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閶門外小寺壁

《題閶門外小寺壁》是宋代寇國寶擔任吳縣主簿時所作,最早選自宋人葉夢得《石林詩話》卷中。詩通篇寫景,無一抒情議論詞句,但秋深日暮異鄉作客的孤寂惆悵之情、思鄉盼歸之意,都已流溢於字裡行間。詩中意象,既是作者耳聞目見,又敲化了《詩經》的“雞棲於樹,日之夕矣,牛羊下來”和唐宋詩中表現鄉思旅愁的傳統意象與意境,用得不露痕跡,誘人想像、尋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題閶門外小寺壁
  • 創作年代:宋代
  • 作品出處:《石林詩話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寇國寶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鑑賞評價,佳作佳話,

作品原文

題閶門外小寺壁寇國寶
黃葉西陂水漫流,籧篨風急滯扁舟
夕陽暝色來千里,人語雞聲共一丘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 小寺:小廟。閶(chāng)門:在今江蘇蘇州。
② 陂(bēi):此指湖泊。
③ 籧篨(qúchú):竹子或葦子編的粗席。這裡指粗席作帆。風太急,要收帆,但粗席不能卷,篷帆收不下,船就被吹到湖灘里,擱淺了。又,《詩經·邶風·新台》:“新台有沘,河水游淋。燕婉之求,篷藤不鮮。”舊注以為是諷刺衛宣公強占人妻,築新台在河邊,那位婦女原是婚配的良家妻,所以憎惡衛宣公“篷藤不鮮”,像粗席似的,臃腫醜惡,嬉皮笑臉,直湊過來,決非善類。滯:停留不動。
④暝(míng):天色昏暗。暝色:指暮色。唐杜甫《光祿坂行》:“樹枝有鳥亂鳴時,暝色無人獨歸客。”
⑤一丘:本指土坡,這裡也指“一丘之貉”語意。這句是說,此地亂糟糟的,人說話和雞叫聲混雜一起,分不清楚,聒噪得仿佛成了同類。

白話譯文

黃葉紛紛飄墜,西破河水漫流。風太急,粗席作的篷帆簌簌地響,沒法卷收,阻滯了客人乘坐的扁舟。我在小寺里向外眺望,只見夕陽西下,夜色從千里以外悄悄襲來,不時聽到啥雜的人聲和群雞入封的聲音,響在同一個山丘。

鑑賞評價

詩歌描繪了一幅江南水鄉深秋日暮的圖景。寫了黃葉、陂塘、籧篨、急風、扁舟、夕陽、暝色、人語、雞聲、小寺、山丘等意象,表達了作者思歸的思想感情。深秋時節,作者身居小寺之內,眼見黃葉飄墜於西邊的陂塘,因而注視到陂水橫溢,四處漫流。詩人此刻即產生了一種飄零之感,動了歸家之念。接著,詩人耳聞籧篨聲響,知道外面起了大風,扁舟已無法開行。真是欲速歸而不能。詩人面對著黃昏降臨後的千里夜色,不時聽到同一山丘上嘈雜的人聲和驅雞入棲的聲音……此景此境,詩人不由得興起“日暮鄉關何處是”的嗟嘆。
這首題壁詩通篇寫景,無一抒情議論詞句,但詩人在秋深日暮異地作客的孤寂惆悵之情、思鄉盼歸之意,都已流溢在字裡行間。首句寫黃葉紛紛飄墜,西陂河水漫流,表現出蕭瑟的秋意,也透露家在徐州而宦遊江南的詩人鄉思撩亂、飄零寂寞的心緒:次句寫秋風正急,粗席作的船帆嘩嘩作響,沒法卷收,阻滯了旅人乘坐的扁舟:可以想像,渴盼歸鄉的詩人看到這風急滯舟的景象,心裡該是多么焦急、失望。三四句寫詩人在無奈之中極目眺望,只見夕陽西下,暮色從千里以外悄悄襲來。這時,他聽到江南人的吳依軟語聲和群雞入塒的聲音,混成一片,響在同一個山丘、這兩句所寫景象與前兩句相反,不是蕭瑟、紊亂、急劇、令人不安,而是和諧寧靜、親切溫馨、充滿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家庭生活氛圍:這樣的景象,一定觸引起異鄉飄泊的詩人對家鄉和親人的憶念,甚至使他在幻覺中仿佛已經回到了故鄉:以上兩組不同情調氣氛的意象,相互對照,又組合成一個渾整的意境,含蓄地表達了詩人——遊子的內心世界。
這首詩中的意象,既是作者耳聞目見的實景,又巧妙地融化了《詩經》的“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牛羊下來”(《王風,君子於役》)和唐宋詩中諸如“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艫人語夕霏間”(秦觀《泗州東城晚望》)等表現鄉思的傳統意象。妙在不露痕跡,誘人想像、尋味。
寇國寶的詩,葉夢得已“恨不得多見”。但單從這首詩里,已能看出他雖然跟陳師道學詩很久,風格卻與江西詩派迥然不同。葉夢得說這首詩“句意極可喜”。實際上,可喜的並不限於句意,此詩的勝處,實在於境界。

佳作佳話

這詩是宋代寇國寶擔任吳縣主簿時,題在閶門外一所小廟牆上的。他離任以後,葉夢得偶然到廟發現了這詩,以為“句意極可喜”,但不知作者是誰。幾經打聽,才了解它是與自己同榜登科的寇國寶所作,而且知道寇是陳師道的弟子,終於明白這詩之所以好,原來是因為“文字淵源有所自來”(《石林詩話》)。後來,清陳衍也說:“國寶為後山人室弟子,讀此殆無愧色。”(《宋詩精華錄》)他們都認為名師出高徒,寇國寶這詩有乃師之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