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顱後前位(skull posteroanterior projection)是2020年公布的醫學影像技術學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頭顱後前位
- 外文名:skull posteroanterior projection
- 所屬學科:醫學影像技術學
- 公布時間:2020年
頭顱後前位(skull posteroanterior projection)是2020年公布的醫學影像技術學名詞。
頭顱後前位(skull posteroanterior projection)是2020年公布的醫學影像技術學名詞。定義被檢者俯臥於攝影台上,頭顱正中矢狀面與台面垂直,兩側外耳孔到台面的距離相等,下頜內收,聽眥線垂直於台...
患者俯臥於攝影台上,兩肘彎曲,兩手放於身體兩側或頭旁。踝部下方墊以沙袋,將足稍抬高,可使患者較舒適。頭顱正中面對台面中線並垂直於台面,前額和鼻緊靠台面,使聽毗線與台面垂直。暗盒上緣超出頭顱,下線包括下頜骨,或將鼻根放在暗盒中心。中心線;①對準枕外隆凸下方3cm處,與暗盒垂直。②向足側傾斜15o~...
頭顱前後半軸位(skull anteroposterior half-axial projection)是2020年公布的醫學影像技術學名詞。定義 被檢者仰臥於攝影台上,頭顱呈標準的前後位,下頜內收,正中矢狀面與聽眥線垂直於探測器平面,正中矢狀面對準探測器中線,中心線向足端傾斜30°,對準眉間上方約10cm處,外耳孔上1cm射入探測器的攝影體位。出處...
X線顱骨前後位片上可見眼眶內側壁變斜,顱前窩變狹窄,沿冠狀縫骨質密度增高,鈣質沉著,常常有顱骨指壓切跡。側位片上,額骨後旋,額骨後方的骨突無X線突起陰影表現,後方顱穹隆正常。2.舟狀頭畸形 顱骨平片可見頭顱呈舟狀畸形,沿矢狀縫骨質密度增高,鈣質沉著,嚴重者看不到骨縫,而冠狀縫、人字縫、鱗狀縫增...
頭顱X線正位片(後前位);頭顱CT斷層掃描。發病機制 臨床上有各種顱面裂的分類法,如美國齶裂修復協會分類法、Karfik分類法、Van der Meulen分類法等。在各種分類法中以Tessier的顱面裂分類法有較好的臨床實用價值,因而被廣泛接受(圖1)。Tessier的分類法,以眼眶為中心,用數字列出各種顱面裂的類型。數字從0號至14...
頭顱正側位片是對頭顱進行X線攝片,用於觀察體內有無異常的狀況,對多種疾病有提示的作用。正常值 標準前後位像上岩骨與眼眶重疊,矢狀縫應成一條直線與蝶骨嵴垂直,居顱骨之正中。臨床意義 異常結果: (1) 顱腦先天發育和後天因素所致頭顱的大小與外形異常。兒童頭顱的增大可見於各種腦積水征,兒童佝僂病、嬰兒...
老年人腦腫瘤是指60歲以上老年人所患的腦瘤,在老年人的神經系統疾病中,顱內腫瘤較腦血管病相對地少見。近年來,由於頭顱CT在臨床上廣泛套用,使老年人顱內腫瘤發現率增至8~13.2%。這是由於過去曾被誤診為腦血管病,或者未及時發現腦腫瘤的患者得到了早期確診之故。老年人腦腫瘤的症狀、體徵大多貌似閉塞性腦血管...
攝正位片的方法:患者俯臥,頭稍上仰,使聽眥線與檢查台面(或片匣)呈45º角,眼球向下注視,球管由上方向下垂直投照,使X線中心線與眼球矢狀軸相一致,調整球管高度,使靶一片和眼一片距之比為10∶1,按頭顱正位條件投照,所拍片比實物大,二者之比例為1.1∶1。攝側位片的方法:患者側臥,頭側放...
眶間距(IOD)的值通常從頭顱X線正位片(後前位)上測得。在西方人中,剛出生嬰兒的眶間距平均為16mm,以後逐漸增加,女性至13歲時基本穩定,男性則要到21歲時才穩定下來。正常成人,女性眶間距平均為25mm,男性眶間距平均為28mm。1972年,Tessier按疾病的嚴重程度確立了眶距過寬征的3度分類標準,即Ⅰ度的眶間距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