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疹

風痧病一般指本詞條

風疹(rubella)是由風疹病毒(R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包括先天性感染和後天獲得性感染。臨床上以前驅期短、低熱、皮疹和耳後、枕部淋巴結腫大為特徵。一般病情較輕,病程短,預後良好。但風疹極易引起暴發傳染,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以冬春季發病為多,易感年齡以1~5歲為主,故流行多見於學齡前兒童。孕婦早期感染風疹病毒後,雖然臨床症狀輕微,但病毒可通過胎血屏障感染胎兒,不論發生顯性或不顯性感染,均可導致以嬰兒先天性缺陷為主的先天性風疹綜合徵(CRS),如先天性胎兒畸形、死胎、早產等。因此,風疹的早期診斷及預防極為重要。目前沒有特異性方法治療風疹,但是可通過免疫接種預防疾病發生。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rubella
  • 就診科室:感染科
  • 多發群體:學齡前兒童
  • 常見病因:風疹病毒感染
  • 常見症狀:低熱、皮疹和耳後、枕部淋巴結腫大
  • 傳染性:有
  • 傳播途徑:主要由飛沫經呼吸道傳播,人與人之間也可經接觸傳染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治療,預防,

病因

風疹病毒是RNA病毒,屬於披膜病毒科,是限於人類的病毒。風疹病毒的抗原結構相當穩定,現知只有一種抗原型。風疹病毒可在胎盤或胎兒體內(以及出生後數月甚至數年)生存增殖,產生長期多系統的慢性進行性感染。本病毒可在兔腎,乳田鼠腎、綠猴腎、兔角膜等細胞培養中生長,能凝集家禽、飛禽和人“O”型紅細胞。病毒在體外的生活力弱,對紫外線、乙醚、氯化銫、去氧膽酸等均敏感。pH<3.0可將其滅活。本病毒不耐熱。
1.傳染源
患者是風疹惟一的傳染源,包括亞臨床型或隱型感染者,亞臨床型或隱型感染者的實際數目比發病者高,因此是易被忽略的重要傳染源。傳染期在發病前5~7天和發病後3~5天,起病當天和前一天傳染性最強。患者的口、鼻、咽分泌物以及血液、大小便等中均可分離出病毒。
2.傳播途徑
一般兒童與成人風疹主要由飛沫經呼吸道傳播,人與人之間密切接觸也可經接觸傳染。胎內被感染的新生兒,咽部可排病毒數周、數月甚至1年以上,因此可通過污染的奶瓶、奶頭、衣被、尿布及直接接觸等感染缺乏抗體的醫務、家庭成員,或引起嬰兒室中傳播。胎兒被感染後可引起流產、死產、早產或罹患多種先天畸形的先天性風疹。
3.易感人群
風疹一般多見於兒童,流行期中青年、成人和老人中發病也不少見。風疹較多見於冬、春季。近年來春夏發病較多,可流行於幼稚園、學校、軍隊等聚集群體中。

臨床表現

風疹臨床上可分為獲得性風疹和先天性風疹綜合徵,前者最為常見。
1.獲得性風疹
(1)潛伏期 14~21天。
(2)前驅期 1~2天,表現有低熱、或中度發熱、頭痛、食慾減退、疲倦、乏力及咳嗽、打噴嚏、流涕、咽痛、結膜充血等輕微上呼吸道症狀,偶有嘔吐、腹瀉、鼻出血、齒齦腫脹等,部分患者咽部及軟齶可見玫瑰色或出血性斑疹,但無頰黏膜粗糙、充血及黏膜斑等。
(3)出疹期 通常於發熱1~2天后出現皮疹,皮疹初見於面頸部,迅速擴展軀幹四肢,1天內布滿全身,但手掌、足底大都無疹。皮疹初起呈細點狀淡紅色斑疹、斑丘疹或丘疹,直徑2~3mm。面部、四肢遠端皮疹較稀疏,部分融合類似麻疹。軀幹尤其背部皮疹密集,融合成片,又類似猩紅熱。軀幹皮疹一般持續3天(1~4天)消退,亦有稱“三日麻疹”。可有耳後、枕後、頸部淋巴結腫,結膜炎,或伴有關節痛(關節炎)等。
(4)無疹性風疹 風疹患者只有發熱、上呼吸道炎、淋巴結腫痛而無皮疹;也可在感染風疹病毒後沒有任何症狀、體徵,血清學檢查風疹抗體為陽性,即所謂隱性感染或亞臨床型患者。顯性感染患者和無皮疹或隱性感染患者的比例為1:6~1:9。
2.先天性風疹綜合徵(CRS)
母體在孕期前3個月感染RV可導致胎兒發生多系統的出生缺陷,即GRS,感染髮生越早,對胎兒損傷越嚴重。胎兒被感染後,重者可導致死胎、流產、早產;輕者可導致胎兒發育遲緩,甚至累及全身各系統,出現多種畸形。新生兒先天畸形多為先天性風疹所致。多數先天性患者於出生時即具有臨床症狀,也可於生後數月至數年才出現症狀和新的畸形。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1)外周血象 白細胞總數減少,淋巴細胞增多,並出現異形淋巴細胞及漿細胞。
(2)病毒分離 風疹患者取鼻咽分泌物,先天性風疹患者取尿、腦脊液、血液、骨髓等培養於RK-13、非洲綠猴腎異倍體細胞系(verocells)或正常兔角膜異倍體細胞系(SIRCcells)等傳代細胞,可分離出風疹病毒,再用免疫螢光法鑑定。
(3)血清抗體測定 如紅細胞凝集抑制試驗、中和試驗、補體結合試驗和免疫螢光測定,雙份血清抗體效價增高4倍以上為陽性。血凝抑制試驗最適用,具有快速、簡便、可靠的優點。此抗體在出疹時即出現,1~2周迅速上升,4~12個月後降至開始時的水平,並可維持終生,用以檢測風疹特異性抗體IgM和IgG。局部分泌型IgA抗體於鼻咽分泌物可查得,有助診斷。也有用斑點雜交法檢測風疹病毒RNA。風疹視網膜炎往往為診斷先天性風疹的重要體徵。視網膜上常出現棕褐或黑褐色的大小不一的,點狀或斑紋狀色素斑點,重症患者除斑點粗大外並伴有黃色晶狀體。視網膜血管常較正常窄細。
2.輔助檢查
並發心肌炎的患者心電圖及心酶譜均有改變。

診斷

典型的風疹患者的診斷,主要依據病因、臨床表現和檢查加以診斷。
1.與確診的風疹患者在14~21天內有接觸史。
2.具有以下主要臨床症狀
(1)發熱。
(2)全身皮膚在起病1~2天內出現紅色斑丘疹。
(3)耳後、枕後、頸部淋巴結腫;結膜炎;或伴有關節痛(關節炎)。
3.實驗室診斷
(1)咽拭子標本分離到風疹病毒,或檢測到風疹病毒核酸。
(2)1個月內未接種過風疹減毒活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風疹IgM抗體。
(3)恢復期患者血清風疹IgG抗體滴度較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體陰性而恢復期抗體陽轉。

鑑別診斷

風疹患者的皮疹形態介於麻疹與猩紅熱之間,因此應著重對此3種常見的發熱出疹性疾病進行鑑別。此外,風疹尚需與幼兒急疹、藥疹、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腸道病毒感染,如柯薩奇病毒A組中2、4、9、16型及B組中1、3、5型,埃可病毒4、9、16型感染相鑑別。先天性風疹綜合徵還需與宮內感染的弓形chon蟲病、巨細胞病毒感染、單純皰疹病毒相鑑別,此三種胎內感染與先天性風疹有相類似的症狀。

治療

1.一般對症療法
風疹患者一般症狀輕微,不需要特殊治療,主要為對症治療。症狀較顯著者,應臥床休息,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對高熱、頭痛、咳嗽、結膜炎者可予對症處理。
2.併發症治療
高熱、嗜睡、昏迷、驚厥者,應按流行性乙型腦炎的原則治療。出血傾向嚴重者,可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必要時輸新鮮全血。
3.先天性風疹
無症狀感染者無需特別處理。有嚴重症狀者應相應處理:有明顯出血者可考慮靜脈免疫球蛋白,必要時輸血;肺炎、呼吸窘迫、黃疸、心臟瓣膜畸形、視網膜病等處理原則同其他新生兒;充血性心力衰竭和青光眼者需積極處理,白內障治療最好延至1歲以後;早期和定期進行聽覺腦幹誘發電位檢查,以早期診斷耳聾而及時干預。

預防

1.免疫接種是預防風疹的有效方法。風疹疫苗屬於減毒活病毒株,使用已超過40年。單劑接種可獲得95%以上的長效免疫力,與自然感染誘發的免疫力接近。
2.風疹疫苗可以單價配方(僅僅針對一個病原體的疫苗)或者與其他疫苗製成聯合配方,比如與麻疹(MR)、與麻疹和流行性腮腺炎(MMR)或者與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和水痘(MMRV)配製而成的疫苗。
3.接種後的不良反應一般較輕微。可能出現的反應有:注射部位疼痛、發紅,低燒、皮疹、肌肉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