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部蛛網膜下隙神經阻滯術

頸部蛛網膜下隙神經阻滯術

頸部蛛網膜下隙神經阻滯術:適用於診斷性阻滯;頸部、上肢及上胸部手術的麻醉;相應部位晚期癌性疼痛的損毀性治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頸部蛛網膜下隙神經阻滯術
  • 外文名:Cervical subarachnoid neurolysis
操作名稱,適應證,禁忌證,術前準備,手術方法,穿刺方法,用藥及劑量,注意事項,

操作名稱

頸部蛛網膜下隙神經阻滯術

適應證

頸部蛛網膜下隙神經阻滯術適用於:
1.診斷性阻滯。
2.頸部、上肢及上胸部手術的麻醉。
3.相應部位晚期癌性疼痛的損毀性治療。

禁忌證

1.穿刺部位皮膚及軟組織感染
2.全身膿毒血症
3.凝血功能異常。

術前準備

1.穿刺用具準備 傳統的蛛網膜下隙阻滯穿刺針(脊麻針)使用9號(20G)或7號(22G)穿刺針。多採用更細的新型脊麻針,其頭端帶有側孔,呈鉛筆尖樣。用此類穿刺針穿刺硬膜時是鈍性分開而不是切斷硬膜纖維,故可減少蛛網膜下隙阻滯後頭痛的發生率。24G和25G穿刺針易彎折,常需先置入19G導引針,經導引針內穿刺。也可直接使用硬膜外-腰麻聯合阻滯針。其他應準備:5ml注射器、局麻藥、消毒用品及無菌敷料等。
2.穿刺體位準備 患者取側臥位,頭下墊枕,屈頸,儘量使頸椎呈水平位。
3.穿刺間隙和體表定位準備 選擇頸6~7或頸7~胸1椎間隙進針。頸部最大凸起的棘突是第7頸椎棘突。
4.選擇確切的消毒液,行大面積皮膚消毒。

手術方法

穿刺方法

於兩棘突的中點,用25G注射針頭注射0.25%利多卡因,行穿刺點皮內、皮下及深部浸潤麻醉達棘上韌帶和棘間韌帶,同時探明硬膜外穿刺的進針方向。將19G導引針或硬膜外穿刺針沿針眼刺入皮膚,使進針方向與棘突平行,穿過棘上韌帶刺入棘間韌帶,抵達黃韌帶時有韌性感。將針芯取下,接上盛有2~3ml生理鹽水內含一小氣泡的注射器,推動注射器芯,有回彈感覺,同時氣泡縮小,液體不能注入,表明針尖已抵及黃韌帶。此時可繼續慢慢進針,反覆推動注射器針芯試探,一旦突破黃韌帶,即有阻力頓時消失的“落空感”,同時注液可毫無阻力,小氣泡也不再縮小,表示針尖已進入硬膜外間隙。將25G脊麻針經導引針針內置入,遇有阻力後再慢慢進針少許,會感到阻力突然消失,即有“第2個落空感”。拔出脊麻針的針芯,可見腦脊液緩慢流出,說明脊麻針已進入蛛網膜下隙。根據患者病情注入不同劑量的不同藥液。

用藥及劑量

如果進行診斷性阻滯,將1mg地卡因(或其他脊麻藥)用1ml滅菌注射用水稀釋後注入。如果進行手術麻醉,根據需要阻滯的範圍注入重比重局麻藥

注意事項

1.脊髓損傷 為嚴重的併發症。此技術操作必須由熟練的麻醉、疼痛醫師進行。
2.血壓下降 下降程度與阻滯節段有正相關關係。少數病人可發生驟然血壓下降,嚴重者可因腦缺氧引起噁心、嘔吐和不安,甚至意識消失。注藥前必須建立靜脈通路,補充血容量。血壓下降明顯時可靜注少量麻黃鹼(10~20mg),加快輸液或緊急抬高下肢。
3.呼吸抑制 阻滯肋間肌肉引起呼吸抑制,表現為胸式呼吸消失。缺氧時可發生噁心、嘔吐和不安。必須給予吸氧,對通氣不足者,應以密閉面罩進行輔助呼吸。
4.術後頭痛 頭痛是以往比較常見的併發症,多發生在麻醉作用消失後數小時至24h,2~3d最劇烈,7~14d消失,少數人可持續更長的時間。頭痛的原因可能與腦脊液外漏導致顱內壓降低有關。選用細穿刺針可明顯減少其發生率。
5.下肢癱瘓 為少見的嚴重併發症。除穿刺針對脊髓的直接損傷外,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藥物的化學性刺激引起粘連性蛛網膜炎。應注意藥物的濃度、滲透壓以及藥物的純度等因素。
6.腦神經麻痹 麻醉後偶爾引起腦神經麻痹,其中以外展神經麻痹為多見。在單純腰穿後也可能發生。因此認為可能與腦脊液丟失,腦組織下沉壓迫腦神經有關。
7.如欲進行神經破壞性阻滯,應在X線透視或CT引導下穿刺,使得神經破壞性阻滯的安全性進一步提高。治療之前,應充分向患者或家屬說明診斷、預期療效、原有其他器質性疾病在治療期間可能加重、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及併發症等,並解答患者或家屬提出的問題。應備有相關的知情同意書,列明上述事項,在患者或家屬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履行簽字手續確認後方可治療。未經患者或家屬書面同意,不應進行神經破壞性阻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