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微構造

肉眼難以識別,需要藉助顯微鏡等手段才能觀察到的岩石礦物的次生構造。又稱微(尺度)構造(見構造)。通常指變形構造,也包括一些由於變形引起的變質構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顯微構造
  • 又稱:微(尺度)構造
  • 開拓者:奧地利學者B.桑德爾
  • 相關著作:《岩石組構學》
發展,分類,

發展

奧地利學者B.桑德爾是顯微構造領域的開拓者,他的《岩石組構學》(1930)是這一領域的第一本專著。20世紀30年代以來,中國學者王嘉蔭何作霖李四光都從不同角度研究和倡導顯微構造的研究,使中國成為顯微構造研究起步較早的國家之一。70年代以來,由於採用許多先進技術手段(如透射電鏡、 X射線岩組、電子計算機等),也由於岩石力學實驗和天然變形岩石的顯微構造、變形和變質作用,以及岩石學構造地質學等方面的研究相結合,使得顯微構造分析有力地深化了對大地構造及小尺度的構造的認識,從細部提供了構造作用的證據。可以說,顯微構造地質學是藉助顯微鏡及其他細微分析方法研究各種尺度的構造的學科,已經成為構造地質學的一個分支,是認識地質構造的運動學和動力學不可缺少的方面。

分類

顯微構造可分為 3類:①礦物顆粒之間各種結構的變形構造,稱為粒間顯微構造,指各顆粒方位和相對位置的變化。如顯微裂隙、微型變形標誌(鮞粒、杏仁體等)的變形、劈理的微觀特徵、顯微剪下帶、變形的殘斑系,顯微香腸構造和透鏡體、顯微褶皺、礦物的細粒化和形態組構變化等。②礦物顆粒本身的變形構造,稱為粒內顯微構造。如晶體的變形雙晶、變形紋、扭折、晶格滑移及晶格質點的重排和缺陷排列等。細微的粒內顯微構造例如晶格位錯需要藉助電子顯微鏡進行研究。這個層次的顯微構造也稱超微構造。③有些變形所伴隨的化學作用和變質作用的細微構造,需要藉助顯微鏡研究,也屬於顯微構造,如壓溶縫合線構造、壓力影構造、變斑晶、構造帶內的變質作用等。
對顯微構造的研究,可以獲得關於岩石變形的多方面信息,主要有:①通過對變形岩石的組構型式及對稱性的分析,可以恢復其變形時的運動學特徵,並且可以推測其應力作用方式;②從岩石變形的脆性和韌性機制來推究變形時的溫度,圍壓以及流體作用條件等,從而估計其變形時的深度或層次;③根據某些特徵的顯微構造,如方解石e雙晶的發育程度,石英的細粒化程度和位錯密度等,結合實驗所得的參數,來估計變形時的古應力值以及其他一些力學參數;④定量估算岩石的局部應變數;⑤將大、小、微構造相似性和差別性加以對比,可以說明區域構造變形的某些規律和區域構造型式。大量的實例表明,從微觀領域中觀察到的許多變形圖象和變形規律(如壓力影,岩石變形的多次裂-合機制,變形分解作用等)都可以套用於巨觀的構造分析,對野外構造地質工作方法也是補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