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的範圍很大,它的直徑常從幾百公里到上千公里,垂直厚度為十餘公里,垂直與水平範圍之比約一比五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颱風結構
- 外文名:The typhoon structure
- 直徑:幾百公里到上千公里
- 垂直厚度:十餘公里
水平方向,垂直方向,颱風雲系,結構與能量,
水平方向
颱風在水平方向上一般可分為颱風外圍、颱風本體和颱風中心三部分。颱風外圍是螺旋雲帶,直徑通常為400-600公里,有時可達800-1000公里;颱風本體是渦旋區,也叫雲牆區,它由一些高大的對流雲組成,其直徑一般為200公里,有時可達400公里;颱風中心到颱風眼區,其直徑一般為10-60公里,大的超過100公里,小的不到10公里,絕大多數呈圓形,也有橢圓形或不規則的。
垂直方向
(1)從地面到3公里(主要是從500-1000米的摩擦層)為低層氣流流入層,氣流有顯著向中心輻合的經向分量。由於地轉偏向力的作用,內流氣流呈氣旋式旋轉,並在向內流入過程中,愈接近颱風中心,旋轉半徑愈短,等壓線曲率愈大,離心力也相應增大。在地轉偏向力和離心力的作用下,內流氣流並不能到達颱風中心,在颱風眼壁附近環繞颱風眼壁作強烈地螺旋上升。這一層對颱風的發生、發展、消亡有舉足輕重的影響;(2)3-8公里左右是中層過渡層,氣流的經向分量已經很小,主要沿切線方向環繞颱風眼壁螺旋上升,上升速度在700-300毫巴之間達到最大;
(3)從8公里左右到對流層頂(約12一16公里)為高層氣流流出層,這層上升氣流帶有很大的切向風速,同時氣流在上升過程中釋放出大量潛熱,造成颱風中部氣溫高於周圍,以及颱風中的水平氣壓梯度力隨著高度升高而逐漸減小的狀況,當上升氣流達到一定高度(約10-12公里)時,水平氣壓梯度力小於離心力和水平地轉偏向力的合力時,就出現向四周外流的氣流。空氣外流的量與流入層的流入量大體相當。
颱風雲系
颱風大多產生在對流性雲團中,因而初生颱風附近有塊狀雲團,隨著颱風的不斷加深發展,形成了圍繞颱風眼區的特有的近於團環形的濃厚雲區。依據颱風的衛星雲圖和雷達回波,發展成熟的颱風雲系由外向內有:(1)外螺旋雲帶:由層積雲或濃積雲組成,以較小的角度旋向颱風內部;(2)內螺旋雲帶:一般由數條積雨雲或濃積雲組成的雲帶直接捲入颱風內部;
(3)雲牆:是由高聳的積雨雲組成的圍繞颱風中心的同心圓狀雲帶,雲頂高度可達12公里以上。好似一堵高聳的雲牆;
(4)颱風眼區:因氣流下沉,晴空無雲。如果低層水汽充沛,逆溫層以下也可能產生一些層積雲和積雲,但垂直發展不盛,雲隙較多,颱風區內水汽充沛,氣流上升強烈,往往能造成大量降水(200一300毫米,甚至更多),降水屬陣性,強度很大,主要發生在垂直雲牆區以及內螺旋雲帶區,眼區一般無降水。
結構與能量
颱風在低層主要是流向低壓的流入氣流。由於角動量平衡,在內區可產生很強的風速,在高層是反氣旋的流出氣流。上下層環流之間通過強上升運動聯繫起來,這是颱風環流的主要特徵。
颱風中最暖的溫度是由下沉運動造成的,它正出現在眼壁內邊緣以內,這裡有最強的下沉運動。在颱風低層最大風速半徑處,輻合最強,最大風速值半徑的大小隨高度變化甚小,並位於眼壁之中。另外颱風結構的不對稱性也是今年來人們注意的特點,分析表明,無論是在颱風內區和外區都有明顯的不對稱性,這種不對稱性對於颱風發展和動量及動能的輸送等有重要的作用。
天氣尺度的颱風是大氣中很強的動能源,因而從能量上颱風對大氣環流的變化和維持應有重要的影響,這個問題已經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在能量問題上今年來有人還指出,角動量的水平渦旋輸送在颱風外區很重要;另外,在外區動量的產生和輸送也很重要,它們在颱風能量收支中不應加以忽略,這些都與颱風的不對稱性有關。
颱風在水平方向上一般可分為颱風外圍、颱風本體和颱風中心三部分。颱風外圍是螺旋雲帶,直徑通常為400-600公里,有時可達800-1000公里;颱風本體是渦旋區,也叫雲牆區,它由一些高大的對流雲組成,其直徑一般為200公里,有時可達400公里;颱風中心到颱風眼區,其直徑一般為10-60公里,大的超過100公里,小的不到10公里,絕大多數呈園形,也有橢園形或不規則的。
颱風在垂直方向上分為流入層、中間層和流出層三部分。從海面到3公里高度為流入層,3-8公里高度左右為中間層,從8公里高度左右到颱風頂是流出層。在流入層,四周的空氣作反時針(在北半球)方向向內流入,愈近中心風速愈大,把大量水汽自颱風外輸入颱風內部;中間層氣流主要是圍繞中心運動,底層流入現象到達雲牆區基本停止,爾後氣流環繞眼壁作螺旋式上升運動;中間層上升氣流到達流出層時便向外擴散,流出的空氣一部分與四周空氣混合後下沉到底層,一部分在眼區下沉,組成了颱風的垂直環流區。颱風氣溫愈到中心愈高,氣壓愈到中心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