潖江

潖江

潖江,屬珠江流域北江水系中的一級支流。潖江發源於廣東省佛岡縣水頭鎮上潭洞的通天蠟燭(山名)南側,經佛岡、清遠二縣,在清新縣江口鎮注入北江,全河長82公里。流域總面積1386平方公里,全河長82公里,河床平均坡降為1.74‰。潖江在洪水期受北江水倒灌頂托,常發生洪澇災害。主要支流有:潖二水、四九水和龍南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潖江
  • 地理位置:廣東省東北部
  • 所屬水系:珠江流域北江水系中的一級支流
  • 流經地:廣東省佛岡與清遠
  • 全河長:82公里
  • 流域總面積:1386平方公里
  • 平均坡降:1.74‰
  • 主要支流:潖二水、四九水和龍南水
幹流概況,水文特徵,河道變遷,主要支流,

幹流概況

潖江,屬珠江流域北江水系中的一級支流。潖江發源於廣東省佛岡縣水頭鎮上潭洞的通天蠟燭(山名)南側,由東向西南流經上潭洞、下潭洞,西田、桂田、水頭鎮,匯耀洞,經蓮瑤、蓮塘,於二七匯誠逕水,過三八鎮又匯九曲水,過吊牛嶺至佛岡縣城(石角鎮),匯龍溪水後,經白墳前至科旺,到店前村又匯龍南汶坑水,穿過大廟峽谷至湯塘鎮的昇平、三門等村匯岑坑水,在湯塘鎮匯黃花河、四九水,洛洞水,經聯和折向西南至龍山鎮的占果村又匯竹山水,經官路唇於車步匯浮良水後到鳳洲,過龍山鎮匯潖二水,經樂格、良頭布村到民安鎮坑口村又匯合民安水,然後到良塘村的大羅坑(地名,佛岡與清遠縣分界處),在清新縣江口鎮注入北江,全河長82公里。

水文特徵

潖江流域總面積1386平方公里,全河長82公里,河床平均坡降為1.74‰。在佛岡縣境內流域面積為903.5平方公里,河段長69.3公里,河段平均坡降為1.98‰。由發源地至大廟峽的下三門刀排村,河床較陡,平均坡降達4.82‰。湯塘以下至良塘村,河床變化較緩,平均坡降為1‰至0.8‰。由龍山鎮水電管理所至良塘河段,因地勢低,河床坡降平緩,洪水期受北江水倒灌頂托,常發生洪澇災害

河道變遷

據傳,潖江在大廟峽以上河段發生過多次河道變遷:
一是三八鎮上蓮塘河段,原是由蓮瑤流經車田村北側從田心村邊流過的。約在清朝末年上蓮塘村人開挖了一條水道,把貨船通至村前,以利經商。後經長期洪水沖刷,河道改至上蓮塘村前流過,成為當今河段。
二是石角河段,原河段由縣供電局處轉入瓷廠旁邊,經佛岡中學旁邊至九曲松折向崗田村,流經科旺西潭村,又折回吉田村前,經惠愛亭入大廟峽。後來,在河段拐彎處(即縣供電局所在地)築陂引水灌田,河道遂沖向龍溪村邊,成為現在的石角河段。
50年代初、中期,潖江下游的湯塘、龍山鎮河段,對彎曲河道進行整治,沿河兩岸加築了土(沙)堤,後經多年培厚加固,遂成為今天的堤防。
從50年代開始,人民政府組織全縣人民進行大規模的水利建設,實行旱、澇、洪並治,蓄、引、提結合,大、中、小型工程結合等綜合治理方針,極大地改變了潖江流域農業生產條件,促進了生產發展。

主要支流

潖江流域支流眾多,其中集水面積大於100平方公里的主要支流有:潖二水、四九水和龍南水。
潖二水,又名鰲頭水,發源於從化縣鰲頭鎮的金星山,經過鰲頭鎮、龍潭鎮流經佛岡縣龍山鎮的鶴田村,穿過猢猻峽出白沙塘村,至龍山鎮匯入潖江。潖二水流域集水面積323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坡降為1.64‰,潖二水在佛岡縣境僅5.5公里,集水面積12.5平方公里。
四九水,又名穩洞水,發源於四九田心的黃竹田村的紅坪腦(山頂名)。先向東流,至石瓮經橫坑村折向東北於亞髻山南麓蜿蜒至田心村、官山村,流經四九圩、菱塘、白石坳、湯塘鎮的上黎、良安、圍鎮、脈塘等村,至湯塘圩的北側匯入潖江。四九水流域面積為116平方公里,河長25公里,河床平均坡降為3.8‰。
龍南水,又名汶坑水,發源於龍南鎮石聯村大石坑頂的馬將旗(山頂名)分水嶺。流域面積110平方公里,河長27公里,河床平均坡降為6.47‰。該水由發源地開始,奔流於群山中,經兩叉口(地名)與兩條小支流匯合後,成“U”字形彎曲折向石龍頭村,經石聯、馬路口、里水、鹹水村,過旱塘(龍南鎮政府駐地)、龍盤、石群等村,轉折向東南,經汶坑、小坑、元山村、石角鎮的科旺,在店前村東側匯入潖江。流域面積絕大部分屬龍南鎮所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