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苜蓿峰寄家人

《題苜蓿峰寄家人》是唐代詩人岑參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實際上是寫給親人的一封書信,表達自己的思念,也安慰妻子的思念。前兩句點明時間和地點,強調相去之遠,使詩人落思家念親之淚;後兩句以家人思念作者自己,襯托詩人的思念之苦。全詩語言樸質自然,感情真摯深切,格調蒼涼沉重。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題苜蓿峰寄家人
  • 作品別名:題苜蓿烽寄家人
  • 作者:岑參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評價,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題苜蓿峰寄家人
苜蓿峰邊逢立春,胡蘆河上淚沾巾。
閨中只是空相憶,不見沙場愁殺人。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苜蓿(mùxù)峰:玉門關外之山。峰,一作“烽”。
⑵立春:節氣名。
⑶胡蘆河:說法不一,似指甘肅省西部玉門關外的疏勒河。
⑷閨中:指岑參妻子。
⑸殺:同“煞”,極甚之義。《古詩十九首》:“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苜蓿峰邊春天又已來臨,胡蘆河上不由淚下沾巾。
你在閨中只能空作思念,怎知沙場愁極出征之人!

創作背景

此詩為詩人在安西都護府任職時作,約作於天寶八載(749)。詩人在安西時,曾行役於外,至苜蓿峰,適逢立春,頓起思家念親之情而作此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詩實際上是寫給親人的一封書信,表達自己的思念,也安慰妻子的思念。
詩的前兩句照應題目“題苜蓿峰”從首宿峰寫起。春天又來到苜蓿峰、胡蘆河上。眼望邊地景物,詩人不由淚下沾巾。開始就點出邊地、點出季節。“逢”,實則是“又逢”,這就強調了置身邊塞已非一日。“苜蓿峰”、“胡蘆河”說的都是邊地,上下兩句以互文句式作反覆說明,不僅點明地點,而且它們本身又是異地景物,從而強調了與“家人”相去之遠。這一切正是觸動詩人感情的契機。“淚沾巾”這一形象性的活動便概括了此時此地詩人的心情。至於“淚沾巾”的原因,則由下兩句來具體寫。格調是沉重的。
詩的後兩句照應題目“寄家人”寫自己的思念:妻子在家中是那樣思念征人,卻只能空然想想而己,她怎會知道沙場之上又是怎樣地令人愁腸欲斷呢?這裡作者沒有直接去寫自己思念“家人”,卻去寫“家人”思念自己,而且知道“家人”是在“空思想”。“空”,有徒然之意,即使思念也難以排遣;“空”,又有憑空之意,叫思念也難知沙場征人之苦。表達了詩人對“家人”的深深理解和憐惜,也就襯託了詩人思念之苦,較之一般寫家人億征人更為深切。詩人之所以“愁”,是由於沙場征戰之苦,是由於家人思念之苦,“淚沾巾”的原因在這裡也就得到了回答。身為征人的詩人理解“家人”,同時也希望“家人”理解征人,慰藉之意,關切之情,自在其中。
全詩語言樸質自然,感情真摯深切,格調蒼涼沉重,先從自己思念“家人”寫開去,又從“家人”思念自己寫攏來,結構迴環,語意深長,很好地傳達了詩人愁腸百轉的心情。

名家評價

唐·皎然詩式》:凡人出外,每逢時節不免有所思,所謂“清明無客不思家”也,矧參於玉口關外而逢立春乎?首句敘時。凡人出外,苟風景之可訪,猶足流連,若“胡盧河上”,風景又惡,欲思家矣,“淚沾巾”寫出一種悲感之狀。二句敘地。開首兩句,分明從參在關外自己面說,如閨中相憶,忽從對面說矣。二句以虛接為轉。沙場何處不可愁人?言閨中雖有許多想像,只在空里捉摸,未至關外實見其惡而致愁耳。四句就三句發之,所謂順流之舟也。此前兩句切己身說,後兩句切對面說,讀此可悟章法。
明·敖英《唐詩絕句類選》:他人只說閨思已足,此更深一層。
明·凌宏憲《唐詩廣選》:實歷一苦語。
清·劉邦彥《唐詩歸折衷》:相憶外更生一意,語便不淺。
清·劉宏煦《唐詩真趣編》:亦是對面襯托法。

作者簡介

岑參(715~770),唐代詩人。南陽(今屬河南)人。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進士,曾隨高仙芝到安西、武威,後又往來於北庭、輪台間。官至嘉州(今四川樂山)刺史,因世稱岑嘉州。卒於成都。其詩長於七言歌行。所作題材廣泛,善於描繪塞上風光和戰爭景象;氣勢豪邁,情辭慷慨,語言變化自如。與高適齊名,並稱“高岑”,同為盛唐邊塞詩派的代表。有《岑嘉州詩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