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題柱·桃李摧殘風雨春
- 創作年代:宋代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陳師道
作品原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序:永安驛廊東柱有女子題詩云:“無人解妾心,日夜長如醉。妾不是瓊奴,意與瓊奴類。”讀而哀之,作二絕句。
桃李摧殘風雨春,天孫河鼓隔天津。
主恩不與妍華盡,何限人間失意人!
作品賞析
《朱子語類》卷一三〇載:陳師道在嚴寒中缺乏衣服,卻恥於穿他妻子從曾經兩次誣陷蘇軾的權臣趙挺之家借來的衣服,寧願“凍病”而死。可見他窮得硬氣。他靠著自己獨具一格的詩文,為曾鞏所賞識,黃庭堅所提攜,蘇軾所推挽,才當過兩任州學教授。後來,蘇軾遭黨禍遠貶惠州,陳師道被視為“餘黨”,連州學教授也當不成了。寫這首絕句時,他四十歲,已罷教職,住在曹州,寄食於岳父郭概家,窮愁潦倒,十分失意。
詩前小序說:“讀而哀之,作二絕句。”可知“哀”是詩心。這哀,是因為讀了一位女郎的題柱詩而引發的。女郎以瓊奴自況,詩寫得很淒婉。據劉斧《青瑣高議》前集卷三載:瓊奴姓王,本是仕宦大家族的少女,流落為趙奉常的小妾,受盡趙奉常大老婆的鞭笞凌辱,趙奉常雖欲回護而無能為力,後來她隨趙家赴荊楚,路過淮山驛,在驛館牆上題了一段寫自己生平遭際的話。王安石之弟王平甫聽說後,為她作長歌以哀其事。然而瓊奴的身世固然可哀,尚有王平甫為她作詩,寄予同情,可以流傳後世。但詩人眼前這位在永安驛題柱的女郎,與瓊奴遭際相同,但比她更為悲哀寂寞。她在題柱詩中說:“無人解妾心,日夜長如醉。”一個人有極深的痛苦而得不到任河人的理解與同情,這才是茫茫人世最大的悲哀。以陳師道這些年的際遇來說,他自甘清貧,不阿諛權貴,並沒有什麼過錯卻被無端捲入黨禍,仕途阻絕,以一生學問之富,不得不就食於岳父之家,這份心情無人可以訴說。“同是天涯淪落人”,共同的遭遇,使詩人把自己與這位女郎聯繫在一起了。小序中的“讀而哀之”,表面上是哀人,其實是詩人自哀。
詩的首句以春天桃李橫遭風雨摧殘為喻,寫題柱女郎的悲慘境遇。開篇詩情激越,但造語平常,看不到什麼佳勝之處。第二句用牛郎、織女隔天河相望的故事,說女郎被棄置,井非良人負心,而是由於另有一種橫暴的惡勢力隔離了他們,使他們苦苦相守相望而不得相親,有咫尺天涯之恨。這就比第一句寫的一般女性的悲哀深了一層。第三句用白居易“紅顏未老恩先斷”詩意,把詩情更推進了一層。作為女性米說,青春盡日,便被拋棄,當時是司空見慣。但這位女郎不同。她妍華未盡,正值盛年,“主恩”卻先無端阻絕,這就較之別的女性只有更深一層的悲哀。有了這樣三層蓄勢,把詩情醞釀得十分濃烈,結句才以長吟永嘆推出正意:“何限人間失意人!”意思是,人間該有多少失意者啊!這個結句抒發感慨,實是反問,把詩情推向更高潮,把詩境也擴大了。人間失意,大都如此,不獨這一個女郎,也不限於女性。讀書人中間,也有不少遇合無常、終身不偶的人。言外之意,他自己也就是這樣的失意人。
以芳草美人比喻作者自身,是自屈原《離騷》以來文學作品特別是詩詞中習用的手法。但古人用這一手法,多事自喻明志;陳師道此詩卻是從現實中一位失意女郎的題柱詩觸發感慨,感情就更加飽滿、深切。加上前三句層層蓄勢、最後推出正意這種藝術構思,更加強了表達力量。而且,他構想出“天津”隔開牛郎織女,以表明自己的失意是第三者阻隔其間,並非朝廷見棄,把怨恨之情寫得既深刻又委婉,幽怨雖切而不失蘊藉,更得風人之旨。陳師道的詩,向以“運思幽僻”、“猝不易明”著稱,因此,“言外寄託,難以懸揣”。但這首絕句立意鮮明,他把滿腔失意的憤懣之情,委婉而又明確地傾訴出來了。這種詩,在《後山集》中並不多見,很能見出陳師道那種淒幽惆悵的真情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