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原理和技術》是 2009年7月人民軍醫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洛夫特斯(Loftus.C.M.),譯者是周定標、王濤、翟寶進。
基本介紹
- 書名: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原理和技術
- 作者:(美)洛夫特斯(Loftus.C.M.)
- 譯者:周定標、王濤、翟寶進
- ISBN:9787509127278
- 頁數:318
- 定價:180.00元
- 出版社:人民軍醫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7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原理和技術(第2版)》適用於神經內、外科、血管外科、老年病科、影像科及介入神經外科等科室醫生的臨床學習、參考之用。缺血性腦卒中主要原因之一是頸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原理和技術(第2版)》系統地介紹了頸動脈重建、放射學研究、手術技術、併發症、特殊病例等內容,並詳細地介紹了頸動脈內膜切除術的科學基礎、手術適應證、手術步驟、手術技術與技巧、補片套用與術中轉流技術、術前評估、術中監測和術後併發症的處理等。《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原理和技術(第2版)》在12年前第1版的基礎上,增加了大量最新的手術圖片和高清晰影像資料。全書內容豐富,架構合理,科學性、先進性、實用性高。
編輯推薦
50%的新圖片和大量精選的最新臨床病例,這為讀者不但提供了大量彩圖,同時也提供了關於頸動脈補片使用技術、復發疾病、複雜而異常的頸動脈手術、頸動脈手術併發症的討論和治療方法等的圖解。像《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原理和技術(第2版)》的第1版一樣,彩色照片配有重要結構的手繪線圖。打開《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原理和技術(第2版)》看到插圖的同時,在圖的左側即上一頁,可以看到由經驗豐富的頸動脈外科醫生針對難以理解的特殊技術所做的詳細說明。
有關新的信息和檢測儀器、技術手段等在再版時完全重寫了,並進行了更全面的分類,如該書提供了轉流管放置的清晰透徹的演示等.第2版中還包括新近修訂和更新的章節,如頸動脈手術的選定、協作試驗的結果、頸動脈手術與頸動脈支架的比較等。第2版還進一步擴充了放射照片章節的內容;闡述了當前的常見病例和複雜頸動脈手術的表現。第2版還包括處理沿切口縫線血凝塊、術後閉塞、頸外動脈夾層的策略等內容,並且回顧了重要神經結構在頸動脈內膜切除術過程中的潛在損傷。
有關新的信息和檢測儀器、技術手段等在再版時完全重寫了,並進行了更全面的分類,如該書提供了轉流管放置的清晰透徹的演示等.第2版中還包括新近修訂和更新的章節,如頸動脈手術的選定、協作試驗的結果、頸動脈手術與頸動脈支架的比較等。第2版還進一步擴充了放射照片章節的內容;闡述了當前的常見病例和複雜頸動脈手術的表現。第2版還包括處理沿切口縫線血凝塊、術後閉塞、頸外動脈夾層的策略等內容,並且回顧了重要神經結構在頸動脈內膜切除術過程中的潛在損傷。
作者簡介
洛夫特斯(Christopher M.Loftus)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費城Temple大學醫學院神經外科教授兼主任,曾任美國神經91、科醫師協會(AANS)主席。Loftus博士對顱內側支循環、動脈瘤的術中超低溫治療、顱外段頸動脈閉塞性疾病和腦血管重建的研究等領域造詣頗深,出版和發表了200多項學術研究論文、綜述、專著以及部分專著的章節和論文摘要。Loftus博士曾編寫12本神經外科教科書,也是《神經外科技術》的主編。他還是十幾家學術雜誌的編委和審稿人。在手術例數、技巧、手術器械發明、基礎套用研究等多方面是頸動脈內膜切除術的國際權威。目前全世界神經外科、血管外科廣泛使用的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專用器械就是以Loftus名字命名的。
圖書目錄
第1章 頸動脈重建的歷史展望
1.1 頸動脈重建的科學基礎
1.1.1 無症狀頸動脈疾病
1.1.2 症狀性頸動脈疾病
1.1.3 臨床評估
1.1.4特殊外科情況
1.2 技術上的見解
1.2.1 麻醉選擇
1.2.2 頸動脈夾閉期間的監測技術
1.2.3 頸動脈切開技術
1.3 頸動脈重建的外科技術
1.3.1 適應證
1.3.2術前檢查和準備
1.3.3 外科技術
1.4 專業討論
1.4.1 顯微外科動脈內膜切除術
1.4.2 雙側頸動脈內膜切除術
1.4.3 完全閉塞
1.4.4急性腦卒中
1.5 術後評估
1.6 頸動脈內膜切除術的併發症
1.7 頸動脈狹窄的血管內治療
參考文獻
第2章 放射學研究
2.1 頸動脈低分叉並頸內動脈起始部症狀性斑塊
2.2 頸動脈高位分叉
2.3 並行
2.4 頸內動脈局灶性潰瘍
2.5 頸動脈斑塊的深潰瘍
2.6 良性動脈造影片——不良潰瘍
2.7 95%狹窄的病變
2.8 頸總動脈斑塊蔓延,動脈切開延長
2.9 線樣征
2.10 X線片上識別頸動脈分叉發出的咽升動脈
2.11 串珠形狹窄
2.12 交叉灌注對側大腦中動脈
2.13 是否需要分流可預測嗎?
2.14 術前頸外動脈閉塞
2.15 頸內動脈殘端
2.16 頸動脈紐結
2.17 頸動脈狹窄伴頸動脈遠端動脈瘤
2.18 管腔內血栓
2.19 併發症——沿縫線的血凝塊
2.20 併發症——術後完全閉塞
2.21 併發症——頸外動脈夾層
第3章 手術技術
3.1 手術器械
3.2 手術體位
3.3 供選擇的切口
3.4 頸內外動脈並行時的體位
3.5 高分叉切口
3.6 鋪單和準切開
3.7 頸闊肌和Michel切口夾
3.8 胸鎖乳突肌
3.9 頸靜脈一面總靜脈
3.10 面總靜脈的結紮
3.11 安全結紮面總靜脈
3.12 面靜脈的小屬支
3.13 在腮腺的後方分離
3.14 首先顯露頸總動脈以備術中阻斷
3.15 用牽開器顯露頸動脈
3.16 頸動脈鞘上縫合懸吊4針
3.17 頸內動脈意外閉鎖
3.18 頸動脈內膜切除術中可能損傷到的主要神經結構
3.19 頸動脈內膜切除術中其他易受損傷的神經
3.20 低分叉與肩胛舌骨肌
3.21 為保證充分低位顯露頸動脈,切斷肩胛舌骨肌
3.22 舌下神經
3.23 胸鎖乳突動脈——一個頸外動脈的分支
3.24 高分叉時的二腹肌和舌下神經——左側頸動脈的暴露
3.25 高分叉時的二腹肌和舌下神經——右側頸動脈的暴露
3.26 頸動脈並行時的解剖——暴露
3.27 游離甲狀腺上動脈——右側頸動脈的暴露
3.28 游離甲狀腺上動脈——左側頸動脈的暴露
3.29 游離咽升動脈(左側)
3.30 游離咽升動脈(右側)
3.31 觸知和觀察斑塊末端——左側頸動脈的暴露
3.32 觸知和觀察斑塊末端——右側頸動脈的暴露
3.33 向外凸出的斑塊侵蝕頸動脈外膜層
3.34 環夾頸內動脈的Javid血管夾
3.35 Loftus分流夾
3.36 在Rummel血管束帶下方放置血管阻斷鉗
3.37 沿頸總動脈和頸內動脈切開(藍線)——左側頸動脈的暴露
3.38 Potts剪刀剪開——左側頸動脈的暴露
3.39 Potts剪刀剪開血管——左側頸動脈的暴露
3.40 用PenfieId剝離子顯示錯誤的切開界面——右側頸動脈的暴露
3.41 頸內動脈近段的局灶性斑塊——左側頸動脈的暴露
3.42 長的、範圍較廣的頸總動脈與頸內動脈斑塊
3.43 頸總與頸內動脈分流
3.44 轉流管先向下插入頸總動脈
3.45 轉流管在頸總動脈內被收緊系牢
3.46 在置入頸內動脈之前轉流管內排空其他物質並充滿血流
3.47 置入轉流管至頸內動脈遠端
3.48 置入轉流管可能造成的血管內膜損傷
3.49 夾緊頸內動脈內的轉流管
3.50 兩種角度看Loftus型頸動脈轉流管
3.51 評估轉流管的功能
3.52 置入轉流管後修復血管
3.53 從切口側緣開始剝除斑塊——左側頸動脈的暴露
3.54 銳性切斷頸總動脈斑塊——右側頸動脈的暴露
3.55 從頸內動脈剝除斑塊(末端變薄)——右側頸動脈的暴露
3.56 從頸外動脈剝除斑塊——左側頸動脈的暴露
3.57 切開頸外動脈——斑塊末端深在
3.58 切開頸外動脈——斑塊末端深在
3.59 因都卜勒信號不好而切開頸外動脈
3.60 縫合修補切開的頸外動脈
3.61 採用HemashieId補片修補頸內動脈時頸外動脈的縫合
3.62 採用環繞方式切除殘餘斑片——右側頸動脈的暴露
3.63 左側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斑塊已經完全切除,顯示內膜輪廓明顯的邊緣
3.64 完全切除斑塊後顯露內膜輪廓明顯的邊緣——左側頸動脈的暴露?
3.65 釘合頸內動脈內膜
3.66 解剖變異——血管後壁動脈粥樣硬化斑片
3.67 不需要補片時,頸內動脈的縫合——左側頸動脈的暴露
3.68 顯微鏡下縫合頸內動脈
3.69 不需要補片時頸外動脈的縫合——右側頸動脈的暴露
3.70 不需要補片時頸外動脈的縫合——左側頸動脈的暴露
3.71 不需要補片時用第2根線向上縫合頸總動脈
3.72 縫合順序和頸內動脈Hemashield補片的使用
3.73 取出轉流管
3.74 打結、排空空氣——右側頸動脈的暴露
3.75 使用補片時,作為最後一步用鈍頭針頭排空空氣和碎屑
3.76 血管縫合後鬆開臨時阻斷夾的順序
3.77 都卜勒超聲檢查血管是否通暢——左側頸動脈的暴露
3.78 採用補片和未用補片的病例完成修補後清潔的術野
3.79 不需要補片時Y形切口的縫合
3.80 止血紗保證術野清潔
3.81 關閉頸動脈鞘
3.82 縫合頸闊肌
3.83 皮膚和引流管
3.84 縫合皮膚
3.85 採用大隱靜脈瓣修補
第4章 併發症
4.1 術後急性頸內動脈血栓形成
4.2 頸動脈完全閉塞時的探查技術
4.3 套用Fogarty導管重新打通血栓閉塞的頸內動脈
4.4 術後切口區血腫
4.5 術後4年動脈瘤形成
第5章 特殊病例
5.1 單純頸總動脈狹窄的治療
5.2 已閉塞的頸內動脈“殘端”的治療
5.3 修復並拉直左側頸動脈巨大扭結
5.4 內膜肌層增生致狹窄快速復發
5.5 一例復發狹窄病例頸動脈鞘瘢痕形成
5.6 一例以前有大隱靜脈補片血管修復史病人的再次手術
1.1 頸動脈重建的科學基礎
1.1.1 無症狀頸動脈疾病
1.1.2 症狀性頸動脈疾病
1.1.3 臨床評估
1.1.4特殊外科情況
1.2 技術上的見解
1.2.1 麻醉選擇
1.2.2 頸動脈夾閉期間的監測技術
1.2.3 頸動脈切開技術
1.3 頸動脈重建的外科技術
1.3.1 適應證
1.3.2術前檢查和準備
1.3.3 外科技術
1.4 專業討論
1.4.1 顯微外科動脈內膜切除術
1.4.2 雙側頸動脈內膜切除術
1.4.3 完全閉塞
1.4.4急性腦卒中
1.5 術後評估
1.6 頸動脈內膜切除術的併發症
1.7 頸動脈狹窄的血管內治療
參考文獻
第2章 放射學研究
2.1 頸動脈低分叉並頸內動脈起始部症狀性斑塊
2.2 頸動脈高位分叉
2.3 並行
2.4 頸內動脈局灶性潰瘍
2.5 頸動脈斑塊的深潰瘍
2.6 良性動脈造影片——不良潰瘍
2.7 95%狹窄的病變
2.8 頸總動脈斑塊蔓延,動脈切開延長
2.9 線樣征
2.10 X線片上識別頸動脈分叉發出的咽升動脈
2.11 串珠形狹窄
2.12 交叉灌注對側大腦中動脈
2.13 是否需要分流可預測嗎?
2.14 術前頸外動脈閉塞
2.15 頸內動脈殘端
2.16 頸動脈紐結
2.17 頸動脈狹窄伴頸動脈遠端動脈瘤
2.18 管腔內血栓
2.19 併發症——沿縫線的血凝塊
2.20 併發症——術後完全閉塞
2.21 併發症——頸外動脈夾層
第3章 手術技術
3.1 手術器械
3.2 手術體位
3.3 供選擇的切口
3.4 頸內外動脈並行時的體位
3.5 高分叉切口
3.6 鋪單和準切開
3.7 頸闊肌和Michel切口夾
3.8 胸鎖乳突肌
3.9 頸靜脈一面總靜脈
3.10 面總靜脈的結紮
3.11 安全結紮面總靜脈
3.12 面靜脈的小屬支
3.13 在腮腺的後方分離
3.14 首先顯露頸總動脈以備術中阻斷
3.15 用牽開器顯露頸動脈
3.16 頸動脈鞘上縫合懸吊4針
3.17 頸內動脈意外閉鎖
3.18 頸動脈內膜切除術中可能損傷到的主要神經結構
3.19 頸動脈內膜切除術中其他易受損傷的神經
3.20 低分叉與肩胛舌骨肌
3.21 為保證充分低位顯露頸動脈,切斷肩胛舌骨肌
3.22 舌下神經
3.23 胸鎖乳突動脈——一個頸外動脈的分支
3.24 高分叉時的二腹肌和舌下神經——左側頸動脈的暴露
3.25 高分叉時的二腹肌和舌下神經——右側頸動脈的暴露
3.26 頸動脈並行時的解剖——暴露
3.27 游離甲狀腺上動脈——右側頸動脈的暴露
3.28 游離甲狀腺上動脈——左側頸動脈的暴露
3.29 游離咽升動脈(左側)
3.30 游離咽升動脈(右側)
3.31 觸知和觀察斑塊末端——左側頸動脈的暴露
3.32 觸知和觀察斑塊末端——右側頸動脈的暴露
3.33 向外凸出的斑塊侵蝕頸動脈外膜層
3.34 環夾頸內動脈的Javid血管夾
3.35 Loftus分流夾
3.36 在Rummel血管束帶下方放置血管阻斷鉗
3.37 沿頸總動脈和頸內動脈切開(藍線)——左側頸動脈的暴露
3.38 Potts剪刀剪開——左側頸動脈的暴露
3.39 Potts剪刀剪開血管——左側頸動脈的暴露
3.40 用PenfieId剝離子顯示錯誤的切開界面——右側頸動脈的暴露
3.41 頸內動脈近段的局灶性斑塊——左側頸動脈的暴露
3.42 長的、範圍較廣的頸總動脈與頸內動脈斑塊
3.43 頸總與頸內動脈分流
3.44 轉流管先向下插入頸總動脈
3.45 轉流管在頸總動脈內被收緊系牢
3.46 在置入頸內動脈之前轉流管內排空其他物質並充滿血流
3.47 置入轉流管至頸內動脈遠端
3.48 置入轉流管可能造成的血管內膜損傷
3.49 夾緊頸內動脈內的轉流管
3.50 兩種角度看Loftus型頸動脈轉流管
3.51 評估轉流管的功能
3.52 置入轉流管後修復血管
3.53 從切口側緣開始剝除斑塊——左側頸動脈的暴露
3.54 銳性切斷頸總動脈斑塊——右側頸動脈的暴露
3.55 從頸內動脈剝除斑塊(末端變薄)——右側頸動脈的暴露
3.56 從頸外動脈剝除斑塊——左側頸動脈的暴露
3.57 切開頸外動脈——斑塊末端深在
3.58 切開頸外動脈——斑塊末端深在
3.59 因都卜勒信號不好而切開頸外動脈
3.60 縫合修補切開的頸外動脈
3.61 採用HemashieId補片修補頸內動脈時頸外動脈的縫合
3.62 採用環繞方式切除殘餘斑片——右側頸動脈的暴露
3.63 左側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斑塊已經完全切除,顯示內膜輪廓明顯的邊緣
3.64 完全切除斑塊後顯露內膜輪廓明顯的邊緣——左側頸動脈的暴露?
3.65 釘合頸內動脈內膜
3.66 解剖變異——血管後壁動脈粥樣硬化斑片
3.67 不需要補片時,頸內動脈的縫合——左側頸動脈的暴露
3.68 顯微鏡下縫合頸內動脈
3.69 不需要補片時頸外動脈的縫合——右側頸動脈的暴露
3.70 不需要補片時頸外動脈的縫合——左側頸動脈的暴露
3.71 不需要補片時用第2根線向上縫合頸總動脈
3.72 縫合順序和頸內動脈Hemashield補片的使用
3.73 取出轉流管
3.74 打結、排空空氣——右側頸動脈的暴露
3.75 使用補片時,作為最後一步用鈍頭針頭排空空氣和碎屑
3.76 血管縫合後鬆開臨時阻斷夾的順序
3.77 都卜勒超聲檢查血管是否通暢——左側頸動脈的暴露
3.78 採用補片和未用補片的病例完成修補後清潔的術野
3.79 不需要補片時Y形切口的縫合
3.80 止血紗保證術野清潔
3.81 關閉頸動脈鞘
3.82 縫合頸闊肌
3.83 皮膚和引流管
3.84 縫合皮膚
3.85 採用大隱靜脈瓣修補
第4章 併發症
4.1 術後急性頸內動脈血栓形成
4.2 頸動脈完全閉塞時的探查技術
4.3 套用Fogarty導管重新打通血栓閉塞的頸內動脈
4.4 術後切口區血腫
4.5 術後4年動脈瘤形成
第5章 特殊病例
5.1 單純頸總動脈狹窄的治療
5.2 已閉塞的頸內動脈“殘端”的治療
5.3 修復並拉直左側頸動脈巨大扭結
5.4 內膜肌層增生致狹窄快速復發
5.5 一例復發狹窄病例頸動脈鞘瘢痕形成
5.6 一例以前有大隱靜脈補片血管修復史病人的再次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