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型癲癇

癲癇在發作前可有頭痛先兆,發作後也可出現頭痛,均屬癲癇性頭痛。但在病程中以頭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癲癇則稱為頭痛型癲癇。頭痛型癲癇是自主神經性發作的一種,是間腦癲癇的一個類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頭痛型癲癇
  • 外文名:Headache epilepsy
  • 症狀:頭痛
  • 易發人群:兒童和青少年
簡介,症狀,頭痛型癲癇的發作先兆,頭痛型癲癇的診斷,飲食療法,

簡介

一般認為與丘腦下部有關,丘腦下部是皮質下高級自主神經中樞,與大腦皮質各區、腦幹的網狀結構、脊髓的自主神經中樞都有密切聯繫,當下丘腦受各種有害因素影響後可形成異常放電病灶,產生自主神經系統紊亂的各種症狀,異常放電傳播到顱內致痛結構的神經元時即產生頭痛。當異常放電受到抑制性神經細胞和皮質外抑制結構的作用時發作停止,頭痛也消失。

症狀

癲癇主要為兒童和青少年發病。發作前無明顯先兆。頭痛部位多在前額、顳、枕部或眼眶,以雙側頭痛居多,少數為單側性,每次頭痛發作部位較固定。頭痛劇烈,呈搏動性、刺痛或鈍痛等。發作可伴噁心、嘔吐、腹痛、臉色蒼白、眩暈、出汗或心悸。少數患者發作可出現意識障礙或抽搐,嬰兒可表現突然劇烈哭叫、面色改變及其他自主神經症狀。持續時間為幾分鐘至幾十分鐘,發作後一切恢復正常,可以反覆發作,1日內發作數次或數日、數月發作1次。發作期腦電圖檢查主要表現為雙側大腦半球暴發性高波幅慢波或陣發性棘波、尖波、棘慢波發放。間歇期部分腦電圖改變不明顯或正常,但可通過過度換氣試驗或貝美格(美解眠)誘發試驗提高檢出率。

頭痛型癲癇的發作先兆

有情緒激惹,頭暈、噁心、眼前冒金花等

頭痛型癲癇的診斷

有一個認識過程,20世紀70年代國內確有一些學者報導過一些病例,引起學術界的注意,從此頭痛型癲癇的診斷日益增多,而且在一些基層醫院診斷有過濫現象。隨著觀察的深入和認識水平的提高,對這些診斷提出了質疑。經複習文獻及重新評價原來的診斷,發現真正的“頭痛型癲癇”少之又少,而絕大多數為偏頭痛或其他頭痛疾病的誤診。國際抗癲癇協會於1981年、1985年及1989年提出的癲癇發作分類及癲癇和癲癇綜合徵的分類中均無頭痛型癲痼一項。過去被診斷為頭痛型癲癇者主要依據是:頭痛症狀伴有腦電圖異常及抗癲癇藥治療有效。須知腦電圖雖然對癲癇的診斷有很大幫助,但其作為診斷的特異性有一定的限度,即使是棘波等痼樣波也不能作為臨床癲癇診斷的肯定依據,因為在偏頭痛患者中44%~73%腦電圖也可有異常。由於抗癲癇藥物特別是丙戊酸鈉、卡馬西平等對偏頭痛也有效,劉國英在382例慢性頭痛腦電圖有異常的233例中,發現抗癲癇藥有效者達82%,所以對抗癲癇藥有反應也不能作為肯定診斷依據。因此,要診斷“頭痛型癲癇”應有嚴格的技術標準:頭痛作為第一個主要症狀,突然而來突然而去,發作時間短暫,頭痛與腦電圖上發作性活動有密切聯繫,抗癲癇藥物治療有效,以及有癲癇發作的其他表現。

飲食療法

1.癲癇病人應適當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癲癇病人所需要的熱能和蛋白質與正常人相同,而碳水化合物就不需要太多,以天天不超過300克為宜;適當增加脂肪的供應量,宜占總熱量的60%左右;限制水分,每天不超過1000毫升;鹽每天不超過3克;充分供給維生素與礦物質,尤其是鐵、鈣等元素;禁止食用含糖多的食物和刺激性食物。
2.癲癇病人應限制鉀的攝入量。腦外傷引起的癲癇病人和長期服用鎮定藥物的病人輕易脫水、貧血、白細胞減少、營養不良等,嚴峻患者可出現電解質代謝紊亂(高血鉀症)。當飲食中含鉀過多,就會增加患者的血鉀含量,所以癲癇患者鉀的攝入量每天不應超過3克。
含鉀鹽低的食物有油菜心、小紅蘿蔔、白蘿蔔、芹菜、南瓜、番茄、茄子、蔥頭、黃瓜、冬瓜、絲瓜、西葫蘆、鴨梨、蘋果、葡萄、鳳梨等。
3.癲癇病人應增加鎂的攝入量。癲癇患者常常會缺乏鎂,尤其是需要長期藥物治療的病人,如長期服用苯妥鈉時,易引起骨質疏鬆,除給予高鈣飲食外,還應注重鎂的攝入。成年人體內含鎂20~25克,大約有一半集在中骨骼內,骨骼中的鎂不能供給身體細胞使用。假如缺鎂時,除影響骨骼的成骨外,還可導致肌肉顫動、精神緊張。
含鎂豐富的食品有小米、玉米、紅小豆、黃豆、豆腐乾、綠色蔬菜、芹菜、牛肝、雞肉等。成年男子每日需要350毫克,才能維持鎂平衡。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飲食療法,飲食在餐桌上不僅僅扮演者維持我們溫飽的角色,而且科學的飲食方法對於我們的治療也起著十分重要的輔助作用,所以患者在接受藥物治療的同時,也不能忽視日常的飲食策略。靜心安癇.劑是純中藥製劑,治療效果顯著,可以讓患者快速擺脫疾病的困擾,重新恢復健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