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文章寫了作者在白鹿書院的所見所感。
內容欣賞
戊子年春月的一個早晨,細雨霏霏,
雨靄蒙蒙。吾偕友夏一道驅車前往廬山白
鹿洞書院,去考證清代道光年間都昌榜眼曹履泰的一些史料,在車上,我們既有著無比美好的憧憬,又頗有些忐忑。畢竟,白鹿洞書院是譽為“天
下書院之首,海內書院第一”的理宗聖地,一直以來,心底有一種渴望,渴望來到書院親身感受一番,終於成行了。
車窗外,雨勢漸漸大了起來。雨刮子在拚命地工作也忙不過來,雨水被雨刮子掃得四濺。我心想,就是下刀子也要完成這次的白鹿之行,這可是我長埋心底幾十年的一個願望。
許是我們的虔誠感動了上蒼,老天也似乎體味到了我們此刻的心情,收斂起暴戾的脾氣,變得溫柔起來。窗外的雨變細了風變小了,正好讓我們便宜趕路了。
車子停在了白鹿洞書院立在山口的牌坊前。看著鎏金的白鹿洞書院幾個大字,霧雨中輕輕摩挲著牌坊的礎石石柱,眼前彷佛看到了朱子的身影,既有治者的敏睿,更有儒者的風範。心底不由生出無限的景仰之情。
順山間公路蜿蜒而下,我們來到了書院的大門。向工作人員說明了來意後,一位年近四十的男同志引導我們來到了書院管理處。書院管委會高主任、黎書記,管委會副主任,江西省書院研究會郭秘書長等,非常熱情地接待了我們並給予了極大的幫助。他們幫著翻找史料,查閱院史,對於我的問詢,詳盡地做出解答,盡一切可能地予我們以方便。他們的行為著實讓我們深受感動。
整個查閱過程,讓大家出了一身大汗。在完成了相關的檢索之後,郭主任便邀請我們到書院各處走走看看,這正對了胃口。本來,我就想找個話題提出請求的,這下好了,我們連忙道好並致以謝意。
一路匆忙驅車進來倒真的沒有注意到書院的環境,手頭上的事情搞好了,真該放下包袱好好的欣賞欣賞,感受一番了。
白鹿洞書院,位於江西
廬山五老峰南麓,傍山而建,唐貞元時期李渤隱居讀書於此。李渤隱居時曾養一隻白鹿,相當馴順,能聽從驅使,被山民視為神鹿,所以人們便稱李渤為“白鹿先生”。又因此地四山環合,由山間小路進去有數里之遙,站在山麓,俯看似洞,故而稱此地為白鹿洞。白鹿洞因此而得名。
南唐升元四年(公元940年),朝廷於白鹿洞建“廬山國學”,亦稱“白鹿
國庠”“匡山國子監”,這便是白鹿洞書院的前身。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江洲地方人士於白鹿洞創辦學館(亦稱書堂),後經擴建改建為書院,並正式定名為“白鹿洞書院”。這就是白鹿洞書院的由來。
白鹿洞書院的建立,是中國學術史、文化史、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書院建成的這一年是一個重要的年份,是我國文化教育史上的一個里程碑。白鹿洞書院與睢陽書院、石鼓書院、嶽麓書院並稱為中國四大書院。
白鹿洞書院真正的揚名海內外,當要歸功於一代理學宗師——朱熹。宋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朱熹以秘書郎受命差知南康軍。翌年
抵任,任後則發榜徵詢白鹿洞書院遺址實情。秋,親視書院舊址,決定修復,發牒教授,縣令董其事,並申報朝廷重其事”。由此可見朱熹對於重開書院是何等的迫切和重視。
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三月,書院初步修復。朱熹率軍、縣官吏,書院師、生祭祀先聖先賢,舉行開學典禮,並高興地寫下了《次卜掌書落成白鹿佳句》,原文如下:重營舊館喜初成,要共群賢聽鹿鳴。三爵何妨奠萍藻,一編
詎敢議誠明。深源定自閒中得,妙用元從樂處生。莫問無窮庵外事,此心聊與此山盟。此時的朱子心曲可見一斑了。
一路行來,蒼松、翠柏、勁竹翁郁挺拔;館舍、碑廊、殿宇古樸雅致。館舍周圍古木參天,氣宇軒昂,於默立中巍巍勃發凜然正氣,不怒而威。院內翠柏蔥綠,似學子靜立,淡然立於院中,在聆聽師長教誨,從容而謙恭,全沒了世俗的浮躁和虛偽。修竹剛勁挺直,虛懷若谷,婆娑風中,唱一出笑傲人生的金曲暢抒胸臆。
“先賢書院”是古聖先賢們授業的地方,兩側是碑廊。來到這裡,首先闖入眼帘的是一塊青灰石碑,石碑上朱熹的畫像溫文儒雅,威嚴端莊。看得出來,他既有治者的睿智更具學者的風範。徜徉在書院及東西碑廊,我仿佛回到了遙遠的從前,他們的辦學理念和折射出來的理性之光是那么的輝煌燦爛。
在朱子銅像前,默默地傾注他,心中油然而生出無限的崇拜和敬仰之情。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是啊,一個人的思想和觀念,要能跟得上時代的步伐,只有依靠學習,不斷地汲取營養,充實自已,才能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才不會被時代大潮所淹沒,而立於不敗之地。源頭活水蕩滌塵埃,朱子學說的光彩永耀人寰!
告別朱熹,我們又來到了周敦頤的銅像前。周老夫子的一曲《愛蓮說》羞煞了多少後人也激勵了多少後人。“出污濁而不染污漬”,這是人們無比崇尚的人生品格。似乎他在告誡我們要時刻記住:馨德、修身、養性。看著周老夫子憨厚的面容,沉靜的眼神,不禁讓我的心靈得到了一次淨化,靈台突然間清明起來。
邁步出館來到澗前,但看澗水湍急狂野,忽見一柱中流,傲然兀立,讓人不禁陡增幾分豪氣。石後不遠有一深潭,潭水清澈,急流注入潭中頓時收斂,慢慢溢出,舒緩有致,已完全不見了先前的狂野,代之而起的是寬容和淡然。
踏上歸程,我與夏不禁嘆道:這是個多么好的地方啊!幽雅、寧靜,怡然。在紛繁的人生大海中游得累了,便當來此小憩,並細細體悟生活,真不失為一個人生的好去處。
我想,現代社會的多樣性活躍了人們的思想,
五彩斑斕的生活會迷失人的方向。一個人身體的修煉,道德的修煉,品行的修煉,都需要一個好的環境。白鹿洞書院就是這么一個地方,如果能讓那些終日宦海沉浮,紙醉金迷,茫然不知所以的所謂治者們能定時,定期地到這裡來感受一番,領悟一番,沐浴身心,會不會是很有教益呢?這或許會在他們的心靈深處產生共鳴,用理性的篩子過濾他們的魂靈,你說呢?
作者簡介
作者簡歷:原名:余略遜。筆名:餘明然,1962年生,1986年畢業於現在的南昌大學教育管理專業,一直從事教育工作,現在江西都昌縣教育局工作,任教育督導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