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來峽

飛來峽

飛來峽,飛來峽又名禺峽、中宿峽、清遠峽,珠江水系幹流北江河道中的三峽之一,為北江中下游的分界點。全長9公里;是北江三峽中最險要的地方。這裡歷史悠久,有“風光譽南國,古蹟遍峽山”之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飛來峽
  • 地理位置:清遠市區東面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9公里
  • 景點級別:國家4A級旅遊景區 
  • 門票價格:10元
  • 著名景點:歸猿洞、和光洞、觀音岩、臥仙岩、凝碧灣、白泡潭等
  • 所屬城市:廣東省清遠市
  • 所屬國家:中國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峽谷介紹,建設歷程,防洪作用,

峽谷介紹

飛來峽,珠江水系幹流北江中遊河道,峽長9公里,北距橫石14公里,南距清城12公里。飛來峽以上屬中游,飛來峽以下為下遊河道。枯水期水面寬約150米,水深約26~30米,洪水平均比降為0。586‰,故峽內水深流急,130馬力機動船在汛期無法上航。峽內開發有:飛來峽風景區
飛來峽
飛來峽因峽谷北岸有古寺飛來寺而得名。宋蘇軾詩云:“天開清遠峽”即此也。峽東起潖江口,西至白廟圩,全長9公里,最深水處為36米,峽水深藍湛碧,兩岸青峰繞翠。著名的歸猿洞、和光洞、觀音岩、臥仙岩和凝碧灣、白泡潭、金鎖潭瀠隱峽間。兩岸有最高、二高、龍女、明月、鳳凰、仙人等72峰夾岸對峙。始建於梁普通元年(520)的飛來寺和飛霞洞仙觀、藏霞洞仙觀、錦霞禪院四大建築群隱布其間。現存有唐、宋、元、明、清、民國歷代構建的亭、台、樓、閣、寺、廟、祠、殿、塔、坊、橋等63處,峽內還有眾多的溪、潭、坑、溝、岩、洞等天然妙景,以峽谷兩岸分水線為界,總面積達32000多畝。整個飛來峽內,現存有歷代名人碑刻50多篇、摩崖石刻70餘處,詩賦300多首,有“飛來峽里藏千勝,歷朝詩賦遍山間”之譽。1839年(清道光十九年),戴熙來粵視察學政,繪有廣東名勝畫8幅,其一為清遠峽圖。
飛來峽

建設歷程

1992年,國務院批准興建飛來峽水利樞紐;次年,飛來峽水利樞紐工程建設總指揮部成立;1994年10月18日動工興建,1998年大江截流;1999年3月30日水庫蓄水,10月,全部發電機組併網發電,工程全部完成。

防洪作用

飛來峽樞紐與北江大堤聯合組成北江中下游防洪體系,水庫可以起到滯洪調峰作用,使北江大堤可防禦300年一遇的洪水,為下游及珠江三角洲提供了可靠的防洪安全保障及穩定的水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