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臨泣

頭臨泣穴是足少陽膽經的常用腧穴之一,位於目正視,瞳孔直上,入前髮際0.5寸,神庭穴與頭維穴連線的中點處,在額肌中;布有眶上神經和眶上動、靜脈。主治頭面五官病證,小兒驚癇,癲癇。操作方法為平刺0.3~0.5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頭臨泣穴
  •  出處:《針灸甲乙經》
  • 隸屬經絡:足少陽膽經
  • 主治:頭面五官病證,小兒驚癇
  • 功能:降濁升清
  • 主要配伍:配頰車、合谷主治牙關不利
  • 操作:平刺0.3~0.5寸
名稱釋義,功能作用,治法,定位,解剖,主治,操作,臨床運用,配伍,相關論述,

名稱釋義

頭臨泣。頭,指本穴在頭部,有別於足臨泣之穴。臨,居高位而朝向地位也,此指穴內氣血的運行變化為由上而下。泣,淚水也。該穴名意指膽經經氣在此冷降為寒濕水氣並有天部降落地部。穴內水濕從天部滴落於地部。本穴物質為陽白穴上傳的陽熱風氣,至本穴後散熱吸濕而化為寒濕的降水雲氣,雨滴由天部降於地部,如淚滴從上落下,至本穴後散熱吸濕而化為寒濕的降水雲氣,雨滴由天部降於地部,如淚滴從上落下,故名。臨池名意與頭臨泣同,池指本穴氣血為天部的降水雲氣,富含水液。

功能作用

降濁升清。

治法

寒則點刺出血或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定位

目正視,瞳孔直上,入前髮際0.5寸,神庭穴與頭維穴連線的中點處。

解剖

在額肌中;布有眶上神經和眶上動、靜脈。

主治

1. 頭痛、目痛、目翳、鼻淵等頭面五官病證;
2. 小兒驚癇,癲癇。

操作

平刺0.3~0.5寸。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壓痛等。

配伍

配頰車、下關、合谷主治牙關不利、牙痛。

相關論述

1.《針灸甲乙經》:“足太陽、少陽、陽維之會。”
2.《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卒中風不識人,目眩鼻塞,目生白翳,多淚。”
3.《神應經》:“白翳:臨泣、肝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