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馬界:青藏高原的古風世界

風馬界:青藏高原的古風世界

《風馬界:青藏高原的古風世界》是2013年4月1日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尼瑪江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風馬界:青藏高原的古風世界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3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225045405
  • 作者:尼瑪江才
  • 出版社:青海人民出版社
  • 頁數:205 頁
  • 開本:16 開
編輯推薦,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

編輯推薦

《風馬界:青藏高原的古風世界》是試圖面向更為廣大的讀者群,所以初次嘗試了以情描景、以理敘事的寫文化形式,就像高原民俗的生成與發展一樣,從來沒有徹底理性化,而是在理性與非理性的交織中前行的。其效果如何,自待讀者評論了。

內容簡介

《風馬界:青藏高原的古風世界》的主要內容是以風馬旗中的各個元素作為引子,來漫談與各元素有關的物質民俗和精神民俗。風馬旗,據說最早是作為遠送亡靈的度魂儀式出現在藏人的風俗里。從作為民間山神祭祀符號的發展和流變來看,風馬旗大致經過了以本教的供養文化為全部內容和以佛教的各類祈頌為主要內容等較大的宗教文化跨度。

作者簡介

尼瑪江才,男,藏族,1974年出生,青海玉樹人,兒時在鄉下祖母身邊生活,耳濡目染許多藏族民間文化,國小至中專在玉樹就學,後來先後受教於青海師範大學中文專業、中央民族大學文傳學院民俗專業,期間深入田野多年,發表文章數篇,現任職於玉樹博物館。

圖書目錄

開篇
來自土地的靈感
高天厚土
山 神
古老的供奉
大地的經卷
石崖的記憶
靈石的福澤
土房石屋
遙遠的器語
天闊雲低的水語
滄海的回聲
水 靈
水中珠光
父骨母血
河岸人間
心識之水
世代相傳的火光
燎原之火
煙火之祭
焰火之門
牧村之炊
新年旺火
尾聲 風中江河源
後記

後記

從事藏族民俗文化調研已經十多年了,而接觸藏族民俗文化則是從出生之時就已經開始了,並在其搖籃與陶冶中發育,在其模塑與規範中成長。不只是筆者,所有在這片土地上生長的孩子都是在民俗的滋潤與洗滌中成長為高原特色的生命形態。民俗就像一張巨大的水網,養育、呵護並調控著青藏高原的人類文化,使我們在與大自然複雜矛盾的互動中掌握生存的策略、提煉智慧的思想。
面對讀圖時代,以書本與電子信息為媒體來介紹文化的產物已是汗牛充棟、恆河沙數,但從自然環境與人類文化的關係角度來介紹藏族民俗,尤其是三江源地區藏族民俗的筆墨卻不是很多。對於生活在這樣一個特殊地理環境下的筆者來說,長期從事民俗調研並不僅僅是為了展現“人情風俗、政教沿革”,也不是為了迎合所謂旅遊市場的開發和文化遺產的炫耀。筆者更關注江河源頭民俗文化面對自然的態度,關注它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事實上,在藏族民俗文化里,民俗理性和非理性的表現一直都圍繞著對環境適應性的生存努力,在這個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與精神的文化都是高原生態的印記。
當然,以辨史的方法來全面闡釋民俗風貌和特徵,也是極為複雜和困難的,尤其當涉及到自然、歷史、地理、宗教、民族、語言、文學、藝術、教育等各個方面的內容時,是需要大量資料和深厚學識的。加之江河源頭的玉樹位於藏區腹地,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曾不斷深受周邊藏地的文化影響,並隨著生產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使民俗變異呈加劇形勢,眾多民俗事象也在地緣、業緣和血緣的關係流變中不斷解構和建構,如果不結合時代特徵、地域特徵和經濟特徵等各方面的因素來闡述江河源的民俗現象,就又會進人“神秘”、“淳樸”、“豪放”、“原生態”等陳詞濫調為蓋棺定論的文化盜獵場。事實上,這也是筆者長期艱難尋找的出路,卻終究因認識和水平的限制未曾真正得到解脫。
但醜媳婦終歸是要見公婆的,這么多年來,江河源民俗文化所賦予筆者的感受終歸是要與人共享的,於是就有了將故鄉的民俗點滴從筆者的視角呈現給讀者的衝動。初寫階段,構想了種種分析和闡述這本拙作的後記,但當定稿之後,卻不想做贅述了。由於規劃了今後續寫或說擴展各個主題內容,因此,這本拙作算是一個大致的梗概、一個粗線的勾勒,至於畫眉深淺如何,高原之靈知曉。
筆者要感謝這片高天厚土,因為只有站在這樣的高度,才讓筆者看到了許多蒼莽雄渾的風景,才讓自己清晰地知道,即使站在山頂,也永遠只是自然的侏儒。筆者也必須感謝在這條坎途上一路指引、一路幫助、一路扶持的那些民間手臂和心靈,是他們,帶我走進了山嶺的深處,遇到了先民的祝福。尤其要感恩的是帶筆者走上民俗學之路的趙宗福先生,從上大學到今天,先生始終如一地教誨和牽掛著筆者所走的每一步,而先生不染俗流的學品風骨則是學生一生學習的楷模。在此,特別感謝先生為書所作的序。筆者還要感激導師邢莉,感激她傳授的理論、教導的實踐,也感激那顆寬容之心、體貼之心,她那誨人不倦的師長風範今猶在心。中央民族大學讀研的日子是我畢生難忘的時光。
除此之外,筆者的同學和好友也給了許多深刻的建議和意見,在此一併謝過。
最後,要感謝北京世紀慈善基金會,他們不僅為筆者捐助了一筆民俗調研經費,而且長期為玉樹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做出了許多有目共睹的貢獻。
由於這本拙作是試圖面向更為廣大的讀者群,所以初次嘗試了以情描景、以理敘事的寫文化形式,就像高原民俗的生成與發展一樣,從來沒有徹底理性化,而是在理性與非理性的交織中前行的。其效果如何,自待讀者評論了。
學識如此有限,粗陋難免,這終究還是需要大方的批評指正!
筆者
2012年冬於結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