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經歷,名家題詞,人物介紹,
人物經歷
顧朋泉1990年生於山東煙臺開發區大季家鎮山後李家村,2013年畢業於齊魯工業大學並留校工作,現就職於齊魯工業大學藝術研究院剪紙藝術研究所。主要從事民間工藝美術的的挖掘、整理、研究與教學工作,多年來蒐集、挖掘、整理、複製的民間工藝品已達千件之多,其藝術作品“既保留和傳承了膠東剪紙的表現手法與文化精髓等特點,又在其基礎上不斷的追求藝術創新,將南刻北剪等多種技法與繪畫相結合,最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曾先後多次舉辦過個人剪紙藝術成果展,多篇文章在國家、省、市報刊、雜誌發表,其作品在各屆大賽中屢獲嘉獎,也曾多次被社會名流、國外友人及各大民俗藝術館和剪紙博物館收藏或當作饋贈禮品。
名家題詞
1、“顧朋泉膠東民俗剪紙藝術”賀敬之(原中國文化部部長)
2、“顧朋泉膠東民俗剪紙藝術” 張海(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
3、“巧奪天工” 高運甲(國家文化部原副部長、中國文聯副主席)
5、“民間藝術,剪紙永恆” 石祥(中國音樂文學學會副主席、中國詩歌學會理事)
8、“不止如此,嘆為觀紙” 鄒德忠(中國書協中央國家機關分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
10、“自成一家” 、“ 播種真善美,耕耘心靈花”張樹賢(中華文化促進會剪紙藝術委員會會長)
13、“觀顧朋泉小友剪紙作品,功力深遂,才華橫溢,乃齊魯英年之秀也,可喜可賀”吳東魁(華夏書畫藝術人才研究會會長、著名書畫家)
人物介紹
幾把剪刀,幾張彩色剪紙或樹葉,經過摺疊、剪下,時而呈現出栩栩如生的花鳥蟲魚,時而呈現出感情充沛、精巧細緻的各色人物。既有鴻篇巨製的《清明上河圖》,又有精細布局的《紅樓夢》,還有躍然“葉”上的高飛雄鷹、人物頭像。你能想到這一切是出自一個花季少年之手嗎?
用紙堆砌的回憶
顧朋泉出身於一個剪紙世家,自小對於剪紙的印象就是兩個字———“漂亮”。在他們的那個村落,結婚生子,逢年過節,老人去世,都離不開剪紙,他從心底覺得剪紙是一個很美好的事物。那時起,他就拿起了剪刀,開始了自己兒時的娛樂,當手中的紙變成了他想像中的模樣,油然而生的是滿滿的自豪感和成就感。童年,陪伴他的不是農田梗上硬硬的泥巴,不是果園裡香甜的水果,也不是草叢深處的鳴叫蟈蟈,而是漫天飛舞的紙片,紅紅的大囍字,各種動物圖像。漸漸地,這成了他的喜好,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長大後,不曾見他沉迷於網路世界,而是將所有的精力與空餘的時間都用在了剪紙上。當被問到為什麼會選擇剪紙這樣一個早已淡出潮流的傳統事物時,他回答說:“剪紙,是一個是時代的產物,融合了許多當代的政治經濟文化。並且,一般是民間的藝術家手手傳承,十分的淳樸,裡面有一種很樸實的東西,更多的反映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一種生活的藝術吧。”
在繼承中創新的剪紙文化
剪紙作為一種古老的文化藝術,要在繼承中發展,更要在繼承中創新。在顧朋泉看來,繼承是繼承剪紙當中傳統的技法,而創新則是在內容上、選材上。“將南刻北剪多種技法相結合,在繼承傳統中創新”是顧朋泉的作品風格。說到將南剪北刻相結合,這也是不容易的過程。“南方以刻為主,風格嚴謹細膩,裝飾性較強;而北方以剪為主,風格粗獷,線條多變靈活。倘若能把兩者結合起來,豈不是會有實質性的飛躍嗎?”顧朋泉在琢磨中探索,從自製的刻刀,到技法的融合,一步步探索著。
樹葉上雕刻,這種形式在古代就存在,“漢妃抱娃窗前耍,巧刻桐葉照窗紗”,“我只不過是把這種傳統古老的東西還原回來了。”為了找到合適的樹葉,顧朋泉也是沒少費功夫。選葉,壓制,以及保存。葉子在長時間後會氧化變成黃色,還有種高貴的感覺,不過顧朋泉已經在葉雕作品上塗上清漆減慢氧化,附上藥物防蟲蛀。他還在積極思考怎樣解決氧化問題。
不論是南刻北剪的結合,還是葉雕的防氧化方面,顧朋泉都在繼承古老的傳統中有所創新,同時又繼承了剪紙文化的精髓。
顧朋泉的執著與努力,使他在各種規模的比賽中榮獲大獎,取得了如今的成就。
回歸質樸 感恩成長
當問到在他剪紙的道路上,誰對他的影響最大,他講到,小的時候受家庭祖輩的影響比較大,姥姥就是一位剪紙能手,經常會給他指點,母親作為一位農民,遵從他自己的喜好天然發展,在這一點上,他十分感謝自己的母親。當談及書畫剪紙界名人對自己的啟迪時,顧朋泉滿懷感激的回答,每一位前輩大師在不同方面都讓自己受益匪淺。
讓剪刀在手中起舞,讓樹葉因雕刻而綻放生命的魅力,顧朋泉,用剪刀剪出了自己的夢想,用剪刀剪出了自己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