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鸚鵡(2014年第20號超強颱風)

颱風鸚鵡(2014年第20號超強颱風)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超強颱風鸚鵡(英語:Typhoon Nuri,國際編號:1420聯合颱風警報中心20W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Paeng)為2014年太平洋颱風季第二十個被命名的風暴。“鸚鵡”(馬來語:Nuri)一名是由馬來西亞提供,是指一種身上有藍色冠羽的鸚鵡。超強颱風鸚鵡,是2014年全球的最強風暴之一。鸚鵡曾經一度達到CDG+WMG,為21世紀第3個CDG+WMG的颱風,ADT分析出了T7.8的數值,是全球自颱風海燕以來的最高值之一。鸚鵡的巔峰被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TWC)評為155kts。鸚鵡轉化為溫帶氣旋後成為北太平洋有記錄以來的最強溫帶氣旋,全球有記錄以來環流最大的風暴,七級風圈半徑3380千米。位於鸚鵡中心外100千米的白令島的浮標站的實測最低氣壓竟達到了930.1百帕!在2016年4月19日的衛星時代熱帶氣旋TOP10初步排行中,鸚鵡的風速被確定為173kts,氣壓被確定為882hPa,名列第四。在2016年9月公布的最終排名中,超強颱風鸚鵡位列第十三名。但由於該排名使用的熱帶氣旋分析法具有"洋區歧視"色彩,因此並不準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超強颱風鸚鵡
  • 外文名:Super Typhoon Nuri
  • jtwc數據:155kt(一分鐘平均風速)
  • 最低氣壓:910hPa(百帕)
  • 影響地區:關島,北馬里亞納群島,日本
  • 生成日期:2014年10月28日
  • 轉化日期:2014年11月07日
  • 強度排名:最終排名全球第十三
  • cma數據:68m/s,900hpa
發展過程,強度總結,強度比較,

發展過程

形成並開始發展
2014年10月28日,一個龐大的低壓區在關島東南方海面上生成。中午12時,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NRL)給予擾動編號96W。下午2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對其在24小時內形成為熱帶氣旋的機會給予“LOW”的評級。同時,日本氣象廳將其評為低壓區。由於該熱帶擾動環流較大,整合較為緩慢,因此發展十分緩慢。
超強颱風鸚鵡路徑(含後期溫帶氣旋)超強颱風鸚鵡路徑(含後期溫帶氣旋)
10月30日下午2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對其評級提升為“MEDIUM”。下午5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對其發布熱帶氣旋形成警報(TCFA),並對其評級提升為“HIGH”。隨後,熱帶擾動觸發了CISK機制(即第二類條件不穩定機制),開始明顯發展,系統整合初見成效。下午8時,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熱帶低壓
隨著系統的明顯發展,10月31日上午8時,日本氣象廳對其發出烈風警報(Gale Warning)。同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熱帶低壓,並給予編號20W。下午2時,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鸚鵡。下午8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
10月31日夜,熱帶風暴鸚鵡在較為良好的環境下開始構建風眼結構,中心附近風力繼續增強,不久便出現了暴風日本氣象廳不久便發布了暴風警報(Storm Warning)。11月1日上午8時,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強熱帶風暴。下午8時,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颱風
爆發增強,達到巔峰
颱風鸚鵡繼續隨著引導氣流和自身內力向北偏東方向緩慢移動。北方南下的冷空氣東移入海,位於太平洋上的副熱帶高壓受到打擊,出現東退趨勢。此時颱風鸚鵡已經移動至副熱帶高壓最西端,高空引導氣流的方向由北變成了東北,在加上其內力,颱風鸚鵡的移動方向開始偏向東北。在颱風鸚鵡的西面有一塊高海溫區域,海溫超過了29℃北方南下的弱冷空氣為其打開了良好的高空極向急流,帶來了較強的輻散。同時颱風鸚鵡的高空赤向急流依舊強盛,帶來了很好的輻合。在十分優越的環境下,颱風鸚鵡開始急劇增強,其高層風眼迅速清空。在強烈下沉氣流的作用下,颱風鸚鵡打開了一個直徑約14千米的細小風眼,並在風眼中迅速形成了一片晴空區。
開始爆發增強的超強颱風鸚鵡開始爆發增強的超強颱風鸚鵡
11月2日上午2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一級颱風。上午8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直接升格為三級颱風。下午2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四級颱風。此時鸚鵡的眼溫已經急劇攀升至10.3470℃,CDG也亦是連線成環,但並不合格。鸚鵡的第一次巔峰,也就是超強颱風鸚鵡的主巔峰,正式宣告開始。11月2日下午5時,超強颱風鸚鵡的CDG環合格,成為全球自超強颱風海燕以來,首個CDG環合格的熱帶氣旋。
11月2日下午8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五級超級颱風,但預測其巔峰強度為145節。11月3日上午2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認為其中心最大風力達到了155節(一分鐘平均風力),最低氣壓907百帕,預測其將會達到170節的驚人強度。此時,颱風鸚鵡颱風黃蜂颱風黑格比並列2014年全球最強熱帶氣旋,也是這三個颱風中對流均環溫度最低的颱風,僅-83.52。此時鸚鵡的風眼溫度也達到了20.9673
11月3日凌晨,超強颱風鸚鵡的CDG環依舊合格,NOAA的ADT 8.1.4曾一度分析出T7.8的較高數值。在維持巔峰形態幾個小時之後,系統開始受到乾空氣的影響,冷空氣從西北象限入侵,再加上眼牆置換,強度逐漸減弱。11月3日午夜0時,鸚鵡的CDG環斷裂,但風眼溫度卻還在不斷上升,反而比形態巔峰時期還要高得多。11月3日上午9時,超強颱風鸚鵡的CMG環斷裂,ADT上風眼溫度低於9℃(實際是受到衛星角度影響所致,其實風眼溫度仍在上升,此時是其風眼溫度最高的時候),鸚鵡的第一次巔峰宣告結束。
開始減弱
11月3日上午,超強颱風鸚鵡受到乾空氣入侵的影響開始減弱,眼牆置換開始,第一次巔峰宣告結束。
超強颱風鸚鵡衛星雲圖超強颱風鸚鵡衛星雲圖
11月3日夜間,鸚鵡的對流曾再度增強,CMG環一度合格,眼溫再度升高,NOAA的ADT 8.1.4一度分析出了T7.5的較高數值,鸚鵡的第二次巔峰開始。隨著鸚鵡加速向東北方向移動,超強颱風鸚鵡已經離開高海溫區域。鸚鵡的赤向急流顯著減弱,輻合明顯減弱。鸚鵡所處區域的垂直風切變開始增強,對流開始衰弱,隨後便持續減弱,第二次巔峰結束。
11月4日上午8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降格為四級颱風。11月5日上午2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降格為三級颱風。隨著鸚鵡繼續向東北方向移動,其已經靠近西風大槽,垂直風切變急速增強。同時,其高層風眼填塞,但底層風眼仍然存在。下午2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降格為二級颱風。下午8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降格為一級颱風。
11月6日上午8時,鸚鵡眼牆置換失敗,眼牆徹底崩潰。受到西風帶的強勁的風切變影響,鸚鵡的對流被迅速切離,冷空氣進入核心區域,鸚鵡出現了一些溫帶氣旋特徵。日本氣象廳將其降格為強熱帶風暴。同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降格為熱帶風暴,並對其發出最後的警報(Final Warning)。11月7日上午8時,日本氣象廳認為鸚鵡已轉化為一股溫帶氣旋
變性為溫帶氣旋,發展成“白令炸彈”
2014年11月7日,颱風鸚鵡變性為一股溫帶氣旋。
變性為溫帶氣旋的超強颱風鸚鵡變性為溫帶氣旋的超強颱風鸚鵡
變性為溫帶氣旋之後,11月8日,溫帶氣旋鸚鵡再度爆發增強,中心出現超強暖隔離區,24小時氣壓下降了64hPa,成為了一股炸彈低氣壓。鸚鵡的第三次巔峰開始。鸚鵡再度增強至颱風程度的風力,七級風圈半徑急劇膨脹至3380千米,氣壓更是急劇下降至920hPa,成為北太平洋史上最強的溫帶氣旋,也是全球有記錄以來的體積最大的風暴,故另有“白令炸彈”之稱。鸚鵡繼而接近加拿大美國,影響200萬居民,並帶來比正常更低的氣溫和更早的暴風雪。在申雅島,曾一度測得110km/h的持續風速以及156km/h的陣風風速。在美國空軍的報告中,申雅島只有受到輕微的損害。在鸚鵡中心外100千米的白令島浮標站氣壓竟低至930.1百帕。11月10日,超強溫帶氣旋鸚鵡退化成一道高空槽,宣告消散。鸚鵡在消散前,其龐大的環流曾導致位於北美上空的極地渦旋大規模南下。11月中旬,北美出現大範圍極寒天氣,部分地區的氣溫甚至打破歷史最低記錄。

強度總結

其溫帶氣旋時期七級風圈達3380千米,是全球史上最大的風暴之一,面積相當於同年颱風季威馬遜的十倍。
其後,於日本氣象廳發布的最佳路徑中,日本氣象廳將鸚鵡的風速調升至110節。
其後,在中國氣象局發布的最佳路徑中,中國氣象局將鸚鵡的風速調升至68m/s,氣壓下調至900hpa。
其後,在香港天文台發布的最佳路徑中,香港天文台將鸚鵡的風速大幅度上調至250km/h,超越黃蜂,與黑格比持平。
在2016年04月19日的衛星時代(1978.12-2016.04)全球熱帶氣旋TOP10初步排行中,鸚鵡的風速被確定為173kts,氣壓被確定為882百帕,與多個熱帶氣旋並列第四。
在2016年9月公布的衛星時代熱帶氣旋排行榜中,鸚鵡位列第十三名。

強度比較

以下表格是同年的幾個熱帶氣旋接近中心最高風速比較。
熱帶氣旋
日本氣象廳
中華民國中央氣象局
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
香港天文台
中國氣象局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鸚鵡
10分鐘平均:205km/h
10分鐘平均:200km/h
10分鐘平均:205km/h
10分鐘平均:250km/h
2分鐘平均:245km/h
1分鐘平均:285km/h
黃蜂
10分鐘平均:215km/h
10分鐘平均:210km/h
10分鐘平均:215km/h
10分鐘平均:240km/h
2分鐘平均:245km/h
1分鐘平均:285km/h
黑格比
10分鐘平均:215km/h
10分鐘平均:210km/h
10分鐘平均:215km/h
10分鐘平均:250km/h
2分鐘平均:245km/h
1分鐘平均:285km/h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