭向神禱告,可用任何語言大聲禱告,小聲禱告或默禱,更可以用任何文字寫禱文於紙條上塞進石縫中,代表禱告的認真迫切。猶太人禱告時不斷搖頭前,因為他們在禱告不斷提神的名字,為免妄稱神的名,乃呼一次名,點一次頭。愈點愈多,變成慣例,乃懇切禱告的象徵。禱告講經時猶太人蒙上禱告的頭巾,代表謙卑受教,額上及臂上纏住經文盒子,表示遵行申命記11章18節的經訓:“你們要將我這話存在心內,會在意中,擊在手上為記號,戴在額上為經文”。經文盒子雖細小,裡面有大量用顯微鏡才能看清的手寫經文。手工精細,因此非常昂貴,每個價錢由數千至一萬港元不等,乃猶太父親於成年禮給剛成年兒子的禮物。
成年禮時,猶太父親聯同家族男成員陪伴兒子將妥拉經卷由威爾遜拱內的經文櫃取出,然後放在台面由兒子公開頌講,顯示他在宗教上成年,可以選擇自己的道路,類同基督教的洗禮或堅振禮。猶太母親不能進入男性區域,但在圍欄外高聲震耳尖叫,表示高興,猶太母親在家中用神話教養孩童的責任已經告一段落。此後兒子會受教於會堂的拉比。他享有成人宗教權利的同時,也負起宗教上的神聖責任。猶太母親在欄外拋擲糖果進男性區域,表示祝賀。有男孩在成人腳下忙碌地檢糖果,並非貪吃,乃拾回給猶太母親及女親屬再進行拋擲。
女性在哭牆不用蒙頭
在女性區域,常見婦女涕泣交流地禱告。女性在哭牆不用蒙頭,但在禱告後,她們一步一步退出禱告區域,退出時仍面向哭牆,表示恭敬。
哭牆看起來和一堵巨大的石牆無異。每天都可看見猶太人自動分成男女兩撥,分別在哭牆的北南兩段祈禱,他們常常手捧《聖經》,一邊祈禱,一邊點頭(根據猶太教規,凡是念到聖人名字的時候必須點頭),有的人更搬把椅子面對哭牆,一整天都沉浸在與上帝的對話中;至於聞名世界的、把寫著心愿的紙條塞入哭牆牆縫的行為,倒不是猶太人的習俗,而是旅遊者們的發明。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