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動脈血管成形術

顱外頸動脈狹窄多由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管腔狹窄/閉塞、斑塊破裂栓塞可導致缺血性腦卒中發生。臨床上從輕至重表現為:一過性腦缺血發作、頭暈、黑蒙、記憶力減退、偏癱、失語等。經皮血管成形術作為治療頸動脈狹窄的微創介入手段,已經取得了與傳統頸動脈內膜切除術相似的臨床效果,同時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的優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頸動脈血管成形術
  • 相關疾病:頸動脈狹窄
  • 專科分類:心內科
  • 適應證:頸動脈狹窄≥70%有症狀等
  • 禁忌證: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造影劑過敏
麻醉方式及術前準備,適應證,禁忌證,手術步驟,術後護理,注意事項,

麻醉方式及術前準備

1.麻醉方式
局麻或全麻。
2.術前準備
(1)心理準備:簽署術前知情同意書並進行健康教育。
(2)患者準備:術前常規完成無創性影像學檢查,包括:超聲都卜勒、頭顱CT或MRI,必要時行腦灌注掃描,術前3天雙抗(阿司匹林100mg/d+硫酸氫氯吡格雷75mg/d)治療。

適應證

1.顱外頸動脈狹窄≥70%有症狀者。
2.≥50%的有症狀頸動脈狹窄,且相關影像學顯示為潰瘍斑塊或不穩定斑塊者。
3.≥80%的無症狀頸動脈狹窄。
4. 動脈內膜切除術後再狹窄。
5.手術風險高或無法以手術方法治療的病變(如頸動脈分叉高、有頸部淋巴結清掃手術史或曾進行頸部放射治療的患者)。
6.非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如纖維肌性發育不良。

禁忌證

1.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對造影劑過敏患者。
2.3個月內有腦出血或4個月內的大面積腦梗塞患者。
3.由於介入路徑嚴重迂曲和(或)附壁血栓、易損斑塊等無法通過介入器材患者。
4.頸動脈慢性完全閉塞性病變。

手術步驟

1.局部\全身麻醉下行股穿刺,給予6000u肝素,首先行主動脈弓造影,之後行超選擇性頸動脈造影。
2.明確狹窄病變及顱內Willis環交通情況後,將造影導管置於頸外動脈,交換超滑加硬或Amplatz超硬導絲。
3.沿導絲送入導引導管或頸動脈長鞘至頸總動脈分叉下方2~3cm處。
4.經導引導管或長鞘持續注入肝素鹽水,防止血栓形成。
5.測量狹窄病變長度及靶血管直徑,在路圖引導下引入腦保護裝置,在狹窄上方3~5cm血管平直處釋放遠端腦保護裝置。
6.選擇小於頸內動脈直徑1~2mm的球囊行預擴張,之前將患者心率提升至70次/分以上,造影后將自膨式支架(支架直徑根據測量結果決定)送至狹窄段,再次造影證實位置無誤後釋放支架。
7.支架置入後常規造影判斷療效,若殘餘狹窄超過30%,再行後擴張成形術。

術後護理

1.常規監測心電、血壓直至循環穩定,對於心率減慢、血壓下降患者可行補液、血管活性藥物靜點治療,頑固竇緩者可行起搏器植入。
2.持續抗血小板藥物治療:雙抗(阿司匹林100mg/d+波利維75mg/d)6個月,阿司匹林(100mg/d)終生。
3.術後1、3、6個月行血管超聲檢測,EDV>100cm/s為有意義的支架內再狹窄(>70%)。1年後可每半年複查超聲。

注意事項

1.術前應對全腦血管進行詳盡的評估,對腦組織的供血及代償、狹窄是否與臨床症狀相關性進行綜合評價。
2.術中頸動脈竇反射:在行球囊擴張或支架植入術後如果心率<40次/分,收縮壓<90mmHg,給予阿托品1mg,若收縮壓持續降低,可靜脈補液或套用多巴胺治療,心率持續低於40次/分,需植入臨時\永久起搏器。
3.頸內動脈慢血流:部分患者頸動脈支架術後造影發現血流減慢,原因為:遠端保護裝置堵塞、頸內動脈痙攣,對於沒有明確栓塞證據的患者可儘快回收保護傘,頸動脈痙攣者多數通過觀察可逐漸緩解,嚴重者給予硝酸甘油緩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