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吳之璠刻竹筆筒》是弘曆創作的一首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題吳之璠刻竹筆筒
- 出處:御製詩四集巻八十六
- 作者:弘曆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題吳之璠刻竹筆筒》是弘曆創作的一首詩。
清吳之璠制竹雕御題劉海戲蟾圖筆筒,清代竹雕,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簡介】筆筒圓體,三矮足。以去地浮雕法刻畫劉海於兩株松樹旁信步緩行,一手搦錢串並擔負長帚,帚上伏三足金蟾,一手持葫蘆。劉海敞衣袒腹,圍豹皮裙,回首與蟾蜍對視,咧嘴而笑,憨態可掬。雕刻技法之粗獷處,如衣褶、松枝、帚梢等,大開大...
吳之璠,字魯珍,號東海道人,康熙年間人。他在學習朱三松竹雕技法的同時,又借鑑北魏石刻中的淺浮雕技法,獨創薄地陽文竹雕技法。《竹人錄》雲其“所制薄地陽文,最為工絕。”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得到吳之璠刻黃楊木筆筒一件,愛不釋手,賦詩稱讚說:“刻竹由來稱魯珍,藏鋒寫像看傳神。”可見吳之璠在當時...
清吳之璠款浮雕竹林七賢圖竹筆筒是一件清代的文物,館藏於上海博物館。文物特徵 這件筆筒陰刻“己酉秋日吳之璠制”款,作於雍正七年己酉(1729),深浮雕竹林七賢故事。松柏竹林掩映之下,竹林七賢或相對彈琴,或側耳傾聽,或松下對弈,或佇立觀棋,場景自然,神態生動。竹林七賢是魏晉時名士,據載他們常于山陽縣...
清吳之璠款竹雕對弈圖筆筒是清代的筆筒。簡介 外壁一側圖案雕蒼松掩映,石壁間,溪水旁,二人對弈,一人舉棋不定,一人凝神審度,還有一人背向觀棋。另一側松林後的洞府中有一小童搦扇於爐前烹茶,爐火正旺,小童偷閒回首窺視。內室几案上置食盒、盤、壺之類。山溪一側岩石上刻陰文“戊午夏日吳之璠制”行書款。松...
吳之璠運用竹材特性,以微凸的淺浮雕技法雕出紋飾主題,留出大片空白另刻詩文以作襯托。傳世的《二喬並讀圖》筆筒(藏上海博物館),畫面描寫三國時代東吳喬玄的兩個女兒——大喬小喬詠賞曹植《銅雀台賦》的情景,作者採用高浮雕技法,人物神態栩栩如生,衣褶流暢,道具陳設有序,鏤刻精緻。筆筒另一面刻七絕一首:“...
題吳之璠刻竹筆筒 《題吳之璠刻竹筆筒》是弘曆創作的一首詩。作品原文 刻竹由來稱魯珍,藏鋒寫像看傳神。技哉刀筆精誠可,於吏吾當斥此人。作者簡介 弘曆(1711一1799),年號乾隆,廟號高宗。執政期間勵精圖治,主持編成《明史》《四庫全書》等書。有《御製詩》《樂善堂全集》等。
清吳之璠竹雕松蔭高士筆筒是清代的筆筒。筆筒圓體,三矮足,筒身修長輕巧。外壁以去地浮雕法表現3株老松斜插於雲翳,松針亭亭如蓋。松根處半倚坐一老者,寬袍大袖,扳膝昂首,縱目天外,意態陶醉,而筆筒上部淺浮雕流雲遮月,與人物目光遙相呼應,情境清朗,富於書卷氣。松乾下側有陰刻隸書“吳之璠”款識。...
清吳之璠竹雕御題劉海戲蟾圖筆筒是清代的竹雕筆筒。筆筒圓體,三矮足。以去地浮雕法刻畫劉海於兩株松樹旁信步緩行,一手搦錢串並擔負長帚,帚上伏三足金蟾,一手持葫蘆。劉海敞衣袒腹,圍豹皮裙,回首與蟾蜍對視,咧嘴而笑,憨態可掬。雕刻技法之粗獷處,如衣褶、松枝、帚梢等,大開大闔,線條峻急有力;而...
這隻清代竹筆筒以“薄地陽文”法,刻一荷杖羅漢,口沿及底部略突出,筆筒呈束腰形,口沿由外向內壁作斜坡狀。底做三足形,微內收。畫面中羅漢笑容可掬,緩步行來,羅漢左下角有“之?”款。 中文名 清吳之璠“荷杖羅漢圖”竹筆筒 年代 清代 性質 竹筆筒 方法 “薄地陽文”法 ...
清吳之璠作竹雕寒山拾得圖筆筒,尺寸: 口沿直徑10.5厘米,高14.5厘米,上海市歷史博物館藏。嘉定竹刻始於明朝,至清代,嘉定縣已成為竹刻工藝的中心之一。嘉定派竹人以筆法運刀法,勇於創新,所刻制的人物、山水、草蟲、禽鳥,刀法精湛,精妙絕倫,具有新鮮靈動之感。此竹雕筆筒為清代嘉定竹刻名家吳之璠所作,刻繪...
山澗一側的石壁上刻有乾隆御題詩一首:形態特徵 賭墅已因勝謝元,即臨大事祗夷然。淮淝捷報傳飛騎,屐齒何妨折不全。魯珍絕技繼朱枀,逸品流傳頗寡逢。對奕人間若無事,傳神是謂善形容。乾隆丙申秌日御題。下方有楷書“古”“香”二小印及“槎溪吳之璠”、“魯珍”等款識。創作背景 這件筆筒取材東晉淝水之...
詠吳之璠竹刻海蟾筆筒 《詠吳之璠竹刻海蟾筆筒》是弘曆創作的一首詩。作品原文 一帚掃清三界塵,戲蟾猶自不離身。還金篇與伊誰論,仿佛其人道姓甄。作者簡介 弘曆(1711-1799),即清高宗。清代皇帝。年號乾隆。1735-1796年在位。愛新覺羅氏。滿族。雍正第四子,名弘曆。
清吳之璠黃楊筆筒是清初竹木雕刻家吳之璠的作品。吳之?(1662——1722)是清初的著名竹木雕刻家,字魯珍,自署東海道人。師承朱三松,創造出薄地陽文浮雕法,即去地浮雕法,“這是一種以淺浮雕來突出主題、留空四周作為背景的新型雕刻法”,“這種去地浮雕法,介於朱氏高浮雕與淺浮雕之間”。乾隆四十年(1775)...
吳之璠牧牛圖筆筒清代竹雕。高13.3厘米,徑 8厘米,半面無雕飾,半面刻一牧童,斗笠為風吹颺,遽起立牛背,奮臂前伸,欲攫捉而未能及。,清代竹雕。高13.3厘米,徑 8厘米,半面無雕飾,半面刻一牧童,斗笠為風吹颺,遽起立牛背,奮臂前伸,欲攫捉而未能及。牧童鬢髮衣衫飄飄有風意。水牛嘴角眼坳,角棱脊骨...
此處畫面構圖設計方式與台灣黃玄龍先生所藏的吳之璠《竹雕秋松對弈圖筆筒》相類似。小童,石案,器具等擺設如出一轍(見圖4B),是典型的吳氏藝術風格無疑。由此看出,吳氏在實用器物圓形筆筒這種藝術形式上擁有相當嫻熟的構圖技巧,也能看得出吳氏將三個擅長的構圖紋飾片斷,以各種題材,在不同材質的,不同大小的...
山澗一側的石壁上刻有乾隆御題詩一首:賭墅已因勝謝元,即臨大事祗夷然。淮淝捷報傳飛騎,屐齒何妨折不全。魯珍絕技繼朱枀,逸品流傳頗寡逢。對奕人間若無事,傳神是謂善形容。乾隆丙申秌日御題。下方有楷書“古”“香”二小印及“槎溪吳之璠”、“魯珍”等款識。這件筆筒取材東晉淝水之戰的故事。雕刻層次...
由此筆筒圖案也我們可以看出,吳之璠很善於構圖,通過用景物的遮掩疊壓,使畫面形成不同的層次,產生遠近的效果。所以他的淺浮雕法能在有限的高度上,“絲忽之間,見微妙之起伏”,給人以透視深度之感。乾隆皇帝對吳之璠的雕刻作品尤為喜歡,曾在他的一件竹雕筆筒上題詩曰:“刻竹由來稱魯珍,藏鋒寫像看傳神,技...
吳之璠深浮雕二喬並讀圖竹筆筒 吳之璠深浮雕二喬並讀圖竹筆筒是清朝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上海博物館。文物特徵 尺寸:口徑12.3cm,底徑12.6cm,高15.4cm
吳之璠透雕劉海戲蟾竹筆筒 吳之璠透雕劉海戲蟾竹筆筒是一件清代的文物,館藏於上海博物館。文物特徵 重要展覽
雕竹牧馬圖筆筒:清前期吳之璠作品,現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竹乾一段,直壁,以竹節為底,修出三足。外壁浮雕一馬仰臥翻滾,旁一養馬的圉人,持繩含笑睥睨。馬張目露齒,掀鼻仰首,鬃鬣及尾毛四散,作腰腿用力滾轉的姿態。圉人側身跨步,自身側甩繩,充滿動感。圉人身後行書陰文款:「吳之璠制」。作品...
清代陳設器。吳之璠作。現藏故宮博物院。高17.3厘米,口徑9.4厘米,底徑9.2厘米。橢圓形,鑲紫檀木口和底,四垂雲足。筆筒一面以薄地陽文刻一荷杖僧人,面如滿月,雙肩聳立,手持佛珠,肩荷禪杖;一面陰刻行書題詩一首。作品刀法嫻熟,線條婉轉流暢,表現了作者薄地陽文技法的風格和特徵。
清王易制竹雕滾馬圖筆筒,此滾馬圖題材筆筒並非孤例,清初竹刻大家吳之璠亦有滾馬圖筆筒傳世(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兩相比較,構圖頗似,王作之技法似也源自吳氏之“薄地陽文”。而人物、駿馬的神態刻劃,吳作均更勝一籌。【簡介】筆筒圓形,有三矮足。外壁減地浮雕一馬翻滾仰臥,奮鬣昂首,前足左曲,後足蹈...
直到乾隆四十年(1775),清高宗於內府看到他的筆筒作品,見刻有“槎溪吳魯珍”名款,詢問魯珍何人,侍臣據陸廷燦《南村隨筆》記載入奏,從此名聲大噪。他承襲嘉定三朱的高浮雕傳統,研創出一種稍高出地子的淺浮雕技法,金元鈺稱之為“薄地陽文”。吳之璠運用竹材特性,以微凸的淺浮雕技法雕出紋飾主題,留出...
明末清初,嘉定派竹刻名家人才輩出,其中秦一爵、沈漢川、沈禹川等均師法朱氏刻法,以高浮雕及圓雕的刻竹技巧而聞名於世,但也有部分名家卻在繼承之餘,探索雕刻之奧妙,推陳出新,出現了以周顥為代表的平刻花紋派,以封錫祿、封錫璋兄弟為代表的竹根人物立體雕刻派,以吳之璠為代表的薄地陽文浮雕派,並且金...
此滾馬圖題材筆筒並非孤例,清初竹刻大家吳之璠亦有滾馬圖筆筒傳世(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兩相比較,構圖頗似,王作之技法似也源自吳氏之“薄地陽文”。而人物、駿馬的神態刻劃,吳作均更勝一籌。然而,此筆筒將浮雕與陽刻結合,增加了器表的變化,刀法亦工整流利,在流傳至今的清代嘉定派竹刻中亦不失為優秀之...
清代竹刻名家有張希黃,創留青竹刻技法,為竹刻浙派的代表;吳之璠,刻工圓潤,尤善浮雕;還有封錫祿、鄧浮嘉、周芷岩、尚勛、潘老桐等人。就傳世的明清筆筒看,有光素器物,不加雕飾以本身的紋理和色澤取勝,樸實無華,素雅大方,但相對來講,工藝韻味稍差,為藏者所不重。有精心鏤雕器物,如竹雕松鶴筆筒,為...
山澗一側的石壁上刻有乾隆帝御題詩一首:賭墅已因勝謝元,即臨大事祗夷然。淮淝捷報傳飛騎,屐齒何妨折不全。魯珍絕技繼朱枀,逸品流傳頗寡逢。對奕人間若無事,傳神是謂善形容。乾隆帝丙申秌日御題。下方有楷書“古”“香”二小印及“槎溪吳之璠”、“魯珍”等款識。這件筆筒取材東晉淝水之戰的故事。雕刻...
清初吳之瑤制寒山拾得圖筆筒 清初吳之璠制竹根雕和合二仙 清初吳之璠制仙人乘槎圖筆筒 清初封錫祿制竹根雕採藥仙翁 清初封錫祿、封錫璋兄弟合制松下高士圖筆筒 清初封錫祿制送君遠行圖筆筒 清初康熙年制竹雕香爐 清初顧珏制桐蔭讀書圖筆筒 清初顧珏制庭院高士圖筆筒 清初顧珏制桐蔭美人圖竹筆筒 清初周顥制竹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