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學入門》是一部用“思想”的視角對我們日常起居中所熟視的“風景”進行分析解讀的一部劃時代的力作。它開闢了一個迄今為止只有少數專家涉足的全新領域,並賦予了它現代精神與智慧,具有很高的獨創性。作者運用視覺認知理論、情緒心理學、文學藝術理論、社會行為學、哲學、宗教學、土木工程學等極其豐富和立體化的學科知識,以及對最前沿學術思想、以及對民族氣質與傳統精神的深刻理解,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定性並且定量地分析了歷史性風景意象與現存景觀之間的構成關係,回答了未來我們應當創造怎樣的景觀這一具有現實意義的方向性問題。
基本介紹
- 書名:風景學入門
- 譯者:陳靖遠
- 出版日期:2014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0998121
- 作者:中村良夫
-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 頁數:276頁
- 開本:24
- 品牌: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媒體推薦
圖書目錄
走近邊緣
抽象衝動與宜人化
人對環境的初始認知
環境的宜人化
“觀”與“隱”
第四章 風景的面相—從泛靈論到風格
面相性知覺與現象學
五行說與協調欲—古代的“風景問題”
“我”與“汝”
南山之壽,孤山之德
風景體驗中的倫理性
第五章 風景的品位—象徵與含蓄
風景的真與假
走六成景四成—重新審視“用”與“美”
人焉哉
居住空間的品位
水邊的品位
街道的品位
共同體的風景
致意與約定
社會生命力
平凡的名景
天氣與晝夜的韻味
第六章 境與心—心物如一
空海的風景論
日本最初的風景論
境隨心轉
境閒則心朗
人境的意象與模型
“境”與“景”
“境”的內與外
人境的“邊界”與“尺寸”
“旁人”的風景
萬法進前以證自我
風景塑造與精神內涵的轉變
第七章 “空”之設計思想—雕琢而復朴
諸法空與緣起
場所之緣
風景的陰與陽
搭配、組合、映襯
比擬與選定
天地人三才
用
破例
空地的設計
邊緣的設計
第八章 走向未來的國土造型
設施建設向社區建設轉型
社區建設中的推陳出新
全民生活方式的變化與政府職能轉變
風景論追尋的目標
參考文獻介紹
後記
文摘
序言
日語裡“風景”一詞的語義與漢語的語義本沒有二致,它不同於著眼客觀存在的“景觀”(landscape)。“風景”一詞應該說內含於“景觀”之中,蘊含著人文語義和主觀審美成分。於是我借用了原書的書名。原汁原味體現出原文的語義,既是譯文的及格線,也應當是最高追求。
說起我與這本書的淵源,還要回溯到20年前。
1992年,我在東京工業大學攻讀碩士學位。選課時,發現當時的社會工學系有一門關於景觀學的課,於是出於興趣選修了這門課。正是這門課,讓我決定了研究城市景觀的課題方向。當時的授課老師就是中村良夫教授。
中村先生當時已經是社會上的知名學者。我記得那時對於為什麼研究景觀學的老師會在社會工學系任教頗為不解,畢竟和我所在的土木建築系跨著專業。我至今仍記得中村先生上課時,一邊用OHP放圖片,一邊在黑板上畫河流曲線,講解為什麼低視點形成視覺趣味的情景。現在想來,那些授課內容都源於本書素材了。
20年後,當我回到本科母校任職,目睹國內景觀學科與科研發展的現狀,忽然意識到介紹中村先生的這本書到國內來,對於剛剛踏上開創“美麗中國”征程的業內人士和廣大學子來說,不失為一本時機恰好的書。經過一年左右的努力,在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編輯同志的通力協作下,《風景學入門》及其姊妹篇《風景學·實踐篇》終於得以和讀者見面。
中村先生1963年畢業於東京大學,同年入職日本道路公團。這個公團成立於1956年,政府全額出資的公司法人,相當於我們的大央企,負責日本全國高速公路的規劃建設。兩年後,中村先生辭職回到東京大學任教。在先生後來的多部著作中均提到,出於對高速公路建設給自然景觀造成巨大影響的擔憂,開始了景觀研究的學術生涯。1976年,中村先生到東京工業大學任教,直至退休。2002年被授予“東京工業大學名譽教授”稱號。
《風景學入門》這本書面世時,正值20世紀80年代初日本城市建設高速發展,暴露出不少“城市病”,社會上開始反思經濟建設與社會和諧及文化傳承之間的關係。從某種意義上講,與當前中國的現狀非常類似。這本書暢銷整個八九十年代,再版十餘次,並榮獲“三得利學藝”大獎。該獎項設立於1979年,是日本人文社科領域號稱與文學領域“芥川獎”齊名的權威獎項。
對這本體量雖小但堪稱不朽的著作發表評論,顯然超出了本人的學識和能力。在此僅借用中埜肇筑波大學教授為本書所作的獲獎評語,作為讀者了解這本書內容的導引。
“本書是一部用‘思想’的視角對我們日常起居中所熟視的‘風景’進行分析、解讀的一部劃時代的力作。它開闢了一個迄今為止只有少數專家涉足的全新領域,並賦予了它現代精神與智慧,具有很高的獨創性。
“作者運用視覺認知理論、情緒心理學、文學藝術理論、社會行為學、哲學、宗教學、土木工程學等極其豐富和立體化的學科知識,以及對最前沿學術思想、民族氣質與傳統精神的深刻理解,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定性並定量地分析了歷史性風景意象與現存景觀之間的構成關係,回答了未來我們應當創造怎樣的景觀這一具有現實意義的方向性問題。
“作者在本書中所揭示的,不僅是風景思想這一獨特的自然美學,而且還展示出一種洞察人與大自然之間辯證關係的文化哲學基礎理論。它揭示了一種不以物質為依託的、探索純精神價值的空間含義理論。此外,本書展示出的卓越的對現代文明的批判精神更顯得可貴。
“然而本書就上述內容的論述,從體量上看不得不說並未做到足夠充分,可能會給讀者帶來缺乏統一感的印象,所援引的各方面學術知識也有流於表面之嫌。但無論如何,本書雖然篇幅不大,卻指出了現代學科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給出了新的啟迪和發展方向,此為本書獲得高度評價的理由所在。”
我想,這本《風景學入門》雖然從性質上說,是一部學術氣息濃郁,專業水準很高的專著,但是很顯然,作者有意識地在使語言通俗易懂方面下了不少工夫。例如穿插了一些個人體驗的片段,使得本書讀起來趣味盎然,不僅適合專業技術人員、相關行政人員和教育工作者,作為一本科普讀物或思想啟蒙讀物,也適合一般讀者閱讀。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對於國內讀者來說,可以通過這本書進一步了解中國國學對日本文化的影響,以及日本學者研究中國文化的特殊視角。另外,我認為特別需要在此提及的是,書中有關“生活景匱乏”的論斷。風景美、國土美最終都要歸結於扎紮實實的日常生活,需要植根於每一位國民的意識深處,沒有對鄉土的深厚摯愛之情,就不可能表現出美好的“生活景”。中村先生的尖銳批評雖然針對的是日本的情況,但對於我們來說也同樣適用。
最後一點想與讀者分享的是,中村先生身為一名土木工程學的學者,為什麼能夠在建築學、城市規劃學等傳統學科之外,成功走出一條土木美學與藝術研究之路。
與中國的專業劃分相比,日本的“土木”要寬泛許多。“土木設計”的對象是除建築物之外的國土,包括河流整治、防洪水利與道路橋樑。這也是為什麼景觀研究在日本首先始於土木工程學的緣由所在。學科的發展依賴研究者追求真理的事業心,而促成開拓式的發展,不僅需要學者自身的努力,守衛學術自由的寬鬆環境也是不可或缺的先決條件之一。
由於本人學識水平有限,在翻譯本書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不甚妥帖之處。例如書中多處引用的歷史名人俳句作品,即以一己之見一律翻成了格律詩形式,而沒有採納周作人等大家的意見。特此明示,望得到各位前輩的批評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