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由來
為避免颱風名稱的混亂,1997年11月25日-12月1日,有關國家和地區在香港舉行的世界氣象組織(簡稱WMO)颱風委員會第30次會議上決定規範颱風的命名,其中,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熱帶氣旋,採用具有亞洲風格的名字命名,其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一個命名表,然後按照順序年復一年地循環重複使用。該命名表共140個名字,由WMO所屬的亞太地區的14個成員國和地區提供。其中“西馬侖”是菲律賓提供的10個名稱之一,意為一種野牛。
發展過程
2018年8月15日7時許,一個
熱帶擾動在
馬紹爾群島西北方向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形成,
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給予其擾動編號97W。當日14時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對其在24小時內形成為熱帶氣旋的機會給予“LOW”的評級。
8月16日3時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在24小時內形成為熱帶氣旋的機會提升為“MEDIUM”。當日21時許,日本氣象廳率先將其認定為熱帶低氣壓。
8月17日13時30分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在24小時內形成為熱帶氣旋的機會提升為“HIGH”,並同步發出
熱帶氣旋形成警報(TCFA)。
8月18日3時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熱帶低壓,並給予其正式編號23W。當日9時許,日本氣象廳對其發布
烈風警報(GW),同時也表示系統所處環境有利發展,但中心雲系缺乏,以致不利系統中心定位。當日14時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率先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並指出該系統當時所處環境有利於其增強,且赤向流出良好,只是垂直風切變偏強且缺乏極向流出,使得該系統之發展空間暫時受限。當日21時許,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給予其國際編號1820,並將其命名為西馬侖,稍後中央氣象台亦將其認定為熱帶風暴。
8月20日2時許,中央氣象台和日本氣象廳先後將其升格為強熱帶風暴,日本氣象廳表示環境良好促使此系統在過去6小時內增強,基於
德沃夏克分析法及風場掃描給予升格。當日8時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一級颱風。
8月21日8時許,中央氣象台將其升格為颱風。當日14時許,日本氣象廳亦將其升格為颱風。
8月22日2時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二級颱風,中央氣象台將其升格為強颱風。當日8時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三級颱風。
8月23日2時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降格為二級颱風。當日14時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降格為一級颱風。當日20時許,“西馬侖”在日本四國島東南部沿海登入,登入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14級(42m/s),中心最低氣壓為955百帕。
8月24日2時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降格為熱帶風暴,中央氣象台將其降格為颱風,日本氣象廳將其降格為強熱帶風暴。當日5時許,中央氣象台將其降格為強熱帶風暴。當日14時許,日本氣象廳認定其已轉化為
溫帶氣旋。當日17時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對其發布最後警報(FW),中央氣象台對其停止編號。
8月25日2時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認定其已轉化為溫帶氣旋。
颱風影響
“西馬侖”於2018年8月23日晚間登入並一夜之間通過日本列島,風速接近每小時200公里,48小時內累積降雨量高達600毫米。
“西馬侖”導致日本交通受阻,近10萬戶停電,迫使航空公司在8月23日和24日取消大約300個航班;新幹線部分列車一度停運,至8月24日上午已經恢復行駛;京都的神社也遭到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