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熱帶風暴

強熱帶風暴

強熱帶風暴(英語:Severe tropical storm,縮寫S.T.S.)是熱帶氣旋的一種,其中心附近持續風力為每小時88-117公里,即暴風級的風力。熱帶風暴於熱帶或亞熱帶地區海面上形成。熱帶風暴是由水蒸氣冷卻凝固時放出潛熱發展而出的暖心結構。所以當熱帶風暴登入後,或者當熱帶風暴移到溫度較低的洋面上。便會因為失去溫暖、潮濕的空氣供應能量,而減弱消散,或失去熱帶風暴的特性,轉化為溫帶氣旋。在所有自然災害中最具破壞力的。每年颶風都從海洋橫掃至內陸地區,強勁的風力和暴風雨過後留下的只是一片狼藉。熱帶風暴是颱風的一種,是指中心最大風力達8~9級(17.2~24.4米/秒)的颱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強熱帶風暴
  • 外文名:Severe tropical storm
  • 類型:熱帶氣旋
  • 風速:24.5~32.6m/s
  • 產生區域:熱帶洋面
  • 別名:輕度颱風
概念,形成條件,危害,熱帶氣旋強度,命名,颱風預警信號,歷史受災情況,

概念

熱帶風暴熱帶氣旋的一種。
強熱帶風暴(STS,severe tropical storm)的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為24.5-32.6m/s,底層中心附近最大風力為10-11級。當熱帶氣旋近中心最大風力為10~11級(24.5-32.6米/秒)時,就稱為強熱帶風暴。
強熱帶風暴繼續加強,就會形成颱風。在台灣熱帶氣旋風力達到這個標準,與熱帶風暴一樣列為輕度颱風,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這暴風風速都是一樣列為熱帶風暴。
強熱帶風暴
在香港,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會在強烈熱帶風暴掠過香港及風力增強下發出。在澳門,八號風球會在受烈風或暴風影響時懸掛。而九號風球只會在熱帶氣旋中心繼續移近澳門時,預料其強度足以使澳門特別行政區遭受嚴重影響才會懸掛。

形成條件

1、熱帶風暴產生的基本條件:首先要有足夠廣闊的熱帶洋面,這個洋面不僅要求海水表面溫度要高於26.5℃,而且在60米深的一層海水裡,水溫都要超過這個數值。其中廣闊的洋面是形成颱風時的必要自然環境,因為颱風內部空氣分子間的摩擦,每天平均要消耗3100-4000卡/厘米**2的能量,這個巨大的能量只有廣闊的熱帶海洋釋放出的潛熱才可能供應。另外,熱帶氣旋周圍旋轉的強風,會引起中心附近的海水翻騰,在氣壓降得很低的颱風中心甚至可以造成海洋表面向上湧起,繼而又向四周散開,於是海水從颱風文字中心向四周圍翻騰。颱風里這種海水翻騰現象能影響到60米的深度。在海水溫度低於26.5℃的海洋面上,因熱能不夠,颱風很難維持。為了確保在這種翻騰作用過程中,海面溫度始終在26.5℃以上,這個暖水層必須有60米左右的厚度。
2、熱帶風暴產生前提:在颱風形成之前,預先要有一個弱的熱帶渦旋存在。我們知道,任何一部機器的運轉,都要消耗能量,這就要有能量來源。颱風也是一部“熱機”,它以如此巨大的規模和速度在那裡轉動,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要有能量來源。颱風的能量是來自熱帶海洋上的水汽。在一個事先已經存在的熱帶渦旋里,渦旋內的氣壓比四周低,周圍的空氣挾帶大量的水汽流向渦旋中心,並在渦旋區內產生向上運動;濕空氣上升,水汽凝結,釋放出巨大的凝結潛熱,才能促使颱風這部大機器運轉。所以,即使有了高溫高濕的熱帶洋面供應水汽,如果沒有空氣強烈上升,產生凝結釋放潛熱過程,颱風也不可能形成。所以,空氣的上升運動是生成和維持颱風的一個重要因素。然而,其必要條件則是先存在一個弱的熱帶渦旋。
3、熱帶風暴發生的地點:要有足夠大的地球自轉偏向力,因赤道的地轉偏向力為零,而向兩極逐漸增大,故颱風發生地點主要在大約離開赤道5個緯度以上洋面上。由於地球的自轉,便產生了一個使空氣流向改變的力,稱為“地球自轉偏向力”。在旋轉的地球上,地球自轉的作用使周圍空氣很難直接流進低氣壓,而是沿著低氣壓的中心作逆時針方向旋轉(在北半球)。
在弱低壓上方,高低空之間的風向風速差別要小。在這種情況下,上下空氣柱一致行動,高層空氣中熱量容易積聚,從而增暖。氣旋一旦生成,在摩擦層以上的環境氣流將沿等壓線流動,高層增暖作用也就能進一步完成。在20°N以北地區,氣候條件發生了變化,主要是高層風很大,不利於增暖,颱風不易出現。

危害

強熱帶風暴每年在全世界造成的損失高達60至70億美元,它所引發的風暴潮、暴雨、洪水、暴風所造成的生命損失占所有自然災害的60%。
強熱帶風暴
瀕臨中國的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最不平靜的海洋,屬於自然災害的“重災區”。每年盛夏和初秋,中國東南沿海一帶,經常道受颱風的侵襲。其中造成災害的颱風每年近20次,相當於美國的4倍,俄羅斯的30倍。颱風是中國沿海地區危害程度最嚴重的災害性。
熱帶風暴是所有自然災害中最具破壞力的,每年颶風都從海洋橫掃至內陸地區。強勁的風力和暴風雨過後留下的只是一片狼藉。

熱帶氣旋強度

熱帶低壓:風速13.9米/秒到17.1米/秒,中心附近最大風力7級;
熱帶風暴:風速17.2米/秒到24.4米/秒,中心附近最大風力8到9級;
強熱帶風暴:風速24.5米/秒到32.6米/秒,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0到11級;
颱風:風速32.7米/秒到41.4米/秒,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2到13級;
強颱風:風速41.5米/秒到50.9米/秒,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4到15級;
超強颱風:風速大於或等於51.0米/秒,風力16級或以上。

命名

強熱帶風暴,熱帶風暴,颱風的命名由編號和名字兩部分組成。
颱風的編號也就是熱帶氣旋的編號。人們之所以要對熱帶氣旋進行編號,一方面是因為一個熱帶氣旋常持續一周以上,在大洋上同時可能出現幾個熱帶氣旋,有了序號,就不會混淆;另一方面是由於對熱帶氣旋的命名、定義、分類方法以及對中心位置的測定,因不同國家、不同方法互有差異,即使同一個國家,在不同的氣象台之間也不完全一樣,因而,常常引起各種誤會,造成了使用上的混亂。
我國從1959年起開始對每年發生或進入赤道以北、180度經線以西的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的近中心最大風力大於或等於8級的熱帶氣旋(強度在熱帶風暴及以上)按其出現的先後順序進行編號。近海的熱帶氣旋.當其雲繫結構和環流清楚時,只要獲得中心附近的最大平均風力為7級及以上的報告.也進行編號。編號由四位數碼組成.前兩位表示年份.後兩位是當年風暴級以上熱帶氣旋的序號.如第13號颱風“杜鵑”,其編號為O313.表示的就是2003年發生的第13個風暴級以上熱帶氣旋。熱帶低壓和熱帶擾動均不編號。
人們對颱風的命名始於20世紀初,據說,首次給颱風命名的是20世紀早期的一個澳大利亞預報員,他把熱帶氣旋取名為他不喜歡的政治人物,藉此,氣象員就可以公開地戲稱它。在西北太平洋,正式以人名為颱風命名始於1945年,開始時只用女人名,以後據說因受到女權主義者的反對,從1979年開始,用一個男人名和一個女人名交替使用。直到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香港舉行的世界氣象組織(簡稱WMO)颱風委員會第30次會議決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熱帶氣旋採用具有亞洲風格的名字命名,並決定從2000年1月1日起開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新的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的一個命名表,然後按順序年復一年地循環重複使用。命名表共有140個名字,分別由WMO所屬的亞太地區的高棉、中國、朝鮮、香港、日本、寮國、澳門、馬來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菲律賓、韓國、泰國、美國以及越南等14個成員國和地區提供.每個國家或地區提供10個名字。這140個名字分成10組,每組的14個名字,按每個成員國英文名稱的字母順序依次排列,按順序循環使用,同時,保留原有熱帶氣旋的編號。
強熱帶風暴後慘狀強熱帶風暴後慘狀
瀏覽颱風命名表.已很少用人名,大多使用了動物、植物、食品等的名字,還有一些名字是某些形容詞或美麗的傳說,如玉兔、悟空等。“杜鵑”這個名字是中國提供的.就是我們熟悉的杜鵑花:前一段在我國登入的“科羅旺”是高棉提供的,是一種樹的名字:“莫拉克”是泰國提供的,意為綠寶石:“伊布都”是菲律賓提供的名字,意為煙囪或將雨水從屋頂排至水溝的水管。
一般情況下,事先制定的命名表按順序年復一年地循環重複使用,但遇到特殊情況,命名表也會做一些調整,如當某個颱風造成了特別重大的災害或人員傷亡而聲名狼藉,成為公眾知名的颱風後.為了防止它與其它的颱風同名,便從現行命名表中將這個名字刪除,換以新名字。颱風命名表最近一次的修改是在2000年颱風委員會第33屆會議上作出的,該表從2002年1月1日開始實施。

颱風預警信號

颱風預警信號分四級,分別以藍色、黃色、橙色和紅色表示。
(一)颱風藍色預警信號
圖示:
強熱帶風暴
標準: 24小時內可能或者已經受熱帶氣旋影響,沿海或者陸地平均風力達6級以上,或者陣風8級以上並可能持續。
防禦指引:
1.政府及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做好防颱風準備工作;
2.停止露天集體活動和高空等戶外危險作業;
3.相關水域水上作業和過往船舶採取積極的應對措施,如回港避風或者繞道航行等;
4.加固門窗、圍板、棚架、廣告牌等易被風吹動的搭建物,切斷危險的室外電源。
(二)颱風黃色預警信號
圖示:
強熱帶風暴
標準:24小時內可能或者已經受熱帶氣旋影響,沿海或者陸地平均風力達8級以上,或者陣風10級以上並可能持續。
防禦指引:
1.政府及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做好防颱風應急準備工作;
2.停止室內外大型集會和高空等戶外危險作業;
3.相關水域水上作業和過往船舶採取積極的應對措施,加固港口設施,防止船舶走錨、擱淺和碰撞;
4.加固或者拆除易被風吹動的搭建物,人員切勿隨意外出,確保老人小孩留在家中最安全的地方,危房人員及時轉移。
(三)颱風橙色預警信號
圖示:
強熱帶風暴
標準:12小時內可能或者已經受熱帶氣旋影響,沿海或者陸地平均風力達10級以上,或者陣風12級以上並可能持續。
防禦指引:
1.政府及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做好防颱風搶險應急工作;
2.停止室內外大型集會、停課、停業(除特殊行業外);
3.相關水域水上作業和過往船舶回港避風,加固港口設施,防止船舶走錨、擱淺和碰撞;
4.加固或者拆除易被風吹動的搭建物,人員儘可能待在防風安全的地方,當颱風中心經過時風力會減小或者靜止一段時間,切記強風將會突然吹襲,應當繼續留在安全處避風,危房人員及時轉移;
5.相關地區注意防範強降水可能引發的山洪、地質災害。
(四)颱風紅色預警信號
圖示:
強熱帶風暴
標準:6小時內可能或者已經受熱帶氣旋影響,沿海或者陸地平均風力達12級以上,或者陣風達14級以上並可能持續。
防禦指引:
1.政府及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做好防颱風應急和搶險工作;
2.停止集會、停課、停業(除特殊行業外);
3.回港避風的船舶視情況採取積極措施,妥善安排人員留守或者轉移到安全地帶;
4.加固或者拆除易被風吹動的搭建物,人員待在防風安全的地方,當颱風中心經過時風力會減小或者靜止一段時間,切記強風將會突然吹襲,應當繼續留在安全處避風,危房人員及時轉移;
5.相關地區注意防範強降水可能引發的山洪、地質災害。

歷史受災情況

時間 災害名稱 受災國 受災情況
2007年11月 “錫德”的超級氣旋 孟加拉國沿岸 致800多萬人受災,4000多人死亡或失蹤,損失23億多美元。
2005年10月 熱帶風暴“斯坦” 墨西哥南部、瓜地馬拉、薩爾瓦多、尼加拉瓜和宏都拉斯 引起暴雨、洪水泛濫和山體滑坡,至少造成2000人死亡。
2005年8月 “卡特里娜”颶風 美國南部沿海地區 造成1300多人死亡,100多萬人無家可歸。
2004年9月 熱帶風暴“珍妮” 海地 造成3000多人死亡,海地北部城市陷入一片汪洋。
1998年10月 颶風“米奇” 中美洲 致9000多人死亡,大多數人葬身於可怕的土石流之中。
1991年4月 熱帶風暴 孟加拉國 引發洪水泛濫,造成大約13.8萬人死亡。
1991年11月 熱帶風暴 菲律賓 造成6000多人喪生。
1970年 颶風“波羅” 孟加拉 造成50萬人死亡,是該國歷史上最嚴重的風暴災害。
緬甸2008重大災害
2008年5月6日緬甸國家媒體報導稱,緬甸政府已確認,熱帶風暴“納爾吉斯”已造成22500人死亡,另有41000人失蹤。
熱帶風暴“納爾吉斯”3日早些時候以每小時192公里的時速襲擊了緬甸,緬甸政府目前已經宣布仰光、伊洛瓦底盛勃固盛孟邦和克倫邦為重災區。風暴引發了大規模的潮浪,潮浪襲擊了內陸地區。緬甸社會福利與救濟安置部長在仰光舉行的一個新聞發布會上稱:“潮浪比風暴本身造成更多的人員喪生情況。潮浪的高度達3.5米,它捲走和吞沒了低海拔地區一半的房子。居民們沒有任何逃生的可能。”儘管三角洲地區的糧食遭到損失,但政府有足夠的大米儲存。外交部長吳年溫在國家電視台稱,僅在波迦來鎮,死者的人數就接近1萬人。緬甸政府已宣布,它將推遲在仰光和伊洛瓦底三角洲地區的憲法草案公決活動,但其它地方的公決將按計畫於5月10日進行。
強熱帶風暴後強熱帶風暴後
泰國外長諾帕敦-巴塔瑪6日與緬甸駐泰國大使會面後稱:“損失情況要比我們預計的要慘重的多。”緬甸駐泰國大使葉溫(音)拒絕做出任何回答。聯合國援助官員稱,風暴還使數十萬人無家可歸。世界糧食計畫署稱,它認為可能有一百萬人無家可歸,許多村莊幾乎全部被毀,大片糧田被毀。
緬甸政府已表示願意接受外部援助。歐盟駐仰光的一位外交官稱,緬甸政府已派出三艘載有食物的船前往三角洲地區。緬甸5300萬人口中的近一半生活在五個災區內。由於道路被毀、通信中斷,災區的救災活動進行很困難,鄰國泰國提供的援助物資已於今天運低緬甸。仰光市的居民排隊購買瓶裝水,他們已連續四天停電了。食物、燃料和建築材料的價格已暴漲,多數商店的蠟燭和電池已售完。雞蛋的價格翻了三倍。
援助機構“世界宣明會”澳大利亞分部稱,它已獲得了向緬甸派出人員的特別簽證以支援它在緬甸的600名工作人員。該組織主管科斯特洛稱:“這是一個大規模的災難,當然不一定能達到海嘯災難的規模,但是風暴造成數百萬人無家可歸,數萬人死亡,這很可怕。像我們這樣的組織已獲得了讓人員飛抵緬甸的許可,這是前所未有的,這說明了緬甸政府認為形勢是多么地嚴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